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在有一天的半夜裏,羅刹女王飛回寶洲,叫五百個羅刹鬼女都到王宮來,用毒咒魔術殘害宮中的人畜,恣意地啖食、吮吸其肉血,還把吃剩的屍體帶回寶洲。第二天早晨,百官上朝議事,隻見宮門緊閉,等候多時,還是一片寂靜,不見有人開門。大家感到奇怪,於是排戶辟門,順序進去,到了宮廷一看,什麽人也沒有,隻見一堆堆骸骨,文武百官,大小僚佐,相顧驚慌失色,悲號痛哭,卻猜不出這是什麽緣故。僧伽羅於是向人們講出了災難的來龍去脈,官吏和百姓方才相信,這是國王自己招來的禍殃。於是國王的輔佐、老臣、群官司、宿將,遍訪有道德學問的人,推舉一位有崇高品德的人來繼承王位。大家都尊崇僧伽羅的福大智廣,就相互議論道:“作為國王,這是不能隨便推定的,首先要看他的福澤和智慧,其次應體察他是否明白事理。因為沒有福澤和智慧就無從享受寶位;不明白事理怎麽能處理機要公務?而僧伽羅就是這樣的人。他從夢中覺察到禍患將要臨頭,以至誠感動了天馬,忠心耿耿地對國王進諫,運用智慧又保全了自身。這是天命和氣運的所在,因此形成新的基業。”百官和黎民都欣然推戴,擁立[僧伽羅]為國王。僧伽羅辭不獲免,隻好同意,誠誠懇懇地對文武官打躬作揖,然後登上了王位。於是他革除了前代的弊政,表揚了賢良的作為模範,又下了一道詔令:“從前和我在一起的商人還在羅刹國,死生莫測,善惡不分,現在要去救援他們,首先要整頓軍隊。拯救危急和撫恤患難,這是為國家造福,收珍藏寶,是為國家謀利。”於是鍛煉兵士,浮海前往。
這時鐵城上的凶幢不住地搖動,羅刹女們麵麵相覷,不禁恐慌起來。她們隻得施展妖形媚態,出來誘騙,國王深悉她們的陰謀,命令兵士們口誦神咒,勇猛向前衝擊。這些羅刹女跌倒敗退,有的逃遁海中孤島,有的淹死在海洋裏,於是大軍毀了鐵城,打破了鐵牢,救出商人,得到許多珍寶,就招募百姓遷往寶洲,建都築邑,成立了國家。這個新國便以國王僧伽羅的名字作為國名。僧伽羅就是釋迦如來的本生故事。
佛教二部。
僧伽羅國在過去的時候,隻是供奉外道。當佛陀逝世後一百年,無憂王之弟摩醯因陀羅拋棄世俗的物欲情愛,一心要求得聖果,獲得六神通,具備了八解脫,步履淩空來遊此國,宣傳佛法,流布[釋迦牟尼的]遺教。從此以後,風俗淳厚謹信。建有寺院幾百所,僧徒二萬多人,遵行大乘上座部的教法。佛教傳到這裏二百多年後,各有專門的所長,分成二部:一部叫摩訶毗訶羅住部,排斥大乘,傳習小乘。一部叫阿跋耶厘部,大小乘的教法都學習,倡導研索經、律、論三藏。僧徒們戒行貞潔,定學專一,慧學明通,行儀模範可以作為師表的,有很多啊!
