米諾斯之謎——克裏特文明
在地中海的中部有一個小島,名叫克裏特。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候,克裏特島有位國王叫米諾斯。他建造了一座有著無數宮殿的迷宮,裏麵通道縱橫,進去了就別想再走出來。迷宮的深處養著一隻人身牛頭的惡獸——米諾牛。為了供奉它,米諾斯對希臘的雅典規定了一項駭人聽聞的貢賦:每九年要送七對青年男女來,讓凶惡的米諾牛在迷宮裏把他們吃掉。
這一年,又是供奉童男童女的日子了,人們在一片哭泣聲中,送別這七對不幸的青年男女,並在運送他們的船上掛起了黑帆。雅典國王愛琴的兒子忒修斯為了使同胞不再遭受殺戮的命運,決心和童男童女們一起出發,並發誓要殺死米諾牛。忒修斯還和父親約定,如果殺死米諾牛,他在返航時就把船上的黑帆變成白帆。隻要船上的黑帆變成白的,愛琴國王就知道兒子是活著回來了。
忒修斯領著童男童女在克裏特上岸了。他的英俊瀟灑引起了米諾斯國王的女兒——美麗聰明的阿裏阿德涅公主的愛慕。當她知道忒修斯的使命後,便送給他一把魔劍和一個線球,以免忒修斯受到米諾牛的傷害。
聰明勇敢的忒修斯一進入迷宮,就將線球的一端拴在迷宮的入口處,然後放開線團,沿著曲折複雜的通道向迷宮深處走去。最後,終於找到了怪物米諾牛。他抓住米諾牛的角,用阿裏阿德涅公主給的劍,奮力殺死了米諾牛。然後,他帶著童男童女,順著線路走出了迷宮。為了預防米諾斯國王的追擊,他們鑿穿了海邊所有克裏特船的船底。阿裏阿德涅公主和他們一起逃出了克裏特島,啟航回國。經過幾天的航行,終於又看到祖國了。忒修斯和他的夥伴興奮異常,又唱又跳,但他忘了和父親的約定,沒有把黑帆改成白帆。翹首等待兒子歸來的愛琴國王在海邊等待著兒子的歸來,當他看到歸來的船掛的仍是黑帆時,以為兒子已被米諾牛吃了,因而悲痛欲絕,跳海自殺了。為了紀念愛琴國王,他跳入的那片海,從此就叫愛琴海。
傳說歸傳說,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並不相信克裏特文明的存在。直到19世紀末,英國考古學家阿瑟·伊文思率領的考古隊在克裏特島的克諾索斯發現了克裏特文明的中心。
考古隊發掘出了米諾斯王宮的遺址和大量文物。王宮依山而建,占地約二公頃,大多是三層建築,宮內有浴室、倉庫和庭院等。王宮內倉庫和手工業作坊占了一大半,人們發現了許多青銅、金銀和寶石製成的工藝品,以金項鏈、手鐲等最為精致,彩色陶瓶更是薄如蛋殼。克裏特島位於地中海東部的中間,周圍海麵風平浪靜,不管朝哪一方向航行,幾乎都可以見到陸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催生了克裏特島繁榮的商業貿易,並使之成為地中海區域的貿易中心,這樣王宮裏擁有許多倉庫和手工業作坊也就不足為奇了。王宮內還設有供水和排水設備。排水係統安置得非常巧妙,天一下雨,雨水便衝洗下水道,使下水道保持幹淨;下水道的入口很大,工匠可以在裏麵進行修理。
王宮千門百戶,階梯走廊曲折相通,一旦進入就難覓出口,稱之為“迷宮”毫不誇張。王後的居室內排列著下細上粗的圓柱,地麵鋪有平整石板,四壁繪有海濤飛魚、森林彩禽、搖曳著舞姿的少女和國王貴族行樂圖。壁畫雖曆經三千餘年,剛出土時顏色卻仍十分鮮豔。
在迷宮中,人們還發現了兩千多塊泥板,上麵刻著許多由線條構成的文字,在一些印章和器皿上也發現了一樣的文字,後人學者稱它為線形文字,至今未能破譯出來。這些文字和古希臘使用的文字隻有細微的不同,從中可以推算出克裏特島文化和希臘文化之間也許有密切聯係。
考古隊還環繞迷宮進行了發掘。迷宮四周是一些貴族的府第。有些府第之間還有特別的通道與迷宮相連。考古隊在迷宮南麵發掘出一所豪華住宅,裏麵有冷熱水管俱全的浴室。在另一所二層樓房地下室裏,發現有用青銅門閂拴著的地窖和倉庫。
克裏特島主要由村莊組成,宗教禮拜是村社生活的中心,地點在室外。島上的居民通常住在用木頭和灰泥造的單獨的房子裏。各城市都不設城防,這表明克裏特島人認為自己的海上力量足以保護本島的安全,而且還表明克裏特的各個村社和平相處,因此古代作家把克裏特島稱作“偉大、富有、衣食充足”的有福人之島。
克裏特島上的居民不僅進行農業生產,也進行海上活動。島上山區森林遍布,提供了建造遠航海船的木材。他們駕著單桅海船,滿載著埃及的糧食、象牙和玻璃,敘利亞的馬和木材,愛琴群島的銀、陶器和大理石,塞浦路斯的銅,自己島上的橄欖油和陶器,往返於地中海。隻要有機會,克裏特島人還大肆進行海盜活動。這兩種職業在當時都被看作是極受人尊敬的職業,沒有很大區別,隻不過是海員獲取自己所需物品時可選擇的兩種方法而已。
約公元前1500年左右,克裏特島上的宮殿突然倒塌。據推測,這可能是附近錫拉島火山猛烈噴發引起的地震或海嘯造成的。約公元前1450年左右,克裏特王宮又遭到了人為的損壞。一般認為,是說希臘語的邁錫尼人入侵的結果。從此,希臘人便成了克裏特島的主人,並與當地居民逐漸融合。經過這幾番洗劫,克裏特文明迅速走向衰落。
“希臘的學校”——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希臘本土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開始形成了奴隸製城邦。所謂城邦,就是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部分農村地區建立起來的國家組織。城邦大多數坐落在地勢較高之處,既可設立神廟以備供奉之用,又可在遭受外敵入侵之時用做防衛、避難之所。當時共有兩百多個這樣的城邦,最著名的莫過於雅典和斯巴達。
雅典位於希臘的中部,海岸線曲折漫長,並擁有全地中海最繁榮的港口——拜裏厄斯。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使雅典的貨物如葡萄酒和橄欖油暢銷地中海各地。雅典一般公民的生活較其他城邦富裕,因而熱衷從事文化、政治活動。公民崇尚自由,講究人格平等,勇於進取,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礎上的。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程。
雅典位於阿提卡半島,島上有四個部落,每個部落有三個胞族,每個胞族有三十個氏族。各部落彼此獨立,後來由於階級分化和外來移民,一些貧困的氏族成員被排斥在氏族之外,居民雜居,經常幹戈相向。
