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多方窺測,相機而動,打定主意要把夏言置於死地,讓他永世沒有還手的機會。時隔不久,機會真的來了。
嘉靖二十五年(1546),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率領三萬多騎進犯延安府,並深入到三原、涇陽等地,大肆掠奪,還殺了許多人畜。陝西總督曾銑得到情報後,義憤填膺,他動員手下將士,決心好好教訓一下俺答,並趁機奪回河套。河套地區三麵臨河,土地肥沃,是農業上的寶地,且接近明朝的榆林、寧夏等邊鎮,是邊防要地。明朝初期,河套歸為明朝版圖,後來卻被韃靼部落占據。痛失河套,多年來一直是明朝將士的奇恥大辱,如今,曾銑要收複河套,雪此恥辱。
曾銑上呈奏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並擬定了八項切實可行的建議。夏言看後認為,收複河套可以永絕邊患,便表示大力支持。他一麵與曾銑書信往來商討計劃,一麵多次向世宗舉薦曾銑。一開始,世宗也同意收複河套,並曾讓夏言擬旨褒獎曾銑,可是,不久之後,他又瞻前顧後起來,生怕輕啟邊釁,惹起禍端,不好收拾。
嚴嵩認為這是陷害夏言的好機會,便跳出來進行陰謀活動。他首先買通了世宗的近侍,讓他們在世宗耳邊不斷吹冷風,說收複河套的建議純屬輕開邊釁,終會惹起禍患,要皇上千萬不可偏聽輕信、引火燒身、敗壞國事。同時,他又唆使他的黨徒上疏,配合近侍們的論調,向世宗施加壓力。與此同時,嚴嵩還使出了最為卑鄙的一招,他勾結邊將仇鑾,讓他上書誣告夏言和曾銑,編造了夏言接受曾銑的賄賂,因而舉薦曾銑的謊言。
在嚴嵩費盡心機、窮其手段的蒙騙和蠱惑下,世宗漸漸後悔起來。但他曾授命夏言擬旨獎諭曾銑,話已出口,一時難以更改。嚴嵩非常了解世宗此時的心境:他已後悔此事,卻又羞於承擔責任。於是,嚴嵩便替他找了個台階:說夏言等人建議收複河套是別有用心。世宗馬上改變了態度,徹底倒向嚴嵩一邊。
嚴嵩得到了世宗的支持,便公開向夏言進攻。夏言自然不肯讓步,兩人便往來疏辯,有時幹脆當廷爭吵,請求皇上裁斷。昏庸糊塗的世宗哪能明斷?他隻希望天下無事,自己能長生不老。對於夏言提出的可能引起邊地戰爭而收複河套的建議,他一想起來就感到後怕,所以,對夏言的“狡辯”,他極為惱火,也不問是非曲直,便降下旨意,又奪去了夏言的所有官階,再次把他趕回老家。
趕走夏言,隻是嚴嵩陰謀的一個步驟,而不是其最終目的。他知道世宗是一個驕傲自負的人,極其飾非護短,而又易怒好殺,便唆使爪牙在宮中放出謠言,說夏言離京時憤憤不平,口出怨言,毀謗聖主,說當初皇上曾經親口下諭,命他夏言擬旨褒獎曾銑,到頭來卻又出爾反爾,還把他罷了官。這一挑撥十分奏效,世宗惱羞成怒,大發龍威。恰在這時,俺答率軍侵擾宣府,世宗認為這是由於夏言、曾銑提出收複河套,激怒了俺答,俺答前來報複。事實“證實”了嚴嵩的預見,世宗更加肯定了夏言是別有用心。於是,他又降下旨意,將夏言斬首。其他曾經支持夏言、曾銑收複河套的官員,也都殺的殺、罰的罰、貶的貶,一一受到了處分。就這樣,嚴嵩利用“議複河套”的事件,不顧邊防利益,精心策劃,巧使毒計,陷害無辜,終於達到了害死夏言、奪取大權的罪惡目的。
殺掉夏言,一個最大的政敵去掉了。從此,嚴嵩穩坐首輔寶座達15年之久,再也沒有誰能和他分庭抗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