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誌》說:本國地方,原來是龍池。從前佛世尊在烏仗那國降伏了惡神以後,想回到中印度去,飛行來到本國上空,對阿難說:“我涅以後,有末田底迦阿羅漢,將要在此地建國安民,大大地宣揚佛法。”如來涅以後的第五十年,阿難弟子末田底迦羅漢,得了六神通,具備了八解脫,聽到佛的預言,心裏高興,於是來到這裏,在大山嶺上,宴坐在林中,顯露了大神變。龍看到以後,加深了敬信之心,請求羅漢告訴他自己的願望。阿羅漢說:“我希望你能在池子裏給我以容膝之地。”龍王於是就收縮了一下水,把幹地奉施給羅漢。羅漢用神通讓自己的身軀增大,龍王拚命縮水,池空水盡,龍反過來向羅漢請求要點地方。阿羅漢在西北給他留了一個水池子,方圓一百多裏。其餘龍王的枝屬,分開住在一個小池中。龍王說:“池子裏的地都施舍給你了,願你永遠受我的供養。”末田底迦說:“我不久就要進入無餘涅,雖然想享受你的供養,怎麽能辦得到呢?”龍王又重新請求:“五百羅漢可以都受我的供養,一直到大法消逝,大法消逝以後,我再把這個國家當成我居住的池子。”末田底迦答應了他的請求。此時阿羅漢既然得到他的地,他就施展大神通力,建立五百寺院。從許多其他國家買來了些人,讓他們當差,侍候和尚。末田底迦涅以後,那些人自己擁立了君長。鄰近諸國瞧不起這些賤種,不同他們交親,把他們叫做訖利多大唐語言是買得。現在泉水已經多處泛濫。
五百羅漢僧傳說。
摩揭陀國無憂王在如來涅以後一百年登基統治大地,他的神威加到了其他民族身上。他深信三寶,愛育四生。此時有五百羅漢僧,五百凡夫僧,都是國王所敬仰的,他供養他們沒有差別。有一個凡夫僧摩訶提婆大唐語言是大天。有學問,多智慧,他仔細探求名和實,深思熟慮,寫了一篇論文,道理與聖教相違,他所認識的人,都跟隨著這異論邪說。無憂王不認識凡與聖,由於自己的愛好,支援他所親近的那一派。他把和尚召集到恒河邊上,想把他們都沉到河裏去,一齊殺掉。此時諸羅漢既然麵臨性命危在旦夕的局麵,都施展神通,淩空而起,來到此國,棲隱在山穀之中。這時無憂王聽到以後,又悔又怕,親自來謝罪,請他們回到他的國家去。那些羅漢無論如何也不遵命。無憂王給羅漢建造了五百僧院,把這個國度施舍給眾僧。
迦膩色迦王第四結集。
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在如來涅以後第四百年,應運登基,王的權威一直達到遠方,外國也來依附。在處理國務之餘,常常通習佛經。每天請一個和尚進宮說法,但是許多不同部派學說不同。國王非常疑惑,但又無法解決。此時脅尊者說:“如來去世,已經很久,弟子分成部派,論師也異議紛紜,都根據自己所聞所見,互相矛盾。”國王聽到以後,非常感傷,悲歎良久。他對脅尊者說:“在下仗著剩下的福德,遵守前人的遺緒,去聖人雖已久遠,我們還算是有幸。我敢於忘掉自己的平庸無能,想使法教興隆,隨其部執之不同,而解釋三藏。”脅尊者說:“大王前生行善,已經積累了很多福德,又留心佛法,這正是我的願望。”王就傳令遠近,召集高僧。於是他們就從四方來集,從萬裏外奔馳而來,英賢聚集在一起,有大智慧的高僧來到一塊。在七天以內,用四事供養。既然想討論大法,唯恐喧雜。國王於是恭敬地向和尚說道:“已經證聖果的留下,結縛還存在的回去。”這樣留下的和尚還很多。國王又宣布命令:“已證得四果者留下,隻證得前三果者回去。”人還是過多。王又下令說:“具有三明,備有六通者留下,其餘人回去。”然而仍然人多。又下令說:“有能在內窮究三藏,在外通達五明的就留下,其餘的各自回去。”這樣就得到了四百九十九人。國王想在本國集會,又以這裏既熱且濕為苦。他又想到王舍城大迦葉波結集的石室中去,脅尊者說:“不行!那裏外道很多,異論紛紜,同他們辯論還來不及,哪裏還有力量去作論呢?大家的心意是在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四周山巒堅固,有藥叉把守,土地肥沃,物產豐盛,是聖賢成群結隊走的地方,是靈仙遊樂止息的地方。”