相傳在公元前9世紀後期提修斯聯合各部,對氏族部落組織進行了一番改革,史稱“提修斯改革”。改革的內容主要是:一、設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廢除了先前各城鎮和各部落的議事會和行政機構;二、把阿提卡的公民分為貴族、農民和手工業者三個等級,規定隻有貴族才能擔任官職。雅典城邦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然而提修斯改革也造成了貴族專權,一年一任的九名執政官全由貴族擔任,貴族壟斷了宗教、軍事、行政、司法等一切大權。貴族還在經濟上殘酷剝削平民,通過發放以人身為抵押的高利貸,使許多雅典平民淪為債務奴隸,導致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激化。
公元前6世紀初,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雅典出現了新興的工商業者階層,他們不滿貴族獨掌政治權力的現狀,要求推翻貴族統治,實行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改革。同時,下層平民不堪壓迫,已經在醞釀暴動。在這種動蕩不安的局勢下,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梭倫改革”。
梭倫出身於沒落貴族,青年時代經營工商業,曾周遊地中海周邊各地,對民間疾苦有所了解,又曾榮立戰功,聲譽頗高,是著名的希臘“七賢”之一。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握有大權的執政官,從此開始了希臘曆史上最有影響的民主改革。
梭倫改革的內容可分為經濟、政治兩個方麵。
經濟上主要包括:一、頒布“解負令”,平民所欠公私債務一律取消,因負債淪為奴隸者重獲自由,並永久廢除了債務奴隸製。二、實行一係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限製糧食出口,擴大橄欖油輸出;實行貨幣改革,以利商業貿易;獎勵外地工匠移居雅典,提倡公民學習手工業技術,並且要求世代傳藝。三、承認私有財產繼承自由,消除了所有製關係上的氏族殘餘。
政治上包括:一、按財產多寡將雅典自由民分為四等。按年收入的穀物、油、酒總量分別列為500鬥、300鬥、200鬥和200鬥以下四級。第一、二級可任高級官職,第三級可任低級官職,第四級則不能擔任官職。二、設立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四百人會議由四個部落各選一百人組成,除了第四等級外,其他公民皆可當選。三、設立公民陪審法庭,陪審員由所有等級的公民經抽簽選出。陪審法庭受理並裁決公民投訴或上訴的案件,對司法有監督和表決權,相當於雅典的最高法院。
梭倫改革使富人政治代替了貴族專權,而且把雅典導向了民主政治和發展商品經濟的道路,奠定了雅典繁榮的基礎。
然而梭倫改革畢竟明顯地傾向於新興工商階層,下層平民的最根本問題仍沒得到解決。因而平民與貴族的鬥爭仍在繼續。梭倫的執政官任期屆滿之後,便出國遠遊。當時雅典的三大派別對梭倫的改革持不同態度:代表貴族的平原派反對,代表工商業者的海岸派支持,代表農民的山地派不滿足。公元前560年,一個極富政治野心的貴族——庇西特拉圖,依靠山地派的支持,當上了雅典的僭主,也就是以暴力的手段取得統治權的統治者。庇西特拉圖統治的三十多年中,繼承了梭倫的改革措施,隻是執政官和各種會議多由僭主操縱。他和鄰邦保持友好關係,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他沒收因反對他而逃亡出境的貴族的土地,分配給無地的平民,還給他們發放貸款,以避免高利貸盤剝;他還設置巡回法庭,就地判案,給平民訴訟帶來了便利。在庇西特拉圖統治時期,雅典的工商業有了長足發展,城市人口顯著增加。庇西特拉圖還以自己的財產建設、裝飾雅典城。庇西特拉圖的僭主統治進一步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雅典城邦的繁榮。
庇西特拉圖死後,其子繼為僭主,驕奢日甚,導致貴族聯合斯巴達人,在公元前510年推翻了僭主統治。然而平民又起來反對貴族,趕走了斯巴達人。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了公元前506年貴族克利斯提尼的改革。
內容包括:一、以十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舊的四個血緣部落。這一舉措標誌著雅典國家的最終形成。二、建立了五百人議事會,使雅典所有的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最高級的政治事務。每年從十個部落(也就是十個選舉區)內三十歲以上的公民中,抽選出五百人來參加五百人議事會。一個人一生頂多隻能參加兩次,因此,幾乎每個合乎條件的雅典公民都有機會參加五百人議事會。五百人議事會又分成十個委員會,各統治雅典十分之一年。每個委員會有五十個成員,每天由一個成員輪值做主席(相當於國家元首)。三、設立十將軍委員會,每個部落各選一名,一年一任,委員會中以首席將軍權力最大。十將軍委員會後來逐漸演變為雅典的高級權力機構。四、製定陶片放逐法,每年公民大會舉行一次投票選舉,把危害雅典的人的名字寫在陶片上,得票多者被流放海外,十年後才能回國恢複公民權利。流放無需罪名,唯憑民意,不過公民大會的出席者必須達到六千人,投票才有效。
到了伯裏克利時期,雅典富強繁榮,文化發達,曆史學家稱它為“伯裏克利時代”,這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代。
伯裏克利(約公元前495-前429年),是希臘著名的民主派政治家,出身貴族,公元前444年以後曆任首席將軍,成為雅典的實際統治者。他執政期間主張擴大雅典海上勢力和平民的權利;大興土木,修建了雅典衛城和比雷埃夫斯港;加強海軍,擴建三層槳座艦達400艘;獎勵學術,提倡文藝,一時雅典人才輩出,文化昌盛。同時,他進一步改革政治製度,規定一切官職向所有等級的公民開放,執政官用抽簽法產生;公民大會成為最高的權力機構,十天召開一次會議決定內政、外交、戰爭、和平等重大問題,凡年滿20歲的男性公民都能參加;陪審法庭由每個部落在30歲以上公民中用抽簽方式各選出60人共600人組成,是最高的司法機關;十將軍由公民大會舉手選出,是最高的政府官員,統率軍隊,掌握實權。
為了使貧窮公民出任官職,他規定“公職津貼”製度,並給一般公民“觀劇津貼”,以吸引公民參加社會活動,他把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推進到高度發展階段。伯裏克利曾說“雅典是希臘的學校”,這是針對雅典人在文化上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言的。其實從民主政治發達的角度而言,雅典又何嚐不是希臘乃至後代國家的學校呢?
