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杯满溢

为自己留住生活中不经意落下的一根精致的羽毛,一两片留着余香的花瓣。
正文

笔记 -《基督教的敬拜——生命的高峰》- 第三讲

(2008-09-15 02:08:08) 下一个


第三讲:神圣的空间

神圣的空间应该是圣与俗的分界,应该是信徒与上帝在一起的地方。我们与上帝相遇的地方就是神的殿、天的门,就是伯特利。

一、探讨神圣空间的三个前提

  1. 教会不是建筑物。
    Ekklesia,上帝所呼招的群众。比如在教会受到逼迫,教堂被毁了,教会却依然存在。
  2. 聚会的空间是为谁?
    聚会的空间是为上帝的子民,是信徒的家。以赛亚书:是万民祷告的地方,是上帝在人间的耳朵。中世纪时,教堂被认为是上帝的家,而上帝没有需要住在人所造的房子中,天地之大也住不下上帝。当人把神锁在教堂中时,教会就萎缩了。
  3. 敬拜是什么?
    敬拜是所有属上帝的百姓共同完成的工程。主体是上帝的子民,是为了给众人带去祝福。实用主义影响着崇拜。

二、礼仪空间的历史沿革(由于版权问题,这里不能尽述)

  1. 初期教会
    配合简单的,化整为零的崇拜形式。比如一古代的露天洗礼池呈十字形,有台阶下去。
  2. 君士坦丁时期
    公元313年,罗马庭院式的教堂,带有罗马皇室建筑的风格。
  3. 中世纪时期
    当时人们认为“教会是上帝的家”,会众成为观众,看神职人员讲拉丁文在在台上“表演”,称“望弥撒”。教堂是献祭的空间。普通信徒与祭坛间有一道类似会幕的屏障。
  4. 新教(更正教)
    教会是“信徒属灵的家”,把礼仪空间归还给信徒,成为讲道、宣教的空间,讲道成为重点。所以在教堂中间或者前面有很大很明显的讲台,有些教堂的讲台甚至建得很高。
  5. 现代更新教会
    实用多元。基督教在东方成为外来的崇拜,有时甚至常常受到逼迫,所以一些在亚洲的基督教回到了初期教会的模式,人们主要看中空间的实用性。

三、礼仪空间的四大要素

  1. 神圣感
  2. 亲切感
  3. 参与感
  4. 认同感

四、礼仪空间的意义

  1. 上帝的国
    是天国实体的象征与记号
  2. 盟约之地
    上帝与人相遇的地方
  3. 上帝子民的家
    信徒自我认识与自我的图像,教会无言的自我表达。比如社区中的教堂不断向周围发着信息——神的爱等等
  4. 上帝子民是圣殿的活石

五、礼仪空间的功能

  1. 祈祷之所
    礼仪空间应该是个适合祷告的地方,主日崇拜是整体是一篇祷告
  2. 举行圣礼庆典的地方
    因为礼仪空间是圣徒的家,在这里举行家庭的庆典。洗礼是欢迎新的成员,圣餐是我们有盟约的人一起举行圣餐,灵命得增长。可惜现在葬礼不再在教堂举行。
  3. 上帝亲临之地
    加深天人关系。马太福音: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我就在你们当中
  4. 表达历史与传统
    从历史传统的传承中我们可以与以前的和将来的圣徒相通。
  5. 可见的神学
    比如一个教堂如果讲台很突出,我们知道这不是中世纪的教堂,而是宗教改革以后强调讲道的教堂。比如教堂中的图片,更是直接讲述着圣经的故事。


下一章 —— 第四讲 洗礼——入门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