王宮旁邊有佛牙精舍,高達幾百尺,光亮晶潔,嵌有珍珠,裝飾著奇寶。精舍上麵建立表柱,置有缽曇摩羅伽大寶石,寶光明亮閃耀,相互輝映,白天黑夜都亮著,遠望去就像燦爛的明星。國王每天對佛牙進行三次灌洗,用香水和香末,或者洗滌,或者焚燒,務必窮極珍奇,用以虔修供養。
佛牙精舍旁邊有小精舍,也用許多晶瑩的寶石作為裝飾。其中有一尊金佛像,是根據這國的先王身材而鑄造的,頭頂上發髻就以珍貴的寶石裝飾著。後來有個偷盜者,想伺機竊取,可是一道道門戶的外麵還圍著欄杆,保衛守護得很嚴密。偷盜者就從外麵挖一個地道進入精舍,當動手盜取發髻上的寶石時,佛像漸漸升高遠離了。這個偷盜者既然達不到目的,退而歎息道:“如來在過去修菩薩行的時候,曾以廣大的胸懷,發過宏偉的誓願,上至自己的生命,下到國家城市,悲憫四生[卵、胎、濕、化],給所需要的布施一切。現在,為什麽遺留下像而吝惜寶物?我懇切地在這裏講,[佛]不明了過去的行徑了吧!”佛像於是就低下了頭,把寶石給了他。這個偷盜者得了寶,不一會兒就拿著去賣,人們有看到的,都說:“這寶物是先王金佛頂髻上的寶石,你從哪裏得來,到這裏賣掉?”於是把他擒綁起來,稟告了國王。國王問從哪裏得到的。偷盜者說:“是佛自己給我的,不是我偷來的。”國王認為他講的不老實,派使者去驗看,佛像的頭還低著。國王看到聖靈情景,信仰更加虔誠牢固,不加罪這個人,並以重價贖回了寶石,莊嚴了佛像的發髻,重又安置在頭頂上。佛像因此低頭,以至於今。
王宮旁邊建造大廚房,每天可供應一萬八千僧人的齋食。開飯的時間一到,僧徒們持缽前來就餐。吃完了,各人回到自己的住處。自從佛教流傳到這裏,建造了這一供養,子孫繼承王位,繼續這個事業直到今天。十幾年來,國內政治紊亂,沒有確定王位,這個事業也就廢棄了。
這國瀕臨海邊,地產珍寶,國王親自祭祀祠宇,神仙呈上珍奇寶物。城中人士往來尋求采掘,根據人們的福報,收獲也就不同,隨時得到的珠璣,須繳納規定的賦稅。
這國的東南邊有勒鄧反迦山,崖穀幽深險峻,是神鬼遨遊棲居的地方,過去如來在這裏講過《迦經》舊譯《楞伽經》,誤。
那羅稽羅洲。
僧伽羅國向南浮海幾千裏,到達那羅稽羅洲。洲上的人矮小,隻有三尺多長,人的身體卻長著鳥的嘴巴,沒有莊稼,隻靠吃椰子為生。
那羅稽羅洲向西泛海幾千裏,孤島東麵的山崖上有石佛像,高一百多尺,朝著東麵坐,以月愛珠作為頭頂的發髻,當月亮將回照的時候,水就像瀑布一樣,滂沛山崖峰嶺間,臨下注滿了溪穀。當時有一群商隊,遭遇風浪,隨著波濤漂流,就到了孤島,海水鹹不能作為飲水,口幹久了,快要渴死。這時正當月的十五那天,佛像頂上流下水來,大家才得了救,以為這是至誠的感召,聖靈才拯濟了他們。於是停留了幾天。每當月亮為高崖所遮沒時,這水就不流了。這時商隊的主人說:“恐怕不是為救我們而流下來的水吧。曾經聽說月愛珠當月光照臨時,水就流注,莫非佛像頂上有此寶嗎?”大家就登崖去看,果然是以月愛珠作為頭頂發髻的。他們回去見到人們,講了這一經過。
這國向西浮海幾千裏,到大寶洲,沒有人居住,隻有神仙作為棲身的住宅。夜靜時遙望,隻見山川間光燭照耀。商人去的很多,都沒有得到什麽。
自從達羅毗荼國向北進入叢林曠野中,經曆孤城,穿過小邑,凶人結黨,危害往來的旅客。行走二千多裏,到達恭建那補羅國在南印度境內。
恭建那補羅國。
恭建那補羅國,方圓五千多裏。此國大都城方圓三十多裏。土地肥沃,莊稼叢生茂盛。氣候溫暖像暑天,風尚習俗急躁剛烈。人們長得黝黑,性情獷悍粗暴,但好學敬業,崇德尚藝。寺院一百多所,僧徒一萬多人,對於大乘教法和小乘教法二方麵都有研究並綜合學習。外道的神廟有幾百所,各種學派教派的人雜居著。