尚武輕文的城邦——斯巴達
說過了雅典,我們再來看看和它齊名的斯巴達。斯巴達位於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麵積達8500平方公裏,其自然地理環境十分優越:三麵環山,中間有一塊肥沃平原,歐洛河由北向南,縱貫全境,適於農業耕作。約公元前9世紀左右,多利亞人建立了斯巴達城,包括四個村莊,不過沒有城牆,也沒有像樣的街道。居住於此的多利亞人,被稱為斯巴達人。
斯巴達國家形成於對外征服的過程中。據說,斯巴達在攻陷了拉哥尼亞南部的希洛城後,把全體居民變為奴隸,這種奴隸由此叫做希洛人。在征服了拉哥尼亞以後,斯巴達人又向西侵入美塞尼亞。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464年,斷斷續續共進行了三次美塞尼亞戰爭。斯巴達幾經周折才將其完全征服。所有美塞尼亞國土都被斯巴達人占有,所有美塞尼亞人也都被稱為希洛人,淪為奴隸。斯巴達人對希洛人的統治是極為殘酷的。他們迫使希洛人穿著標誌卑賤的衣服,不許希洛人有任何獨立人格的表現。不論有無過錯,希洛人每年都要按時挨打,以明白自己的奴隸身份。希洛人中壯實勇敢的青年人,經常在夜晚遭到突然殺害。每年新當選的監察官上任,首先要舉行向希洛人“宣戰”的儀式,因為宣戰之後,希洛人就成為敵人,可以毫無顧忌地屠殺。
殘酷的壓迫激起了希洛人的頑強的反抗,為了維持對希洛人的壓迫與剝削,斯巴達人需要一隻強壯的軍隊。斯巴達人不重視文化發展,也不事生產。除了參與公民大會和相關政治活動外,斯巴達人的生活基本上被軍事訓練和對外戰爭所占據,整個國家如同一個大兵營。
斯巴達的男性公民一出生就要過兩道生死關:首先,母親用烈酒給嬰兒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就證明他體質不堅強,任他死去。第二,抱到長老那裏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他不健康,那麽就棄之荒穀。幼兒階段,母親訓練孩子不怕黑暗、不怕孤獨、不計較食物、不啼哭喧鬧。男孩7歲開始過集體生活,12歲起不許穿內衣,一年之內隻能穿一件外衣,無論冬夏隻能赤手光足。晚上要睡在自己編製的草墊上。斯巴達少年,從小就要鍛煉忍受肉體痛苦、饑餓、寒冷、黑暗和孤獨的能力。他們無需學習過多的字,隻要會記姓名、傳軍令即可。青年男子到20歲時,便正式成為軍人。每個男性公民從20至60歲,都必須住在軍中,每日參加軍事訓練,並且不得在家中住宿和用餐。斯巴達軍隊約40人成一小隊,約500人成一中隊,組成密集的步兵方陣。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是使用武器和操練步兵方陣。
斯巴達的少女雖然住在家中但也不嬌生慣養。為了使身體結實,必須學習競走、格鬥、擲鐵餅、投標槍,使得未來的孩子在母親的孕育中時就有結實的身體,以保證嬰兒的正常發育,做母親的也因為身體健康而易於分娩。
斯巴達人的婚姻也很特別,20歲訂婚,30歲結婚。婚姻的目的是生育健康的後代,培養出強健的戰士和能生育這種戰士的健壯的母親。斯巴達男人在結婚之後,隻能在黑夜偷偷地溜出軍營,跑回家中同妻子幽會,天不亮就得返回,直到有了孩子,丈夫才能在白天仔細看清妻子的容貌。如果丈夫的身體不很健壯,容貌也不英俊,妻子有權和她鍾情的、更優秀的男子生育後代,而丈夫則把孩子視為己出,沒有絲毫的嫉妒之情。
斯巴達軍隊的戰鬥力在當時希臘的各個城邦中可謂無與倫比。他們在衝鋒時隊列齊整,伴隨著優美的笛聲投入殊死的搏鬥。出征前,斯巴達戰士的母親或妻子在送別自己的兒子或丈夫時,往往指著盾牌作出這樣的臨別囑托:不是攜它凱旋,就讓它抬著你的屍體而歸。
斯巴達人在征服別人的過程中,把被征服者變成奴隸,但也給自己套上了唯恐希洛人起義的枷鎖。正是這種恐懼心理,使他們頑固不化地反對改革,甚至由於擔心其他城邦危險思想的影響,因而斷絕與外部接觸和往來,使斯巴達文化表現出極端的落後性。
由於其特有的傳統和社會生活,斯巴達人在文化方麵的貢獻甚小。在美塞尼亞戰爭結束之前,斯巴達還產生過一兩位詩人,也有其自製的陶器和工藝品,可是以後再也沒有產生過一位詩人或藝術家。這個希臘最大城邦的都城斯巴達,就像一個大村莊。斯巴達人並不熱心於城市的建設,他們堅信勇敢是最好的城牆。
斯巴達憑借自己的軍事實力,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已成為事實上的霸主。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主要希臘城邦,包括科林斯、麥加拉,除了阿爾果斯以外,都被斯巴達糾集起來組成了伯羅奔尼撒同盟,同盟是軍事性質的,盟中各邦仍保持著自己的獨立,隻是在外交、軍事方麵聽從斯巴達的協調和指揮。斯巴達經常利用同盟鎮壓境內的希洛人起義,也利用同盟幹預各邦內政,支持各邦的貴族統治。
東西兩大古文明的碰撞——希波戰爭
從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起,在亞洲西部伊朗高原崛起的波斯開始大舉對外擴張,很快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到大流士統治時期(公元前522-前486),波斯已成為世界古代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公元前513年,國王大流士一世進一步控製了黑海海峽和色雷斯一帶,直接威脅到希臘半島諸城邦的安全與利益。
公元前6世紀中葉,波斯帝國侵占了小亞細亞西部沿岸希臘人建立的各城邦,它們需向波斯當局納稅服役,飽受壓榨。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米利都爆發反波斯起義,希臘本土的雅典等城邦出手相助。波斯帝國派重兵於公元前494年鎮壓了起義。波斯帝國早有西侵野心,於是借口雅典和埃雷特裏亞曾援助米利都,於公元前492年夏,發動了對希臘的戰爭。
波斯軍隊的初次進攻遭到了挫敗,陸軍在色雷斯遭遇當地軍民抵抗,半途而退。海軍則遭颶風摧毀覆沒。次年,大流士一世幻想不戰而降服希臘,於是派使者到希臘各城邦索要“水和土”,作為歸順波斯的象征。希臘最大的兩個城邦——雅典和斯巴達堅決拒絕了大流士一世的要求,於是一場大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軍橫渡愛琴海,在雅典郊外的馬拉鬆平原登陸。處境險惡的雅典,一麵緊急動員,加強戒備,一麵派當時的長跑能手斐裏庇第斯日夜兼程去兩百多公裏遠的斯巴達城邦求助。這位長跑健將隻用了一天多的時間便到達斯巴達。但斯巴達人卻以祖宗規定,月不圓不能出兵為由拒絕出兵。斐裏庇第斯苦苦哀求,但斯巴達人無動於衷,斐裏庇第斯無奈,隻好趕回馬拉鬆複命。
斯巴達人不出兵的消息並沒有使雅典人喪失鬥誌。雅典統帥米太亞得在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客觀情況後,決定用精銳重裝步兵去襲擊波斯的步兵和弓箭手。波斯人未能及時投入主力騎兵,結果不敵雅典軍來自兩翼的猛擊而全線大潰。米太亞得以一萬一千兵力打敗了十萬優勢敵軍。長跑能手斐裏庇得斯奉命奔回雅典報捷。這位長跑能手當時已受了傷,一口氣跑了四十二公裏的路程,到達雅典時隻喊出一聲“我們勝利了”,便一頭栽倒在地,再也沒有醒來。為了紀念他,後人舉行了馬拉鬆長跑比賽。
