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後期的海瑞,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清官、政治實幹家,以為政清廉與剛直不阿著稱。他的政績當時已廣為傳播,其人也為百姓所愛戴,但他仕途坎坷,並未真正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亦給後人留下無盡的遐思。
海瑞(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祖籍福建,南宋時遷到廣東番禺,洪武初年又遷到海南島。海瑞海瑞的祖父海寬曾任福建鬆溪縣知縣,有子侄海澄、海瀾、海翰、海鵬、海邁五人,其中海澄官至四川道監察禦史,其他還有三人中過舉人。唯有海瑞的父親海翰無所作為,娶妻謝氏,生下海瑞之後四年,海翰便死去了。謝氏性格剛強,靠僅有的十多畝祖田,和替人作些針線活勉強維持生活。謝氏粗識書史,在海瑞幼時即口授《孝經》、《大學》和《中庸》等典籍。母親的啟蒙教育對海瑞的一生影響很大,特別是其忠貞不渝的堅強品格更是讓海瑞受益終身。
少年的海瑞勤奮好學,嚴修功課,以古今聖賢為楷模,痛斥偽善的世俗觀念,自號“剛峰”,受到同學的敬重,稱之為“道學先生”。在讀書的同時,海瑞漸漸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學術與人生見解,特重個人操守氣節,鄙視追求個人的榮華富貴。他在文章中講到:“上天以完整的節操係於汝等之身,而汝等不能將其保全,那麽還有何顏麵立於天地之間?俯首索氣,曲學阿世,縱然能一舉而躋身於卿相之列,成為天下人豔羨的焦點,卻無足掛齒。嗚呼!海瑞若有如此卑顏之舉,不如速死!”剛烈之氣溢於言表,我們似乎從這些文章中看到了海瑞的人生理想與道德追求。
血氣方剛的海瑞不僅受到同儕學子的肯定與尊重,也受到了督學官員的器重與嘉獎。如嘉靖二十五年(1546),督學林公就對海瑞的文章歎賞不已,且對其品性甚為稱道;二十八年(1549),督學蔡公按視瓊州郡學,以“不以白乎”為題考察諸生,得海瑞答卷,玩賞移時,因而暗自探聽海瑞的稟性與為人,驚訝在窮鄉僻壤竟有如此奇才。也就在這一年,海瑞考中舉人,得有機會赴京參加會試。到京之後,伏闕上《平黎疏》。黎族是當時海南島上主要的少數民族,因不滿明朝的統治,屢屢發動暴動,明朝多次出動軍隊進行鎮壓,往往無功而返。海瑞在上書中指出:政府屢次興動幹戈,不但沒有征服黎民,反而激起黎民更激烈的反抗,使居住在海南島的黎、漢兩族人民都不得安寧。因此,海瑞主張選派得力大員來負責治黎工作,如若選人有困難,他願自薦擔此重任。其辦法是在海南島開辟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大道,交通便利了,黎、漢兩族接觸多了,隔閡便會逐步消除。他還主張在黎民聚居的地方“設縣所城池”,並將黎民按甲編製起來,和漢人同等對待。《平黎疏》中堅決反對政府進行武力征服而提出一係列的治黎政策,第一次顯示出他理政的才能。但是,統治階級的上層,對他的《平黎疏》從來就未加注意,更談不上派他來擔負治黎事務了。雖如此,在這一策論中仍可見海瑞在追求道德完美的同時,還懷有強烈的政治抱負,憂國憂民,積極為解決社會問題獻計獻策。
海瑞先後參加了兩次會試,均告落第。當時他已年滿四十,不願意再為科舉功名而浪費寶貴的光陰。於1553年聽從吏部選調,受任福建延平府南平縣教諭之職,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教諭乃主管縣學之長官,這給了海瑞一個施展自己人生抱負的機會。他到任之後,即對諸生反複申諭,特重學生品質之熏陶,道德之培育。