國王宮城旁邊有座大寺院,僧徒三百多人,都是傑出有學問的,這座寺院的大精舍高達一百多尺,其中藏有一切義成太子的寶冠,將近二尺高,裝飾著珍寶,盛放在寶函裏,每天齋日,請出放在高座上,香花供養,時時放出光明。
都城旁邊大寺院中有所精舍,高五十多尺,其中有檀木雕刻的慈氏菩薩像,高十多尺,或到了齋日,發出神光如明燭照耀,這是聞二百億羅漢所造的。
在都城北麵不遠處有多羅樹林,方圓三十多裏,這樹的葉長麵廣,它的色澤光潤,諸國書寫,無不采用。林中有塔,是過去四佛趺坐和散步的遺跡所在。塔的旁邊還有聞二百億羅漢遺身舍利的塔。
在都城東麵不遠處有座塔,塔基已傾陷於地,其餘還有三丈高。聽到有些老人說:“這個塔裏有如來舍利,或到了齋日,放出明燭似的靈光。過去如來曾在這裏說法,顯出神通威力,超度芸芸眾生。”
在都城西南麵不遠處有座塔,高一百多尺,是無憂王所建造的。是聞二百億羅漢在這裏顯出廣大神通,教化超度眾生[的地方]。旁邊有座寺院,隻留下寺的基礎和遺址了,是這羅漢建造的。
從此西北進入曠野和大森林,野獸凶暴為害,一群強盜行徑凶殘,走了二千四五百裏,到摩訶剌國在南印度境內。
摩訶剌?國。
摩訶剌國,方圓六千多裏。此國大都城西臨大河,方圓三十多裏。肥沃的土壤,長著繁茂的莊稼。氣候溫暖像暑天,風俗習尚淳厚樸質。人們身軀高大,性情高傲而放逸,有恩必酬,有怨必報。人或遇到欺侮淩辱,不惜以生命來報仇;人因窘急來相投奔的,就會不顧自身的安危以相救。人們將要報仇複怨了,必定先告訴對方,各披上堅甲,然後刀兵相鬥。臨陣作戰勝利而追逐敗敵,不殺已經投降了的。對交鋒失敗,也沒有什麽刑罰,隻是賜給女人的服裝,使他們感到受羞辱憤而自殺。此國養有勇士數百人,每當將要決戰時,飲酒酣醉,一人勇敢衝鋒,萬夫便挫了銳氣,遇人受到傷害,國家也不予刑罰;每出外行走,擊鼓作為前導。還飼養了幾百頭凶暴的象,就要臨陣作戰時,也先飲酒,群象奔馳踐踏,在它們前麵是沒有敵人能夠抗拒的。這國就依靠這些人和象,輕蔑和欺壓鄰國。國王是刹帝利種姓,名叫補羅稽舍,具有遠大的謀略和規劃,也能普及仁慈,所以臣下對他,都能盡其忠誠。現在戒日東征西伐,遠的國家賓服,近的國家肅靜,隻有這國的人不肯臣伏。戒日王屢次統率五印度甲兵,並招募諸國的勇猛將士,親自去討伐,也未能獲勝。這國的軍隊如此,而其風俗卻是另一個樣子。人們知道好學,邪的正的都崇敬。寺院一百多所,僧徒五千多人,對於大乘教法和小乘教法二方麵都有研究,並綜合學習。外道神廟以百數,各種教派、學派很多,都城內外有五座塔,都是過去四佛趺坐和散步的遺跡所在,是無憂王建造的。此外,石、磚建造的塔,為數很多,就很難一一說明了。
在城南不遠處有所舊寺院,中有觀自在菩薩石像,靈鑒暗中廣被,前來求願的多能達到目的。
阿折羅寺。
此國東境有座大山,山嶺重疊,峰嶂連綿,重複的崗巒和山峰與外地隔絕了。有座寺院,建立在幽深的山穀裏,高高的殿堂、深邃的屋宇,開通山崖而枕在峰上,一重重樓、一層層台榭,背著崖麵臨壑,這是阿折羅大唐語言是所行阿羅漢建造的。羅漢是西印度人,當他的母親逝世後,他觀察母親往生哪一趣《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十二:“趣是何義?答:所往義是趣義,是諸肖情所應往,所應生,結生處,故名趣。”佛教認為眾生由於造業(自己善惡行為),死後趣向不同地方轉生。,看到她在此國輪回為女人,羅漢就來到這裏,準備開導教化眾生,隨著機緣吸引。他至鄉裏乞食,到了母親轉生之家,女子拿著食物來施舍,乳頭就流下乳汁。親屬看到了,認為不吉祥。羅漢就講說本來的因緣,女子就證了聖果。羅漢深感生育的恩情,是懷有業緣所致,為了報答厚德,建造了這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