馬拉鬆戰役後,波斯人仍不甘心失敗。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為實現父親的遺願,發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臘。為此,他精心準備了四年,動用了整個波斯帝國的軍力。參加遠征的士兵來自臣服波斯的46個國家,100多個民族。希臘方麵也加強了各城邦間的團結,積極整軍備戰。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軍分海、陸兩路,向希臘進發。七八月間來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該隘口是中希臘的“門戶”,依山傍海,關前有兩個硫磺溫泉,所以又叫“溫泉關”。關口極狹窄,僅能通過一輛戰車,是從希臘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斯巴達王列奧尼達率300名士兵迎戰。因有通敵者引路,致使關隘失守,300名戰士慷慨捐軀。
攻占溫泉關以後,波斯軍長驅直入,進占雅典城。然而雅典城早已空空如也,原來雅典傑出的海軍統帥提米斯托克利把所有的婦女兒童轉移到了亞哥斯的特洛辛和本國的薩拉米斯島上去躲避,所有的男人則乘著戰船,集中到薩拉米斯海灣。公元前480年9月,雙方在薩拉米斯海麵展開決戰。波斯戰艦雖多,但船體笨重,港窄、水淺的薩拉米海灣限製了它們的戰鬥力;而希臘人則發揮了戰船體積小,機動靈活的優點,一舉獲勝,扭轉了戰局,薛西斯匆匆收兵返回亞洲。
第二年,希臘聯軍在普拉提亞再次以寡敵眾,消滅了薛西斯留在希臘的陸軍,迅速收複了希臘本土的大部分失地。波斯遠征希臘失敗,加之帝國內部矛盾重重,被迫退居守勢。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則逐漸轉入進攻,並乘機擴張海上勢力,建立雅典在愛琴海域的霸權。公元前478年,雅典艦隊占領赫勒斯滂海峽北岸的重鎮塞斯托斯,從而控製了通向黑海的要道。同年(一說公元前477年),雅典聯合愛琴海諸島及小亞細亞一批希臘城邦結成“海上同盟”,因其金庫曾設於提洛島,所以又稱“提洛同盟”。加入的城邦約有兩百個,其中以雅典為最強。同盟各邦提供資金、船隻,組建共同艦隊,雅典則實際控製了同盟的金庫管理權和艦隊指揮權。
公元前449年,希臘海軍在塞浦路斯島東岸的薩拉米斯城附近重創波斯軍,至此雙方同意媾和。雅典派全權代表卡裏阿斯赴波斯首都蘇薩談判並簽訂了《卡裏阿斯和約》。和約規定:波斯放棄對愛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出口)的控製,承認小亞細亞西岸希臘諸城邦的獨立地位,塞浦路斯歸波斯轄治。希波戰爭至此結束。
希波戰爭中的勝利使希臘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波斯帝國的實力則大大削弱,從而改變了東地中海地區的政治力量對比。
哭泣的雅典——伯羅奔尼撒戰爭
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前,古希臘兩個城邦同盟——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與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為爭奪希臘霸權而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導致戰後希臘奴隸製城邦的危機,整個希臘開始由盛轉衰。
在近半個世紀的希波戰爭中,雅典聯合大量希臘城邦國家組織了提洛聯盟,並成為這個同盟的實際首領。戰後,希臘人非但沒有把這個同盟解散,而且進一步利用它來擴張自己的海上霸權。它將同盟金庫的資金攫為己有,還把其他同盟國當做被征服國,勒索貢賦,派遣軍隊和監察官,實行軍事殖民。雅典的這一行為引起了提洛聯盟內部許多城邦的不滿。與此同時,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業已形成。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達的貴族寡頭政治水火不容。雙方都想把自己的政治製度擴大到其他希臘城邦,相互敵對、各不相讓。經濟上雙方為爭奪奴隸、原料和商品銷售市場,不斷發生爭端。雅典的擴張政策嚴重威脅到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海上利益。
公元前435年,伯羅奔尼撒同盟中的科林斯與科西拉發生爭端,科西拉向雅典求援。公元前433年,雅典在希伯達海戰中出兵援助科西拉,逼科林斯退兵。接著,提洛同盟成員波提狄亞在科林斯唆使下宣布退盟,雅典怨恨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插手,派兵圍攻波提狄亞。與此同時,雅典由於不滿麥加拉時而依附提洛同盟,時而投靠伯羅奔尼撒同盟的行為,借口收容逃奴而對其實行經濟封鎖。公元前432年秋,伯羅奔尼撒同盟集會,在科林斯代表鼓動下,要求雅典放棄對提洛同盟的領導權,遭到拒絕。公元前431年3月,伯羅奔尼撒盟邦底比斯襲擊雅典盟邦普拉蒂亞,伯羅奔尼撒戰爭正式爆發。
戰爭之初,斯巴達軍隊多次侵入阿提卡半島,對雅典鄉村恣意蹂躪,企圖迫使雅典人與自己進行陸上決戰,並極力煽動雅典盟邦叛離雅典。雅典執政者伯裏克利則采取了堅壁清野政策,一方麵把農村人口撤入雅典城和雅典城通往海港的防禦牆內,一方麵在陸上取守勢,海上則采取攻勢,派艦船侵襲伯羅奔尼撒半島沿海地區,鼓動希洛人暴動,逼敵方求和。雙方在戰爭中都蒙受了巨大損失。尤其是公元前430年,雅典城內人口密集,發生嚴重瘟疫,死者甚眾,伯裏克利也於次年病死。戰爭的破壞和苦難,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公元前427年前後,發生了米蒂利尼等盟邦的反雅典起義。城邦內部也發生了黨爭,雅典以克裏昂為首的主戰派和以尼西亞斯為首的主和派發生了激烈爭鬥。
公元前425年,雅典海軍占領了美塞尼亞西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裏亞小島。公元前422年,雙方在安菲波利斯激戰,雙方主將克裏昂與伯拉西達均戰死,最後以雅典戰敗告終。公元前421年,雅典主和派首領尼西阿斯與斯巴達締結《尼西阿斯和約》。條約規定:交戰雙方從各自占領地撤兵,交換戰俘,保持五十年和平。
然而,戰爭並沒有就此結束。公元前415年5月,雅典由阿爾基比阿德斯與尼西阿斯等率領戰艦130多艘,輕裝步兵1300人,重裝步兵5100人,出征科林斯殖民地西西裏。阿爾基比阿德斯到達西西裏後,國內政敵以瀆神罪的罪名將他召回雅典受審。阿爾基比阿德斯於回國途中叛逃斯巴達,並向對方獻策挫敗雅典。斯巴達采用了他的計策,於公元前414年出兵西西裏。由於尼西阿斯優柔寡斷、指揮不力等原因,最後於公元前413年9月全軍覆沒,尼西阿斯被殺。斯巴達又加強陸上進攻。公元前413年,斯巴達軍大舉入侵阿提卡,並長期占領德凱利亞(雅典城北部),破壞和消耗雅典力量。這時雅典的農業生產完全癱瘓,還發生了兩萬名奴隸逃亡的事件。
