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建文帝失蹤疑竇紛生

建文帝朱允炆果真是與馬皇後一起投火自焚而死了嗎?明成祖朱棣心中也是將信將疑,或者說,懷疑的成分居多。於是,在他“用天子禮”葬了那被燒焦無法辨認的屍骨時,已有傳言說建文帝在城陷時逃走了。那麽,建文帝究竟哪裏去了呢?

朱棣在位的二十多年中,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民間雖然有很多傳說,而文臣史家格於文禁,記載罕傳。仁、宣以降,有關此事的記載漸漸多了起來。

據說,金川門失守時,建文帝見大勢已去,便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勸他說:“不如出亡。”這時少監王鉞說道:“昔高皇帝升遐時,有遺篋,為劉基所製,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眾人聞言急命他將遺篋取來。這是一個紅色木篋,周圍俱固以鐵。程濟打碎木篋,見到三張度牒,一張名應文、一張名應能、一張名應賢。此外並有袈裟、帽鞋、剃刀等物。篋內有朱紅小字寫道: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方。於是程濟為建文帝剃發,吳王府教授楊應能願剃發從亡。監察禦史葉希賢也說道:“臣名賢,當然是應賢無疑。”也剃發易衣。周圍五六十人,都痛哭仆地,表示願意從亡。建文帝道:“人多無益。有的人名聲素著,勢必引起究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係,宜各從便。”諸人哭了一場,散去了一些。有九人跟隨建文帝來到鬼門,見一葉小舟停在岸邊,神樂觀道士王升在那裏等待,自稱是太祖高皇帝托夢,特來相迎。一行人乘舟至太平門,由王升帶入神樂觀。這時天正薄暮,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共有二十二人: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編修趙天泰、檢討程亨、按察使王良、參政蔡運、刑部郎中梁田玉、監察禦史葉希賢、程濟、中書舍人梁良玉、梁中節、宋和、郭節、史彬等。為防止人多事泄,約定左右不離者三人:楊應能、葉希賢及程濟,稱兩比丘,一道人。此時朱棣已即帝位,削在逃諸臣籍,各地方官府奉詔追查蹤跡。

建文帝在程濟等人的幫助下開始以僧人身份雲遊四方,傳說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都有他的足跡。他又曾在各地寺廟留駐,如湖北武當山、廣西橫州南門寺,等等。後來明英宗正統年間,有一位老僧往見廣西思恩州土官岑瑛,自稱建文帝,蹉跎歲月,希望返回朝廷,安享晚年。岑瑛急忙報告巡按禦史,驛送赴京。途中,老僧賦詩雲:

淪落江湖四十秋,歸來白發已蒙頭。

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老僧至北京後,朝廷派當年侍候過惠帝的尚膳監太監吳亮前去辨認。老僧見到他,說:你不是吳亮嗎?亮說不是。老僧道:“當年我禦便殿,你侍食。我棄鵝肉於地,你手執壺,據地狗舔之,怎麽說不是?聽說老臣楊士奇尚在,能讓他出來相認嗎?”吳亮複命,明英宗確認老僧即建文帝,命迎入西苑居住。程濟聞之,歎道:“今日方終臣職矣。”建文帝入宮後,人皆呼為老佛,以壽終,“葬西山。不封不樹。”

這是曆史上記載最多、流傳最廣的建文遜國傳奇,完全是出於後人的臆造。關於建文帝逃亡的故事,流傳最廣的固然當屬上述故事,而記載建文帝逃亡事跡最詳的,莫過於明人史仲彬的《致身錄》和程濟的《從亡隨筆》兩本書。史仲彬,據說曾協助建文帝出逃,並不斷予以財物資助,又幾次南下與建文帝等人見麵的一個人物。後來,史仲彬根據他自己的親身經曆,寫成了《致身錄》。明萬曆年間,這本書被在山中道觀裏避雨的幾個讀書人發現,於是得以傳世。程濟則是傳說中跟隨建文帝出逃的主要人物,據說他精於卜算,建文帝流亡期間,多次遇險,都是經他算卦預知而設法逃脫的。程濟的《從亡隨筆》,完整地記錄了建文帝逃亡期間的行蹤,何時於何地會何人,作何事,乃至飲食詩賦。類似的書還有一些,其中真偽參半,疑信互爭。現在,經過數百年的爭論和當代史學家們的考證,可以肯定地說,《致身錄》和《從亡隨筆》都是後人偽造的。

那麽,為什麽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傳說和記載,乃至偽造當時人留下的記錄呢?許多史家都曾指出,這種附會“皆因心惡成祖誅夷諸忠烈之慘,而不忍建文之遽殞,故詭言劉基之秘篋,程濟之幻術,以神奇其說耳。”這當然是主要原因,而建文帝與一些建文遺臣下落不明,則成為產生這種附會的基礎。多少年來,人們對建文帝寄予深切的同情,再加上建文帝逃亡之說也並非是全無蹤影,所以這方麵的傳說和記載才會越來越多。事實上,查閱有關建文帝流亡的曆史記載,可以看到,時間越晚,記載越詳,杜撰偽造的成分也就越多。

