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大家

大漢大家的宗旨是為所有在北美的漢人提供一個大家庭的環境,團結大家共同建造一個良好的,平等的社會。這個社會會讓我們感到是自己的家,我們可以安居樂業,享受生活,子孫後代不用為融入主流而煩惱。不論祖籍,地區,隻要是中華後裔或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人都是大漢家族。
個人資料
mikecwu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博文
(2008-11-13 16:22:50)
看到Obama的勝利,我們少數裔都感到高興,因為美國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向種族平等方向發展。
同時我們也感到自己族裔和非裔的差異。非裔團結,要強,給人以主人翁不可欺的駕式,得到尊重和敬畏,獲取相對平等的地位。而華裔在這方麵還很欠缺,才導致社會地位低下,遭受很多不公正待遇。
很多華裔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很多華裔領袖活躍社會,努力團結華裔亞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最近和一個洛杉磯老朋友聊天,他妹妹有一個三歲的孩子,但不準備再要孩子了。因為要孩子影響工作,他們買了大房子,必須父母都工作才供得起。我問為什麽不買個小一點的房子,這樣丈夫一個人工作就夠了?他說那怎麽可以,住房必須要寬敞,要在好區,這才顯示人有上進心。你看那些拉丁裔族,孩子多,收入低,所以地位低下。我們不能以他們為榜樣。
這是在美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今天的報紙上登載的:
平均美國女性的孩子數量:
白人:1.85
黑人:2.0
亞裔:1.69
西語裔:2.3
文章提到,平均大概1/5女性沒有孩子。文章提到婦女教育水平的體高是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我們亞裔很有必要重振多子多福的傳統。因為有不育的人,能夠和願意的夫婦需要多於2個孩子才能保障總體人口的穩定。具有高等教育的人需要認識到這一點,然後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看到這個話題,也想補充幾句。
對於我們美籍華裔人來說,看到美國和中國比賽,心理到底站在哪一方,是個很複雜的問題。站在哪一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不能說誰對誰錯。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美國隊裏有很多華裔運動員,大家肯定是站在美國這一邊。
如果希望把美國真的變成自己的家園,如果真的希望孩子長大不會有Identitycrisis,多給孩子幾個兄弟姐妹,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8-04-20 23:29:30)
大部分人可能都會認為是兩個。根據自身經驗和觀察,筆者認為應該是四個。
第一個孩子最費精力,因為沒有經驗,一切都得學,摸索,一切用具都得從頭買。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都很痛苦,覺得很累,我們也認為養孩子費這麽多精力,一個就夠了,再多怎麽辦?
當我們第二個出生後,我們馬上發現,天哪,第二個和第一個比起來,簡直太容易了。首先,懷孕的反應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8-03-15 15:16:41)
在北美生活的中國人,大家是否或多或少的覺得自己是生活在別人的國家?大家是否或多或少的被種族歧視所壓抑?我們都有過以下幾種經曆和感覺:1。因為我們不是白人,雖然我們一心希望融入主流社會,我們所能夠從事的職業大多還是限製在技術行業。管理,政界,娛樂界的行業很少有中國人發展的機會。即使在技術行業,我們職業上的發展也總是受到玻璃屋頂的限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作者:唵啊吽
西方社會的基本結構是:個人、家庭、教會、公司、政府.中國的改革前的社會結構是:個人、家庭、單位(單位即是社團,也是生產單元,也是政府).中國工業化前的農村社會解雇是:個人、家庭、家族(祠堂、同鄉會)、皇帝。家庭之上的一層社會結構在海外唐人街依然是華裔主要的形式,如溫州人勢力的迅速擴大,得力於同鄉會(或無形的老鄉圈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a&MsgID=729540
作者:佚名2007-05-1016:02:17英國某留學生雜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中國的男留學生學業那麽出色,而外國女孩卻不願意投入他們的懷抱?
  外國女孩不喜歡中國男生,中國男生到底缺什麽呢?他們普通缺少“野心”。
  中國社科院曾經與美國一家研究院搞過一個聯合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0%的中國男人根本沒有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很多人喜歡談國家國際大事,談中美關係,中美經濟、軍事,討論中國如何未來在經濟上超過美國,在軍事上打敗美國,等等。記得以前自己家裏或在朋友家裏遇到一些比較會侃的元老,一群人都圍著他們聚精會神的聽他們布道,仿佛明天就要打仗,我們已經作了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
討論自己國家民族的強盛確實可以給自己提供不少自信和安慰。不過它有很大的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我在讀書的時候,人生目的很簡單,埋頭學習,搞好成績,考個好大學,如果可以的話,繼續度研究生,博士生,以便盡可能的找個工資高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有任何和外界世界接觸的機會,成天就是學校-家裏-看書-吃飯睡覺。等我上了大學,和世界接觸多了,才發現自己的熱情不在科技,而在商業。但要轉業不是那麽簡單,更何況因為來了美國,改行要等到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26]
[27]
[28]
[29]
[30]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