西西裏之戰後,雅典漸失海上優勢,其盟邦相繼叛離。國內還發生了推翻民主政體的政變,建立起了貴族寡頭統治。不過很快雅典就恢複了民主政體,力量有所回升。公元前411年—公元前412年,雅典海軍接連在阿拜多斯和基齊庫斯打敗斯巴達海軍,並在公元前408年收複了拜占庭,重開黑海航道。斯巴達則得到波斯援助,增建艦隊。公元前405年,斯巴達海軍在赫勒斯滂海峽終於全殲雅典海軍,之後斯巴達大將來山德揮兵從海陸兩麵包圍雅典城。在饑餓和絕望中的雅典,於次年宣告投降,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約:解散提洛同盟,參加伯羅奔尼撒同盟,拆毀長牆工事,隻保留12艘警戒船。長達二十七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了,斯巴達取得了希臘霸權。
戰爭給希臘世界帶來的災難是空前的,小農經濟與手工業者破產,大奴隸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機商人和高利貸者乘機而入,大肆兼並土地,聚斂財富和奴隸,中小奴隸製經濟逐漸被吞沒,代之而起的是以大地產、大手工業作坊主為代表的大奴隸主經濟。大批公民的破產使兵源減少,城邦的統治基礎動搖。不滿富人和豪強統治的貧民在斯巴達、科林斯等城邦先後掀起起義的浪潮,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進一步加速了希臘城邦的衰落。斯巴達稱霸於全希臘後推行其寡頭統製,也引起了各國的強烈不滿,許多城邦起兵反抗,伯羅奔尼撒同盟趨於瓦解。公元前3世紀前半期,希臘境內戰火不絕,各邦力量在內耗中衰落下去,最終被早已對其覬覦已久的外敵馬其頓所滅。
亞曆山大——“四海一家”的君主
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希臘諸城邦大傷了元氣,與此同時希臘北部一個貧瘠落後、默默無聞的城邦——馬其頓卻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338年,馬其頓軍隊大敗希臘聯軍於喀羅尼亞城下,確立了在全希臘的霸主地位。馬其頓的下一個目標,便是東方的波斯及其他文明世界。公元前336年,馬其頓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的兒子亞曆山大登上王位,時年20歲。他決心繼承父業,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遺願。
亞曆山大(公元前355-前323)才智卓絕,勇武過人,13歲時就師從希臘著名學者亞裏士多德,接受係統的希臘文化教育。他潛心研究兵法,16歲起隨父出征。在著名的喀羅尼亞戰役中,18歲的亞曆山大任副統帥,指揮左翼主力取得輝煌戰果。亞曆山大繼承王位之後,即著手仿效希臘人的製度,實行政治、軍事改革,削弱氏族貴族的勢力,加強君主的權力;改革貨幣,獎勵發展工商業;最重要的是軍事改革,他創立了包括步兵、騎兵和海軍在內的馬其頓常備軍,將步兵組成密集、縱深的作戰隊形,號稱馬其頓方陣,中間是重裝步兵,兩側為輕裝步兵,每個方陣還配有由貴族子弟組成的重裝騎兵,作為方陣的前鋒和護翼。亞曆山大通過這些改革,使馬其頓的軍事實力更加強大。亞曆山大在進行了充分準備之後,首先出兵,撲滅了馬其頓和希臘各地的反叛硝煙,鞏固了專製王權,然後便著手實施其父的遠征波斯計劃,以攫取東方的財富。
公元前334年春,亞曆山大率領馬其頓和希臘各邦的聯軍,包括步兵3萬人、騎兵5000人和160艘戰艦,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向波斯進軍。雖然亞曆山大所率領的軍隊規模對於統治西亞和埃及的波斯帝國而言不算龐大,但是當時的波斯帝國已經衰弱,大流士三世昏庸無能,政治腐敗,內部矛盾重重。亞曆山大以快速的攻勢輕易地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公元前333年,亞曆山大的軍隊在伊蘇斯大敗波斯軍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王室眷屬被俘,損失步兵、騎兵約10萬人,輜重全部丟失。
公元前332年,亞曆山大又揮師南下,沿地中海東岸前進,攻占敘利亞,未經一戰進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為“阿蒙神(埃及太陽神)之子”,他自封為法老。聯軍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曆山大城,該城由亞曆山大親自勘查設計,作為繼續東征的後方基地。
公元前331年春,亞曆山大回師西亞,借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進,與波斯軍主力決戰。10月初,在底格裏斯河東岸的高加米拉以西與波斯軍主力對陣。亞曆山大以不足5萬騎兵,將號稱百萬、且配備戰車戰象的波斯大軍徹底擊潰,大流士三世狼狽逃竄,後被其部將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就此滅亡。隨後,馬其頓軍隊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領土,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曆山大帝國建立起來。
公元前327年,亞曆山大率軍由裏海以南地區繼續東進,進軍中亞,經安息(帕提亞)、阿裏亞、德蘭古亞那,北上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巴克特裏亞(大夏)和粟特。大軍遇到了當地居民的激烈反抗,亞曆山大在作戰中也數度負傷。為了加強對廣大征服地區居民的統治,亞曆山大在多處興建城垣要塞,這些要塞也以亞曆山大的名字命名,並留駐守軍。公元前325年,亞曆山大率軍侵入印度,在印度河穀建立了兩座亞曆山大城,迅速占領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他還想進一步征服印度的心髒地帶,向恒河流域進發。但是由於印度人民的頑強抵抗,加之瘧疾的傳染、毒蛇的傷害,而且經過多年遠途苦戰,兵士疲憊不堪。兵士拒絕繼續前進,要求回家。亞曆山大不得不放棄東進計劃,於公元前325年7月將大部隊撤出印度。分兩路西返,一路在海軍將領涅阿霍斯的率領下取海道由伊朗海灣入波斯灣;一路由亞曆山大親自率領,從陸路經卡曼尼亞沙漠而歸。公元前324年初,兩路大軍會師在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由於長途跋涉,亞曆山大的部隊損傷極大,將近十年的亞曆山大遠征,終於結束了。
