馱那羯磔迦國,方圓六千餘裏。此國的大都城方圓四十餘裏。土地肥沃,莊稼繁盛。荒野多,城邑少。氣候溫熱,人的容貌黧黑。人的性格勇猛剛烈,愛好學藝。寺廟很多,像魚鱗一樣依次密密排列,但已經十分荒涼破敗,現存的還有二十餘所。僧徒有一千餘人,大多學習大眾部教法範祥雍校本原文作“大眾部法”,章異校本作“大乘部法”。大眾部是部派佛教的一個重要部派,大乘則是指大乘佛教。大乘相對於小乘而言,一般不稱“部”,部多指部派。此處從範本譯。――譯者注。。有外道神廟一百餘所,異道很多。
東山、西山二寺。
大都城東邊靠山處有弗婆勢羅大唐語言是東山寺,大都城西邊靠山處有阿伐羅勢羅大唐語言是西山寺,是這個國家的先王為佛所建造的。沿河有路徑相通,樓閣峙立在高崖上,長廊步簷倚靠著山崖,連接山岫,神靈警衛,聖賢們在這裏遊玩停息。自從佛涅以來,千年之內,每年有一千名凡夫僧一同在這裏入安居,安居結束的時候都證得羅漢果,以神通力淩空飛升而去。千年之後,凡人們與聖賢們一同居住在這裏。近百餘年來,再沒有了僧侶。山神變化形象,或者變作豺狼,或者變作猿猴,驚嚇行人。因此兩所寺廟荒涼空虛,完全沒有僧眾。
清辯故事。
大都城南邊不遠的地方有大山崖,是婆毗吠伽大唐語言是清辯論師住在阿素洛宮等待見慈氏菩薩成佛的地方。婆毗吠伽論師度量高雅弘遠,道德深邃高尚,對外雖然穿著的是僧(數論派)的服裝,對內實際上弘揚的是龍猛之學,聽說摩揭陀國菩薩宣揚法教,學徒有數千人,有心與他討論佛法,於是杖錫前往摩揭陀國。到了波吒厘城,知道菩薩在菩提樹處,論師於是命令門人說:“你到菩提樹菩薩那裏去,照著我的話說:‘菩薩宣揚如來遺教,誘導迷路的徒眾,我衷心敬仰菩薩的德行,為時已久,然而因為過去的誓願沒有得到結果,所以不能前來禮謁菩薩。我發誓不空見菩提樹,要見就必當獲有證果,稱做天人師。’”菩薩對論師的使者說:“人世如同幻夢,身命如同浮雲,因為時日急迫,應該勤勤懇懇,沒有空暇來談議。”使人往返帶信,兩人竟然沒有見麵。論師即回本國。安靜下來,心裏想道:“如果不是慈氏菩薩成佛,誰能夠解決我心中的疑惑?”論師在觀自在菩薩像前誦讀《隨心陀羅尼》,絕食飲水,時間經過了三年。觀自在菩薩就顯現出妙色身,對論師說:“你有什麽誌願呢?”論師回答說:“願意留下此身,等待著覲見慈氏菩薩。”觀自在菩薩說:“人的生命危弱脆薄,世間如同浮雲幻夢,應該修習善行,誌願往生睹史多天,在這個地方禮覲慈氏菩薩,尚且還可以很快等待見到的。”論師說:“我的誌願不可改變,不可能有二心。”觀自在菩薩說:“要是這樣的話,你應該前往馱那羯磔迦國都城南邊山岩執金剛神處,極其誠心誠意地誦持《執金剛陀羅尼》的人,一定會實現這個願望。”婆毗吠伽論師於是前往馱那羯磔迦國,誦持《執金剛陀羅尼》。三年以後,執金剛神對論師說:“你像這樣的勤勉刻苦,有什麽願望?”論師說:“願意留下此身,等待覲見慈氏菩薩。觀自在菩薩指示我來此,請見慈氏,使我的願望成功的,難道就是大神嗎?”執金剛神於是就傳授給他秘方,告訴他說:“這座山崖石內有阿素洛宮,照著我說的辦法去請求,石壁就會打開。打開以後,你立即進入其中,就可以等待覲見慈氏菩薩。”論師說:“我幽居無所見,怎麽知道是佛出世呢?”執金剛神說:“慈氏出世,我會報告你的。”論師受命,專心精誠誦持,又經過了三年,開始時並沒有特別的想法,口念咒語,用芥子打擊石岩壁,石壁豁然洞開。這時百千萬眾觀睹忘返,論師站在洞門上,告訴大眾說:“我祈禱請求已久,等待覲見慈氏菩薩,聖靈警誡保佑,大願現在實現了。你們應該進入這座石門,共同觀看佛的出世。”聽他說話的人恐怖駭怕,沒有人敢用腳踏上石門,說這是毒蛇的洞窟,恐怕會喪失性命。論師再三用這樣的話告訴大家,隻有六個人跟隨他進入石門。論師回頭向當時觀看的大眾告別,從容進入石門。他們進去完後,石壁重新合上。眾人都埋怨嗟歎,怨恨剛才說了不對的話。