大家的意見很清楚,都說:“同意在這裏。”國王此時同眾羅漢從那裏來到這裏,建立了寺院,結集三藏,想製作毗婆沙論。此時脅尊者世友穿著糞掃衣站在門外邊。那些阿羅漢對世友說:“你的煩惱還沒有除去,你的議論荒謬。你應該離開遠一點,不能留在這裏。”世友說:“列位對於法沒有凝滯,代佛施行教化。正在結集重大的教義,想製作正論。我雖然不敏,可也粗通微言大義,三藏那些深奧的文字,五明至理,也曾研究過,而且得到其中的旨趣。”諸羅漢說:“你不能這樣說話。你要退居一邊,趕快證得四果。完了再來這裏,時候還不算晚。”世友說:“我看證得四果,就像涕和唾一般容易。我誌求佛果,不走小路。我現在把這個絲團擲上天去,在它墜地之前,我就能證得聖果。”此時那些羅漢又責備他說:“自吹自擂,瞧不起人,你就這樣子。證得四果,諸佛所讚,你要趕快證得,去掉眾人的疑惑。”於是世友就將絲團投上天空,空中諸天神接住絲團說:“你應該在今世證得佛果,然後在來世再接彌勒的班,三界所特尊,四生所依賴,怎麽能在這裏求得這樣的小果呢?”此時那些羅漢看見這事,承認錯誤,推選有德,請世友為上座,隻要有疑義,都請他裁決。這五百個聖賢,先寫成《鄔波第鑠論》十萬頌舊時叫優波提舍論,訛,解釋《素纜藏》舊時叫佟多羅藏,訛。(《經藏》――羨林注)其次又寫《毗奈耶毗婆沙論》十萬頌,解釋毗奈耶藏舊時叫毗那耶藏,訛。(《律藏》――羨林注)最後寫成《阿毗達摩毗婆沙論》十萬頌,解釋阿毗達摩藏或者叫阿毗縣藏,略。(《論藏》――羨林注)一共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完整解釋三藏,為千古示範,對教義的主體和分支都徹底研究,對其深淺也完全探討,大義重明,微言再顯,廣泛流傳,後進的人依賴於它。迦膩色迦王於是把赤銅鑄成,把論文刻在上麵,用石函封起來,建立塔,把銅藏在裏麵,命令藥叉神加以守護,不讓外道把此論攜出。誰要想學習,就在裏麵受業。於是大功告成以後,率軍回到自己的首都。走到此國的西門外,麵向東跪在地下,把這個國家全部施舍給和尚。
雪山下王討罪故事。
迦膩色迦王死了以後,訖利多種又自己稱王,他們斥逐僧徒,毀壞佛法。貨邏國的摩羅王大唐語言是雪山下,祖先是釋迦族,在如來涅後第六百年,保持住疆土,嗣位為王,他傾心於佛地,寄情於法海。聽說訖利多毀滅佛法,他召集了國中勇士三千人,偽裝為商旅,帶著很多寶貨,暗藏兵器,來到此國,這國的國王特別加以待客之禮。雪山下王在商旅裏麵又加以選擇,得五百人,勇猛多謀,各自袖著利刃,都拿著重寶,親自帶著這些禮物,拿來獻給國王。此時雪山下王脫掉帽子,就座坐,訖利多王嚇得手足無措,雪山下王斬其首,號令群臣說:“我是貨邏國雪山下王。我氣憤這個賤種公然施行暴政,所以現在把這個罪犯殺死。你們這些老百姓並沒有罪過。”然而卻把這國的宰相大臣遷到另外一個國家去。平了此國以後,他召集和尚,恭敬建造寺院,同以前一樣和睦相處。他又在此國西門外,麵向東跪在地上,把這些施舍眾和尚。
那個訖利多種因為屢次由於和尚的緣故而覆滅宗祀,世世積怨,仇恨佛法。歲月既久,又自己稱王。所以這個國家不甚信佛,對外道廟宇,卻特別留意。
佛牙寺院及傳說。
新城東南十餘裏,在故城以北,大山向陽的一麵,有一所寺院,有和尚三百多人。那裏的塔中有佛牙,長大約半寸,顏色黃白,到了齋日,時時放出光明。從前訖利多種族滅佛法的時候,和尚被遣散,各自分居。有一個和尚漫遊諸印度,禮拜佛跡,表示其誠心。後來聽說本國已經平定,趕快回來,路上遇到一群大象,在草澤中橫行,奔馳狂吼。和尚見到,爬上樹去躲避。這時候,群象一齊跑到這裏,爭著吮吸池水,洗灌樹根,又共同努力把大樹又推又掘,大樹於是就倒下。象捉到和尚,把他馱到大林中,有病象生瘡痛得躺在那裏,象把這個和尚的手引到象痛的地方,原來是枯竹刺了進去。和尚於是拔出竹刺,敷上藥粉,撕下自己的衣裳,把象腳裹起來。另外有一隻大象,拿了一個金盒子,遞給病象,病象拿到以後,轉送給和尚。和尚打開一看,乃是一顆佛牙。諸象圍住了他,和尚無法走出。