亞曆山大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其版圖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埃及,北及伊朗高原至中亞,首都設在巴比倫。為了籠絡人心,亞曆山大推行了帶有東方特色的統治政策,不僅保留一部分波斯帝國的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而且還吸收了許多亞洲人加入馬其頓軍隊。為了謀求與東方民族的和解,亞曆山大還推行所謂的“歐亞聯姻”政策,他親自帶頭同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斯塔提拉結了婚,許多馬其頓的將領也都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同日參加婚禮的多達一萬對。
亞曆山大的征服野心並沒有因為帝國大業的成就而有所減退,他計劃侵入阿拉伯與波斯帝國北麵的土地,還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羅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區。但是公元前323年6月,亞曆山大死於惡性瘧疾,由於死亡的突然降臨,亞曆山大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爭奪王權的激烈鬥爭。將領們紛紛自立為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王國從此分裂為若幹個希臘化的國家。亞曆山大龐大的帝國隻存在了短短的十三年。
亞曆山大的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亞曆山大以後,希臘文化依然在亞洲得到不斷傳播。曆史學家稱此現象為希臘化文化,將從亞曆山大起到埃及被羅馬征服為止這一段時間(公元前323-前30),稱之為希臘化時代。這一時期,東方的城市出現了優美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築,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希臘和西方,豐富了西方的知識寶庫。亞曆山大的東征,還開辟了東西方貿易的通路。他在東方建立的幾十座城市,都逐漸發展成為商業中心,如埃及的亞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聖火點燃——奧運尋根
對現代人而言,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競技體育的一大盛會。回顧奧林匹克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
據古代希臘神話傳說,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主宰著天地萬物。希臘人為了表達對宙斯的崇敬祈求,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奧林匹亞舉行盛大的祭祀,同時還要進行短跑競賽活動。到公元前776年時,希臘規定每隔四年在奧林匹亞舉行一次競技大會,也就是運動會。這就是最初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實際上,奧運會的起源除了祭祀神靈外,和古希臘的社會情況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前9—公元前8世紀,希臘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城邦製的奴隸社會逐漸形成,200多個城邦之間戰爭不斷。體育作為培養能征善戰士兵的有力手段,就得到了長足發展。後來,斯巴達王和伊利斯王簽訂了“神聖休戰月”條約。條約規定:奧林匹亞是神聖的無戰爭區,任何人不得將戰火引入奧林匹亞;奧運會舉行期間,所有作戰方必須實行休戰,違背此原則,就是對神的背叛,各城邦均有權對背叛者進行製裁。於是,為準備兵源的軍事訓練和體育競技,逐漸變為和平與友誼的運動會。
古奧運會先後設立了24個比賽項目。除了那些犯叛國罪和對神不敬的人,每個有氣力、身體靈活的希臘公民都可以參加比賽。前十三屆僅有一項200碼(約180米)短跑,賽期也隻有一天。第十四屆至公元前704年的第十七屆,逐漸增加了中跑和長跑。第十八屆起有了摔跤和五項全能比賽。當時的競技規則與現在不同,十分有趣。比如跳遠時,運動員要雙手各持一隻石製或金屬的啞鈴。古希臘人認為手持啞鈴有利於雙臂擺動,可增加腿部蹬地力量。比賽時還有音樂伴奏,一名長笛演奏者身穿長衫,站在跳遠沙坑旁的高台上,伴隨運動員的跑跳節奏,吹奏相應的樂曲。計算成績非常簡單,不需專門工具,由裁判用自己的腳掌度量。最受觀眾歡迎的則是駕著馬車賽跑的項目。比賽時,眾馬奔騰,車輪滾滾,塵霧飛揚;觀眾的歡呼聲伴著隆隆的車聲、駿馬的嘶鳴,方圓數十裏都能感受到那熱烈的氣氛。因為這種比賽,需要自己有馬,又要接受專門訓練,所以參加的往往是貴族的代表。
古奧運會對優勝者的獎勵在比賽結束後進行,儀式相當隆重。前六屆獎給冠軍的是一頭羊。第七屆起增加了莊嚴的授冠儀式,由主辦者將奧運會花冠戴在優勝選手頭上。花冠用橄欖枝條編製。古希臘人認為橄欖樹是雅典保護神雅典娜賜給人間的至寶,象征著吉祥與幸福。編製花冠要求非常嚴格。必須由父母健在的童男,用純金刀從宙斯廟旁的橄欖林中割下枝條,插上棕櫚葉,粘上彩色毛織品,精心編製。此外,獲一次冠軍者,可在運動場牆壁上鐫刻自己的名字;三次奪冠,雕塑家就會找上門來,為你塑像,使其立於宙斯廟之側。優勝者還能獲得物質、金錢等獎勵。
奪冠更是城邦及家庭的極大榮耀。第七十七屆古奧運會得勝者埃克薩涅特回到家鄉時,三百名青年騎著雪白的高頭大馬出城相迎。有位老者,因他有兩個兒子同時勝利歸來,竟極度興奮地死在兒子懷中。
古老的運動會還樹立起了一種優良的運動作風,優勝者得到最高的榮譽,受到普遍的尊敬;而那些在運動會上使用不正當手段進行作弊的人,則要被立即趕出競技場,遭受大家的恥笑。
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古代希臘生活中一項極為重要的事件,即使在外敵入侵的時候,也是如此。競賽期間是希臘全國性的節日,每個希臘人都把能看到奧運會當做一生中幸福的大事。
希臘的各個城邦,因為這一全國性的運動會,加強了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此外,運動會還促進了希臘文化藝術,特別是雕刻藝術的發展。希臘著名雕刻家邁倫塑的擲鐵餅者,肌肉健壯,線條流暢,準確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青年運動員在擲出鐵餅前一刹那間的緊張狀態,被譽為不朽的藝術珍品。
古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一共舉行了293次。公元前338年,希臘與馬其頓王國交戰,馬其頓獲勝,並逐漸吞並了希臘。古奧運會雖然如期舉行,但已經大不如前。公元前146年,希臘又遭羅馬帝國侵占。羅馬皇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斥奧運會為大逆不道;公元394年又發布一道法令,徹底封殺了古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會從此中斷了一千五百多年。後來,經過法國人顧拜旦的倡議和努力,公元1896年,奧運會又在雅典恢複了。此後仍然是四年一次,分別在不同的國家舉行,而且參加者也不再限定為希臘人。如今,奧運會已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體育盛會。每隔四年,來自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們會集在田徑場上,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競爭拚搏,傳遞著人類大家庭的和平和友誼。奧運會又成為了人類和平友誼的盛會。
