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會塌下來。”麵對中美貿易戰,一句來自高層的“定心丸”,成為輿論場的金句,滿載著鎮定、從容與一絲不容置疑的自信。聽起來很有氣勢,但細一琢磨,這話跟“別鬧了,雖然沒有菜,但至少還有飯”,本質上差不多。
沒錯,中國當然能“活著”。活著這事兒,我們可是有經驗的。從三年自然災害“咬草根,啃樹皮”的歲月,到改革開放前“勒緊褲腰帶”支援全世界革命的年代,再到如今靠內循環、擼袖子幹大事的豪情,中國的確擁有非凡的生存韌性。
如果一個人麵對失業、破產和負債累累,還能勉強吃口泡麵,咬牙堅持下去,人們會說他“挺過來了”。但如果這個人本來可以吃牛排、喝紅酒、住洋房,卻硬是非要折騰到蜷縮街角“活著”,那就不是堅強,是折騰。
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形勢急轉直下。從“世界工廠”的榮耀,到“轉內需”的無奈;從“全球化紅利”的乘風破浪,到“自主可控”的土法煉芯片,中國像極了一個家道中落的老戶人家,昔日對外張揚、風風火火,如今卻收縮自保、小心翼翼。我們當然還能“活著”,但活得不自在,不舒服,更稱不上活得體麵。
有一種高貴,叫作“我不靠你”;有一種尷尬,叫作“我靠不了你”。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時,中國為了“麵子”,使出了組合拳:報複性關稅、鼓勵內需、加快科技自主化進程……甚至連“東盟替代美國市場”,這種繞地球一圈的自我安慰,都擺上台麵。
結果如何?以出口為命脈的製造業一度麵臨訂單銳減,外資企業觀望撤離,人民幣匯率一度承壓。曾經繁忙如火的珠三角、長三角,如今在某些行業裏,已經悄悄出現了工廠關閉和放長假的現象。“外循環失效,內循環見效”聽起來像是轉型成功的豪言,但現實中,更多像是被堵了出口隻好轉頭自娛自樂。說白了就是:沒有“活好”的辦法,就努力“活下去”。
“自主可控”、“科技自立”、“百煉成鋼”、“越打越強”……這些年,國家層麵的口號堪稱熱血噴張,精神頭十足,仿佛下一刻就能造出完全國產的5nm芯片,立刻擺脫對美技術的依賴。但現實卻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如果缺一顆車規級芯片,那 就得全球找媽。我們還“活著”,隻是“活得很別扭”。
有人說,“封鎖壓不垮我們,我們要越戰越強!”好一個“戰”,戰到最後,大多數小企業不是越戰越強,而是越戰越“黃”。資本市場早就用腳投票,股市跌成“近親結婚基因池”,房市跌成“空巢大廈”,就業市場則像淘寶清倉區——選擇多,但質量堪憂。我們還活著,可就是活得像極了那句老話:“既無顏麵,也無退路。”
“我們不靠美國也能活”,“伊朗和朝鮮被製裁這麽多年不也活得挺好?”——這類論調屢見不鮮,仿佛隻要你在呼吸,就能證明體製的優越與戰略的正確。可別忘了,活著和活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伊朗活著,但活得像個夾縫中的“文明遺民”,每天跟美元鬥法,跟製裁跳舞;朝鮮也“活著”,但那是以數代人的饑餓、孤立和信息封閉為代價。中國可能不會成為另一個朝鮮或伊朗,但當我們開始以“人家也能活”為自我安慰時,正說明我們已經退守到了“活著”的心理防線上。
我們擁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體量,卻過著與自己實力不符的日子;我們曾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卻越來越像個閉門造車的中老年工匠;我們不缺資金、不缺市場、不缺勞動力,唯獨缺少了一種“與世界共舞”的從容。
當然,“活著”也不是終點。靠內循環、靠國產替代、靠新質生產力,或許真能撐出一條新路。但前提是,我們得麵對現實,而不是陶醉於“我能活”的偉大敘事裏。當一個國家從“發展中國家”一路躍升到世界強國,卻依然在用“我們不會死”來激勵人心,這多少顯得有些寒磣。畢竟,沒人會羨慕一個“活著”的人,人們敬重的是“活得好”的典範。
說到底,中美貿易戰揭示的,不隻是經濟摩擦那麽簡單,它暴露的是一個國家麵對強權時的底氣、策略和智慧。我們既不能把“活著”當勝利,也不能把“對抗”當本事。“天不會塌下來”,確實沒塌。但地會陷下去,它表現為工資停滯、物價飛漲、行業內卷、階層固化……最終,人們不再談夢想,隻談怎麽活下去。活著,並不可恥;可若把“活著”當理想,那是失敗。
---------------------
這是個事實。
但是那些14億裏“過著與自己實力不符的日子”的很多人,卻覺得自己是生活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風景這邊獨好,全世界都在靠他們討生活呢。
時常好奇,14億裏“過著與自己實力相符的日子”的人,有沒有一成呢?
+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