明日吃齋的時候,大象各持異果,供他吃中飯。吃完,又把和尚馱出大林,到了數百裏外,才放下他,各跪拜而去。和尚到了國的西界,渡過一條水流湍急的河,到了中流,船眼看就要翻。同船的人互相說道:“現在翻船,災禍來自和尚,沙門沙門:梵字音譯。源指古代印度非婆羅門教的各個派別的出家者,佛教盛行後多指佛教僧侶。中國的書中尤其專指後者。必然有如來舍利,那些龍想來搶奪。”船主檢查了一下,果得佛牙。此時和尚舉佛牙低頭對龍說道:“我現在把它交給你,不久來取。”於是就不再渡河,回船上岸,看著河歎道:“我沒有製龍的法術,受到龍這畜類的欺負!”他又回到印度去學習禁龍法。三年以後,又回本國,來到河口,正在設壇,那條龍就捧著佛牙盒遞給和尚。和尚拿回來,在這裏建造寺院,供奉佛牙。
小寺院及眾賢論師遺跡。
寺院南十四五裏,有小寺院,裏麵有觀音菩薩立像,如果有人誓死絕食期能見到菩薩,像中就出現妙色的身軀。
從小寺院向東南走了三十多裏,到了大山,有舊寺院,規模宏偉壯麗,但已荒蕪不堪。現在隻有一個角上有一座小閣樓,有三十幾個和尚,都學習大乘法教。從前,僧伽跋陀羅大唐語言是眾賢論師在這裏寫作《順正理論》。寺院左右的那一些塔裏麵,有大羅漢的舍利。野獸、山猴采花供養,年年不間斷,好像受到人的指令一般。然而這山裏麵有很多靈跡,或者壁橫著斷裂,或者峰上留有馬跡。所有這一些形狀,都極奇異,都是羅漢、沙彌在一起遊戲時,用手指頭摩畫、騎馬往來造成的。這樣的遺跡,難以詳述。
索建地羅論師及象食羅漢遺跡。
佛牙寺院東十餘裏,北山崖間,有小寺院,從前索建地羅國大論師在這裏寫作《眾事分毗婆沙論》。小寺院中的石塔,高五十多尺,是貯藏阿羅漢遺下的舍利。從前有一個羅漢,身軀高大,他吃的喝的東西,同象一樣多。當時的人譏笑他說:“光知道吃飽,怎麽會知道是非?”羅漢將涅時,告訴諸人說:“我現在不久將取得無餘涅,我想講一講自己證得的妙法。”眾人聽了,對他更加譏笑,都來到這裏,一同看一看結果如何。此時阿羅漢對諸人說:“我現在給你們說我本身的因緣。在這個身軀以前,由於業報得到了象的身軀,在東印度,住在王的內象圈中。此國有一個和尚,遠遊印度,尋求聖教的經論。這時候國王把我施舍給了和尚。我馱著佛經,來到這裏。過了不久,我就死去,馱經獲得的福力使我轉生為人,又受到餘下的福德的影響,我早就披袈裟當了和尚。我努力尋求出離輪回,沒有工夫安居,我得六神通,斷了三界欲。然而我的飯量,仍然照舊,常常自己控製食量,隻吃到三分之一飽。”他雖然這樣說,人們還是不信。他就升入虛空,入了火光定,身上冒出一煙焰,進入涅,剩下舍利墜下,就建塔來貯存。
與覺取論師遺跡。
從王城西北走了二百多裏,來到商林寺院,布剌拿大唐語言是圓滿論師在這裏寫作《釋毗婆沙論》。
從城向西走了一百四五十裏,到了大河以北,接連著大山之南,來到大眾部寺院,有和尚一百多人。從前佛地羅大唐語言是覺取。論師在這裏寫作大眾部《集真論》。
從此向西南走,爬山曆險,走了七百多裏,到了半奴故反蹉國在北印度境內。
半蹉國
半蹉國,方圓二千多裏。山多河多,田地窄狹,按時播種莊稼,花果繁茂,多產甘蔗,沒有葡萄,庵沒羅果、烏談跋羅、茂遮等果,家家種成林子,因為珍愛這些果子的味道。氣候溫熱,風俗勇烈。衣服穿著,多用毛布。人的本性質樸正直,敬信佛教。有寺院五所,多已傾倒荒廢。沒有國君,役屬迦濕彌羅。城北寺院和尚很少。寺院北有石塔,有很多靈異。
從這裏向東南走四百多裏,來到曷邏補羅國在北印度境內。
曷邏補羅國。
曷邏補羅國,方圓四千多裏。此國的大都城方圓十多裏。非常險要堅固,山和土山很多,平原窄狹,土地生產不豐。土地情況和氣候與半蹉國相同。風俗猛烈,人性勇敢。此國沒有國君,役屬迦濕彌羅國。寺院十所,和尚很少。外道神廟一所,異教徒很多。從濫波國一直到這個國家,人民形貌粗鄙,性情粗暴,語言平庸鄙陋,禮義輕薄,不是印度的本土,乃是邊疆鄙俗之地。
從此向東南走,下山,渡河,走了七百多裏,來到磔迦國在北印度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