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一向被中國官媒塑造成“頭號敵人”,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霸權主義窮凶極惡、資本主義日薄西山——簡直像張永不褪色的反派劇照,貼在每一則國際新聞的背景板上。從小學課本到央視國際頻道,從戰狼發言人到愛國博主的直播間,大家都齊刷刷地表態:“打倒美國霸權!”“美國正在崩潰的邊緣!”“美國老百姓活得水深火熱!”[
閱讀全文]

在愛情的演練場上,有這麽一句流傳廣泛、略顯刻薄,卻又真實到讓人啞口無言的俗語:“試女人可以用金,試男人可以用女人。”表麵看似男女對立,其實不過是揭露了人性深處的柔軟與脆弱——一個為求安全感不惜拜倒在鈔票堆裏,一個為了滿足欲望心甘情願溺死在美色溫柔鄉。這話要是用在電視劇裏,那就是豪門總裁與拜金女的老戲碼:“你愛的是我,還[
閱讀全文]

胡誌明是越南的國父,也是中國的“胡伯伯”。他可以用粵語和廣州街頭的小販講價,也能在延安窯洞裏跟周恩來聊《資治通鑒》。他曾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教官,也在中南海喝過毛澤東親手泡的龍井。和金日成那種“懂卻防”的中國關係不同,胡誌明是真懂、真親、真會用——用中國的地盤做根據地、用中國的語言傳遞革命、用中國的軍火與法國人、美國[
閱讀全文]

金日成的“半個中國人”身份,正是他人生最大也最諱莫如深的部分——他不僅是在中國長大、說一口流利東北話的“朝鮮小夥”,更是在中國革命體係裏,完成早期政治啟蒙和軍事訓練的“中共門徒”。令人玩味的是:這個根在中國、槍從中國、兵也多是中國訓練出來的人,卻在權力之巔,刻意抹去一切與中國有關的痕跡,將“親中派”連根拔[
閱讀全文]

在中國,若說哪個城市最容易讓人一邊羨慕一邊翻白眼,上海毫無懸念地榮登榜首。她繁華得體、氣質高貴,是個永遠穿著旗袍拎著LV,連歎氣都自帶法式腔調的城市。在這“白相人”的樂園裏,“外地人”是一個永遠也拿不到綠卡的群眾演員。上海人的“地域優越感”不是新聞,早已是網絡迷因中的“標配”。上海人不僅看不起外地人,連自己人都看[
閱讀全文]

在當今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有一個品牌遠比造車品牌更火——那就是“華為”。但更令人眼花繚亂的,是華為那些紛紛擾擾、帶“界”字的汽車品牌: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一時間,“界界皆華為”,仿佛華為正悄悄開辟一條“車界”絲綢之路,走在自主造車的前列。
但如果你問:“華為到底造不造車?”官方[
閱讀全文]

1983年,25歲的翟曼霞跪在刑場,風吹亂了她的頭發,也吹散了她心中最後一絲希望。她抬頭看著灰暗的天空,聲嘶力竭地喊道:“我是無罪的!”話音未落,一聲槍響劃破晨曦,熱血飛濺在塵土裏。她的罪名,不是殺人放火,也不是貪汙受賄,而是“流氓罪”:她談了18個男朋友,她喜歡穿吊帶和比基尼,她接受了西方教育後變得外向開朗,敢於表達情感和身體&hell[
閱讀全文]

某個風和日麗的春日晚間,央視新聞發現了新時代的“鐵證如山”,以一副“終於等到你”的姿態,發布了一則重大新聞——美國雞蛋貴了!在他們筆下,3月美國雞蛋價格達到每打6.23美元,約合人民幣3.8元一個,頓時宛如山崩地裂,“蛋民”哀鴻遍野,美國人民的“蛋自由”瞬間淪陷。更離奇的是,“倉儲超市限購”“超市雞蛋驚現天[
閱讀全文]

“天不會塌下來。”麵對中美貿易戰,一句來自高層的“定心丸”,成為輿論場的金句,滿載著鎮定、從容與一絲不容置疑的自信。聽起來很有氣勢,但細一琢磨,這話跟“別鬧了,雖然沒有菜,但至少還有飯”,本質上差不多。沒錯,中國當然能“活著”。活著這事兒,我們可是有經驗的。從三年自然災害“咬草根,啃樹皮”的歲月,到改革開[
閱讀全文]

上周五,中國發布新公告,將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由原先的84%對應提高至125%。這近乎宣告——“美國貨,別來了,來了也賣不出去”,堪稱關稅戰的“核選項”。與此同時,還語帶挑釁地附上一句:“若美方繼續玩關稅數字遊戲,中方將不予理會。”這句話聽起來像極了電影裏怒不可遏的反派角色在爆炸前,留給世界最後的遺言,[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