海瑞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對陳規陋習從來不買賬。他寫了一篇《嚴師教戒》的文章,提出了一個做人的標準,大意是:人不要白活著,要照著聖人的話去做。不白活著的意思,並不是要你去中高科,做大官。而是指你如果到縣府衙門去當官,那時弄錢很容易,有好房子,也有漂亮的女人,你會動心嗎?金錢誘惑,你挺得住嗎?或者隻會說不會做,隻會對人說空話充當好人,見到大官就想巴結,有一點兒成績就驕傲起來,別人有什麽好的事,你便去搶先,自己的毛病,卻盡量掩蓋起來,幹什麽事都存私心。至於國家的大事業,則連想也不敢去想。海瑞以此教人,也以此律己,認為上麵這些事,哪怕占有一條,就對不住自己,也對不住祖先。他說:“我海瑞要是犯了以上任何一條過錯,就不如死了好。”在南平當教諭時,海瑞認為教師有教師的尊嚴,不能隨便向上司磕頭。根據《明會典》記載,洪武年間即明令規定:因各處儒學均設在當地孔廟之中,每至朔望之時,當地行政官員應清晨謁廟行香。師生須出大門迎接,而至明倫堂後師生作揖,教官侍坐,官員退出時,師生複送至大門。但明代中葉以後,士風衰頹,一些教官懼怕上司淫威,不顧朝廷成法,在儒學內對上司行跪拜之禮。這是視氣節為生命的海瑞所深惡痛絕的,因此,他明確規定諸生接見上官,須據《會典》諸書的禮節,於明倫堂見官,不許行跪,儒學前迎接亦然。
有一天,延平府知府率一班官員到縣學來視察,按習慣,縣學裏從學生到教諭都要跪著迎接。而海瑞卻隻作揖為禮,不肯下跪,站在他兩邊的訓導,自然沒有這勇氣,早已跪下,三個人兩邊兩人都跪下,唯海瑞挺立著,很像是一個筆架。官員們對他不滿,又不好正麵訓斥他,便稱他是“山字筆架”,以後便有人以此相稱,稱他筆架博士。
這件事發生後,海瑞感到十分憤懣,自己以祖宗成法為模式,教導學生崇尚氣節,何錯之有,竟得不到上司的理解。聯想自己多年苦讀,處處以“聖賢之道”作為立身之本,將氣節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誰知,剛剛踏入官場便橫生枝節,在區區禮節問題尚不能見諒,遑論日後施展自己的抱負。真是“缺陷世界,何能有濟”!書生意氣十足的海瑞越想越想不通,一氣之下,竟提出辭呈,上交郡衙,想就此告辭還鄉,獨善己身。海瑞的辭呈送至延平府後,一些地方長官想起當日情景,餘怒未消,極力主張同意海瑞的要求,允其解除公職,放其還鄉了事。
眼見海瑞仕途生涯即將結束,情況卻出現了根本的轉機。當時的延平知府在看到海瑞的辭呈後,慚愧不已地說道:“海瑞之言行均合祖製,是吾等行事之誤也。”更加幸運的是,當時大司空朱衡(字鎮山)正為福建按察司提學副使(時稱“學憲”),聞聽此事後,對海瑞的氣節人品非常讚賞,當即將海瑞召來,命就正學書院進修。海瑞依然要求離職,朱鎮山寬慰他道:“汝自幼飽讀詩書,究竟為何?汝出任公職,究竟為何?難道就為爭一跪之禮而全部放棄嗎?”這話使海瑞有些醒悟了,他平心靜氣一琢磨,難道就為此事而永遠歸居田野,不入俗塵了嗎?這當然是誌在愛民行道的海瑞無法接受的。就這樣,在朱鎮山的勸導與挽留下,他才打消了辭歸鄉裏的念頭。
在此風波之後,海瑞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在學堂之內對上司不行跪拜之禮。又有一次,福建按察使長官到延平府視察,海瑞率領眾位學生迎候於縣學門外,有位分守道的官員早到一步進入大門,見海瑞昂然不跪,十分驚訝,便問隨從這位長揖不跪的人是誰,隨從答曰:“此乃海教官。”這位官員便命隨從暗中觀察,想看一看海瑞見到按察使長官的態度。結果,按察使長官進門時,海瑞依然故我,保持長揖不跪的姿勢。這位官員知道後,不禁吐舌歎服道:“今日之世竟有此等教官!”海瑞的名聲從此在四處傳揚,不少過往的官員也都知道南平有一位“海筆架博士”。
海瑞任教官的四年間,一直堅持自己剛直不阿的立場,實屬難能可貴,而我們為之慶幸的是,海瑞的正直抗爭固然引起了一些官員的非議與憎惡,但卻贏得了不少士大夫的交口讚歎,後者認為如此剛直守道、不畏權勢的教官,恐怕隻有在古人之中才能找到。因此,海瑞不畏權勢、昂然犯顏、獨守己道的行為不僅沒有為自己招來罷官的厄運,而且使自己的聲望漸起;不僅當地官員默認了他正直的行為,而且“守相台察以上,鹹鑒涵之矣”。這不能不說是海瑞的幸運。他得到了高度的評價:“以禮為教,其講論道德以及經義治事,一一實事求是,不為俗學所染,是教職中最難得者。”因此,巡按、監司等官員紛紛上書舉薦海瑞。於是,海瑞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升遷為浙江淳安縣令,開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