荷馬和《荷馬史詩》
傳說在古代希臘,有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背著七弦豎琴飄遊四方,把自己的詩吟唱給大家聽,以此來換取食宿。他的詩講述了許多希臘光輝燦爛的曆史事跡、神話和傳說。老人是個瞎子,所以沒有用筆寫下那些錦繡珠璣般的詩句。然而他死後,偉大的詩篇卻流傳了下來,並訴諸文字。詩篇以老人的名字命名,被稱為《荷馬史詩》。生前的老人窮困潦倒,而他死後,卻有九座城市爭著做他的誕生地。正如詩中說的:“九城爭奪盲荷馬,生前乞討長飄零。”
《荷馬史詩》的曆史背景是公元前21世紀末一場曆時十年的戰爭。戰爭在古希臘各城邦和小亞細亞的特洛伊人之間進行,關於戰爭的起源有一個傳說:在斯巴達國王墨涅拉斯舉行的一次宴會上,特洛伊王子帕裏斯愛上了主人的妻子——美麗的海倫。海倫隨帕裏斯私奔,還卷走了許多財寶。這激起了希臘人的憤怒,他們推舉墨涅拉斯的哥哥阿伽門農為首領,組成希臘軍,遠征特洛伊城,以懲罰海倫的不忠,帕裏斯的不義。盡管希臘人在數量上大大多於特洛伊人,但特洛依城被圍困十年才被攻破。史詩不僅描寫了古希臘社會中的種種人物,而且還有無數天上、地下和海裏的神仙鬼怪,真是無奇不有。
《荷馬史詩》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組成。《伊利亞特》由約一萬五千行詩句組成,包括二十四篇,講述了戰爭最後一年裏的五十一天裏的故事。希臘人裏有一個最勇猛的英雄阿喀琉斯,他是一位希臘國王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兒子。小時候,他被母親抓住腳後跟放到冥河裏浸洗,全身除了沒沾河水的腳後跟外,刀槍不入。戰爭中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恃勢當眾辱罵主將阿喀琉斯,並奪走了他的女俘。阿喀琉斯辱憤交加,退出了戰鬥。特洛伊人就在這時候直衝希臘人的軍營。正在危急的時刻,阿喀琉斯的戰友帕特洛克羅斯穿戴了阿喀琉斯的甲胄揮軍前進。特洛伊人一見阿喀琉斯的甲胄,以為他本人來了,立刻向後潰退。但是,當帕特洛克羅斯逼近特洛伊城門時,出色的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衝殺出來,殺死帕特洛克羅斯,奪去了阿喀琉斯的甲胄。阿喀琉斯非常後悔,憤而出戰,為亡友複仇。火神兼鐵匠赫斐斯特為他鑄造了一副舉世無雙的甲胄,阿喀琉斯披掛上陣,在戰鬥中所向披靡,殺死了許多特洛伊勇士,連戰神阿瑞斯也沒被他放在眼裏,終於殺死了赫克托,並把他的屍體拖在馬後奔馳。赫克托年邁的父親前來贖回兒子的屍體,為赫克托舉行了盛大的葬禮。最後由於太陽神阿波羅從中作梗,敵人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腳後跟,一代英雄就這樣死去了。
《奧德賽》由約一萬兩千行詩句組成,包括二十四篇,描寫伊大卡國王和遠征特洛伊的將領奧德修斯在回國的路上曆經艱險,在海上十年漂泊的奇遇。有一次,大風暴把奧德修斯和他的同伴卷到獨眼巨人的島上。巨人吃掉奧德修斯同伴中的兩個,把剩下的人關在洞窟裏,洞口堵上一塊大石頭。奧德修斯用酒灌醉了巨人,又趁巨人醉臥的時候燒瞎了他的獨眼。巨人受了傷,怒不可遏,賭咒不放一個人走出洞窟。但是早晨他必須出去放他的羊群。奧德修斯把每三隻羊係成一排,底下縛上一個同伴;他自己抱住一隻羊,讓茸茸的羊毛遮著他的雙手。瞎了眼睛的巨人站在洞口依次檢查,奧德修斯和他的同伴卻平安地離開了魔窟。他們還曾從一個小島經過,島上住著一種人身鳥足的女妖,這些女妖歌聲美妙動聽,路過的航海者常常被她們的歌聲迷惑而觸礁身亡。奧德賽為了不受女妖的誘惑,下令船上除他以外的所有人都用蠟把耳朵堵上,再把他自己牢牢綁住,這樣他們才順利地過了小島。
奧德修斯運用智慧和勇氣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這時伊大卡國內許多年輕的貴族正在千方百計欺騙奧德修斯的忠實的妻子,但王後忠貞不渝。奧德修斯改扮成乞丐回來,在貴族們的比拚中,戰勝了他們並將他們殺死。奧德修斯和久別重逢的妻子相擁而泣,並在伊大卡人民的擁戴下重新做了國王。
《荷馬史詩》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而且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曆史文獻。史詩反映了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的希臘曆史,因此這段曆史時期也被稱為“荷馬時代”。
照亮世界的思想——希臘哲學
古希臘哲學不僅是希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方哲學的本原,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
最早產生的哲學流派,是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在小亞細亞出現的米利都學派,其代表是泰勒斯(公元前624-前547)和阿納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前546)。他們根據對自然的觀察,認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物質(水或空氣),而不是神的創造。米利都學派的思想包含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他們力求從自然本身去解釋自然現象,開創了一種與神話和宗教根本不同的思維方式,這為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
繼米利都學派之後,赫拉克利特表達了他的唯物哲學觀,他認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照規律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思想中還包含閃光的辯證認識。他的著名格言“一切皆流,一切皆變”、“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都是對辯證法的極妙說明。