對於建文帝失蹤一事,官修正史和許多史家都采取了比較審慎的態度。如清代官方所修《明史》就很典型。《建文帝本紀》中說,燕軍入城時,“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但就在同一卷中,又說:“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或雲帝由地道出亡”。這裏顯係沒有把握,才兩說並存。那麽,建文帝其人究竟下落如何呢?從許多曆史跡象來看,建文帝確實在京師城破時,乘亂出走了。撇開有關此事各種有爭議的記載不談,僅從朱棣即位後的一係列行動中,也可以看到建文帝出亡的蛛絲馬跡。

關於建文帝率從亡諸臣出走的傳聞,早在永樂初年就已經出現,而且傳到了朱棣耳中。當初埋葬的那具屍體並不一定是建文帝朱允炆,這一點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因此他一麵在全國範圍內追查所謂“奸黨”,追繳在逃諸臣誥敕,一麵派人四出秘密查詢建文帝的蹤跡。

第一個被派出尋找建文帝蹤跡的是太監鄭和,他與王景弘等人於永樂三年(1405)出使西洋。鄭和遠航,是明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一次壯舉。其船隊規模之大,航程之遠和時間之早,在當時世界上都是無與倫比的。而說到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般認為是加強海外貿易,揚威海外,顯示中國富強,借外國朝貢之聲勢以鞏固其在國內之統治,等等,但還有一個秘而不宣的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蹤跡。《明史》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朱棣的疑心來自當時的傳聞,“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朱棣)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

另一個受命密查建文蹤跡的人是戶科都給事中胡濙。永樂五年(1407),朱棣命他以頒禦製諸書及訪尋仙人張邋遢(張三豐)為名,“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當然也旁察東宮及各地官吏軍民之事,但主要任務便是尋找建文蹤跡。胡濙在外將近十年,不斷將伺察情況及時上報,朱棣對胡濙的上報十分重視,讓他書寫大字,以便晚間報至,也能夠立即披閱。為了保證密查的可靠,朱棣在委派胡濙出巡的同時,又另派人監視胡濙的行動。胡濙於永樂十四年(1416)還朝,向朱棣作了詳細匯報,但關於建文帝的下落,除去得到更多傳聞外,並未有所結論,朱棣當然仍不能放心。這一年,胡濙母親病故,他按照製度乞歸守喪,朱棣沒有準許,這在明朝製度中稱為“奪情”。明初雖不及中後期的丁憂製度那般嚴格,但若非有至關重大之事,也不會輕易奪情起複的。這至關重大之事還是尋覓建文帝的蹤跡。

永樂十四年(1416)底到十五年(1417)初,發生了穀王叛逆案。這個當年開金川門迎納燕師的藩王當然知道建文帝下落不明的情況。他利用蜀王之子崇寧王獲罪逃來穀府避匿的機會,欺騙眾人說:“往年我開金川門出建文君,今在邸中。我將為申大義,事發有日矣。”這雖然是一場騙局,但是穀王作為“金川門之變”的當事人,居然也利用建文帝下落不明為己用,足以證明建文帝確實未曾焚死於宮中。

永樂十六年(1418)太子少師姚廣孝(即道衍)病倒在北京大慶壽寺。臨終前,朱棣前往探望,問起他有何囑托。姚廣孝提出釋放溥洽的請求,這又一次涉及到建文帝的下落問題。溥洽為建文帝主錄僧,有人傳言他知道建文帝蹤跡,也有人說建文帝即匿其所。朱棣為此尋故將溥洽關押了十餘年。居“靖難”功臣之首的姚廣孝臨終僅有此請,竟無一句及私。這使朱棣深感難過,他即命釋放溥洽。姚廣孝掙紮起身拜謝後亡去。

釋放溥洽,大約是因為朱棣感到這已不會構成對皇位的威脅,但查詢之令未解。於是永樂十七年(1419),胡濙以禮部左侍郎再次受命出巡江、浙、湖、湘諸府。這次他又在外四年,至永樂二十一年(1423)還朝奏事時,京師已經遷至北京。胡濙還朝後得知朱棣親征阿魯台,已出至宣府,立即馳赴謁見,他趕到宣府時,已是深夜。

朱棣業已就寢,聽說胡濙趕到,急忙起身召見。兩人密談至次日淩晨,胡濙漏下四鼓乃出。雖然無人知曉密談內容,但多以為必與建文蹤跡有關,很可能胡濙這時已經得到了有關建文的確訊,如果不是有死亡之確訊,則必定已示甘心讓國,總之是可以放下心來。

除此而外,直接或間接地說明成祖堅信建文帝已經出亡的證據還有許多。如數次派鄭和入雲南,遣使至世襲鎮守雲南總兵官沐氏府中秘查建文蹤跡,等等。

通過以上明成祖的活動,可以推測,靖難戰爭後建文帝並未死於宮中大火,而是逃亡在外。至於建文帝逃出後行蹤如何,由於各種記載不一,真偽難辨,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