從此向西南行一千餘裏,到珠利耶國在南印度境內。
珠利耶國。
珠利耶國,方圓二千四五百裏。此國的大都城方圓十餘裏。土地田野空曠,林藪沼澤荒蕪,居民人戶寡少,群盜公然橫行。氣候溫熱,風俗奸詐。人的性格粗獷猛烈,崇信外道。寺廟坍塌毀壞,稍微有一些僧徒。有外道神廟數十所,大多數是露形外道。
大都城東南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塔,是無憂王所建造。如來過去曾經在這裏顯現大神通,說深妙教法,摧折降伏外道,化度諸天神及人。
提婆遺事。
大都城西邊不遠有一所舊寺廟,是提婆菩薩與羅漢議論的地方。起初,提婆菩薩聽說這所寺廟裏有羅大唐語言是上阿羅漢。獲得六神通,具備八解脫,於是遠道來尋找他,觀望他的風範。提婆來到這所寺廟,投宿在羅漢處。羅漢少欲知足,隻安置了一張床。提婆既到,沒有東西可以作為床席,於是收聚落葉,指命提婆坐下。羅漢入禪定,夜分時方始出定。提婆於是陳述疑問,請求斷決。羅漢隨他提出的疑難而作解釋,提婆應聲重新提出質問。到第七個回合結束時,羅漢閉口不答,悄悄運用神通力,往睹史多天,請教詢問慈氏菩薩。慈氏為作解釋,因此告訴他說:“那個提婆,曠劫修行,賢劫之中將紹隆佛位,這不是你所知道的,你應該深加禮敬。”如此不過是彈指間的事,羅漢重新回到本來的座位。於是重新發揮玄妙的義理,剖析精微的言辭。提婆對羅漢說:“這是慈氏菩薩神聖的智慧所作的解釋,豈是仁者您所能詳細考究的?”羅漢說:“對,這正如你所說。原文:“然,誠如來旨。”水穀真成日譯《大唐西域記》將此句中“如來”二字理解為如來佛,但從上下文看,原意似非如此。《洛陽伽藍記》卷五載北魏求法僧末雲見烏場國國王,王問:“卿是日出處人也?”宋雲答:“我國東界,有大海水,日出其中,實如來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十一卷一二頁上)此句中“實如來旨”的意思就很明顯。亦可證明我們這裏也不應理解“如來”二字為“如來佛”。――譯者注。”於是離席表示禮謝,深加敬歎。
從此向南進入森林荒野中,行一千五六百裏,到達羅毗荼國在南印度境內。
達羅毗荼國。
達羅毗荼國,方圓六千餘裏。此國的大都城稱為建誌補羅,方圓三十餘裏。土地肥沃濕潤,莊稼豐盛。花果很多,出產寶物。氣候溫熱,風俗勇敢猛烈。人們篤守信義,崇敬博聞多識的人。語言文字與中印度稍有不同。有寺廟一百餘所,僧徒一萬餘人,都遵從學習上座部教法。有外道神廟八十餘所,大多數是露形外道。如來在世的時候,數次巡遊這個國家,說法度人,因此無憂王在各處聖跡都修建了塔。