色雷斯阿布德拉城人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9-前370)提出了以原子論為基本內容的唯物論哲學。他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物質,內部無空隙,不可再分,它構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原子和原子之間隻有量的多少,無質的差異。原子論把唯物主義思想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擺脫了過去唯物主義把世界本原歸為空氣、水的感性色彩。德謨克利特的虛空是個更具創造力的概念。他並不認為原子充滿宇宙,而認為在原子與原子之間、原子集團和原子集團之間有很多空間,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條件。因為空間隻有處於虛空狀態,事物才可置身其中。虛空中的原子運動以漩渦形式進行,原子在漩渦中機械位移、排列組合,從而產生世界萬物。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第一次給作為一切現象基礎的物質提出了一個相當清晰的物理學上的本體概念,理論的嚴密性和確切性超過前人,因而他的哲學是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高峰。
與上述唯物論思想不同的是希臘最早的唯心論派別——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愛利亞學派。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出生於薩摩斯島,後移居南意大利。畢達哥拉斯精通數學,認為抽象的數是萬物之本。由數而有形,由形而有物。畢達哥拉斯這種用數字來說明一切的做法並不成功,但卻表明人的抽象思維已達到了普遍性和規定的高度。畢達哥拉斯學派特別強調和諧統一,把它作為其哲學的最終追求。這種和諧論代表了人們在社會鬥爭中的一種態度,即中庸、調和思想,對古希臘和後來的古羅馬有極大的影響。
繼畢達哥拉斯學派之後,愛利亞學派明確表達了其唯心主義哲學。愛利亞派得名於意大利南部島嶼愛利亞,其代表人物為巴門尼德(約公元前515—?)和芝諾(公元前495-前430)。他們主張,一切事物的本原是抽象的“存在”,隻有存在是唯一真實的,而物質世界則是不真實的。由於愛利亞派的出現,哲學解釋上的唯物和唯心、運動和靜止的分野開始明確化。唯物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唯心就是認為人的思考法則即邏輯思維規律高於物質存在,客觀存在需要思維來確定,思維不通就不可能存在。這種基本的分歧貫穿著西方哲學的始終。
古典時代希臘哲學中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出身貧寒,但崇尚知識,多方求學,逐漸成為具有全麵文化休養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把研究對象從自然轉向社會和人類的內心世界,注重哲學的倫理道德意義,把希臘哲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蘇格拉底的討論雖以唯心主義為出發點,但包含著許多合理的內核,如辯證的認識,認為真理總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反麵轉化。再如討論中的問答方法,即辯證法最初的含義,通過反複問答,揭示對話者的自相矛盾之處來達到正確認識。他強調知識的作用,強調理性,要求人們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內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發現真理,並提出先驗論的觀點,指出概念在認識中的作用,確立了一係列概念範疇。他的思想對後世西方哲學有深遠影響。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437)出身雅典世家,是蘇格拉底的忠實門生,主要作品有《申辯篇》、《會飲篇》、《理想國》等,內容涉及哲學、政治倫理、教育等問題。他的哲學思想核心為“理念論”,他認為世界分為感覺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兩部分。感覺世界是不真實的,理念是世間萬物的原型,萬物是理念的摹本,唯一真實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在這一哲學基礎上,柏拉圖設計了一個理想國。他認為一個國家應該由三部分人組成,少數哲人擔任統治者,武士肩負衛國之責,而第三種人是農民和工商業者,以其勞動所獲來供養前兩種人。這三種人各安其位,各守其責,才是“正義的國家”。奴隸不被當成人看待,不屬於三個等級。柏拉圖倡導對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後來人們往往把追求純精神的唯理主義行為稱做柏拉圖式的行為。
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研究領域十分廣泛,人稱“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著作傳說達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現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學》、《物理學》、《氣象學》、《政治學》、《倫理學》、《修辭學》、《範疇篇》等47部。哲學是亞裏士多德最擅長的領域。他師從柏拉圖二十年,一度任馬其頓王亞曆山大的教師,後回雅典辦學,哲學到亞裏士多德這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亞裏士多德的哲學與他的導師柏拉圖的關係是批判與繼承的關係,他有句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亞裏士多德不讚成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自然界是客觀的、真實的存在,人們的認識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識。他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由四種原因所致,即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目的因。形式比質料更重要,形式是積極的,質料是消極的,隻有形式能給物質以積極的現實性,目的決定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亞裏士多德的政治觀點屬於溫和的民主派,他注意到貧富分化過於懸殊,會引起社會動蕩不安,因此擁有適度的財產是最合理的原則。人作為“政治動物”,注定要過城邦生活,隻有在城邦製度下,人類的生活才能達到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