建誌補羅城是達摩波羅大唐語言是菩薩出生的地方。菩薩是這個國家一位大臣的長子,從小就度量高雅,成年後胸懷更加遠大。他剛到二十歲,王姬下嫁於他。舉行婚禮的那天晚上,他心裏十分淒慘憂愁,對著佛像,在佛像前殷勤地祈禱請求,至誠有所感動,有天神將他背負而去,逃到很遠的地方,離開建誌補羅城數百裏,到了山中的寺廟,坐在佛堂中。這時有僧人開門,看見這位少年,懷疑他是盜賊,再一盤問他,菩薩就講了自己的願望,因此請求出家。僧衣們都很驚異,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國王發布命令,遠近尋找,才知道是神把菩薩背負到了遠處。國王知道了這件事,大大增加了對他的尊敬,又很詫異。菩薩自從出家後,精勤好學,關於他的風範和好名聲,上文中已有記載原文:“令問風範,語在前記。”疑“令問”應作“令聞”。據《大正藏》本所附校記,一明藏本即作“令聞”。“問”“聞”二字古本多易混淆。本卷“三摩吒國”條“聲聞可知”句或作“聲問可知”,可以為證。此處從“令聞”譯。――譯者注。。
大都城南邊不遠的地方有―所大寺廟,國中聰明睿智之士薈萃於此。有一座塔,高一百餘尺,是無憂王所建造。如來過去曾在這裏說法,摧折降伏外道,廣度人和天神。塔旁邊則有過去四佛座位及散步的遺跡處。
從此向南行三千餘裏,到秣羅矩吒國。又稱枳秣羅國,在南印度境內。
秣羅矩吒國。
秣羅矩吒國,方圓五千餘裏。此國的大都城方圓四十餘裏;土地含鹽堿過多,地裏生的東西很貧乏。海島中的各種珍寶大多聚集在這個國家。氣候炎熱,人的膚色大多黧黑。人的性格剛強猛烈,兼信佛教和其他邪教。不崇尚遊藝,隻善於追逐財利。寺廟的故基多數隻剩個遺址;現存的既少,僧徒的數目也稀少。有外道神廟數百所,外道很多,大多數是露形外道之徒。
大都城東邊不遠的地方有一所古寺廟,庭宇荒蕪,基址尚在,是無憂王的弟弟大帝所建造。寺廟東邊有一座塔,高大的基址已經下陷,但如同倒覆著的缽一樣的塔身還在,是無憂王所建立。如來過去曾在這裏說法,顯現大神通,化度無量大眾。為了表彰聖跡,所以在這裏建塔。歲月既久,愈益神驗,祈請所願,或有應驗。
秣剌耶山。
秣羅矩吒國南邊海濱,有秣剌耶山,崇崖峻嶺,幽穀深澗。山穀中生有白檀香樹、檀你婆樹――樹同白檀相似,不能區別開來,隻有在盛夏時登高遠望,望見其中有大蛇盤繞的樹,於是就知道是檀你婆樹。因為這樹的木性涼冷,所以蛇盤繞在上麵。望見以後,射箭作為記號,冬天大蛇休眠以後,才可以采伐。羯布羅香樹的樹身和鬆樹相似,葉與鬆樹不同,花與果實也不同。樹剛采伐時是濕的,尚未有香味,木頭幹燥以後,順著木的紋理剖開,其中有香,形狀似雲母,顏色如冰雪,這就是所謂的龍腦香。
秣剌耶山東邊有布落迦山,山路危險。崖穀傾斜。山頂有水池:池水澄澈如鏡,流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圈,入於南海。池旁邊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或往或來,或遊或住。有願見菩薩的人,不顧生命,涉水登山,忘掉艱難險阻,能到達這裏的,實在也很少。山下的居人,誠心祈禱請見。觀自在菩薩或是化作自在天的形象,或是化作塗灰外道的模樣,撫慰曉諭這些人,果然能滿足他們的心願。
從布落迦山往東北,海岸邊有城市。是前往僧伽羅國的路口。聽當地人講:從這座城入海。往東南行大約三千餘裏,就到達僧伽羅國大唐語言是執師子,不在印度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