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世紀的哲學家艾德蒙·伯克(EdmundBurke,1729-1797)提出,“美”與“崇高”是兩種不同的美學體驗。戀愛中的人由於內心的愉悅和滿足,能夠體驗到更多的“美”的感覺,這種感覺也反映在他們的外貌上,使他們看起來更加美麗和迷人。戀愛使讓人變得漂亮,這一現象既有生理上的解釋,也有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首先,戀愛時,人體會分泌大量的荷[
閱讀全文]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這句古話揭示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核心——三觀是否一致。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世界、對生活、對價值判斷的基本態度和看法。這些觀念不僅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和選擇,也決定了人與人之間能否成為朋友或敵人。世界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本質。它決[
閱讀全文]

預製菜源自西方,鼻祖是罐頭。罐頭食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期的法國。1809年,法國發明家尼古拉斯·阿佩爾(NicolasAppert)在拿破侖戰爭期間開發了罐頭食品,以解決軍隊的食物保存問題。阿佩爾的方法是將食物密封在玻璃瓶中,然後加熱以殺死微生物。1810年,英國人彼得·杜蘭(PeterDurand)獲得了使用鐵罐保存食物的專利,標誌著罐頭食品進入工業化生產階段[
閱讀全文]

當今的政治環境,“台獨”和“港獨”成為極其敏感的詞匯。這些詞匯不僅代表了一些人的政治主張,更成為某些人用來指責他人言辭和行為的“萬能罪名”。動輒將他人的言辭和行為解讀為“台獨”或“港獨”傾向,這種現象不僅在公共輿論中頻頻出現,也在日常交流中被廣泛運用。這種過度的敏感和指責,不僅扼殺了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還[
閱讀全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或他人在麵對各種挑戰和機遇時表現不佳,甚至逐漸走向頹廢。這種現象背後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包括懶惰成性、拖拖拉拉、自控力差、精神內耗、沉迷美色、停止學習、假裝努力、隻想不做、計較小事,安於現狀。我們對此加以分析,揭示一下廢人到底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鍛煉成長的。1.懶惰成性懶惰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它使我[
閱讀全文]

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通過詩詞,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對酒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們通過酒表達的種種情感與思想。從魏晉風骨的酒中豪情到盛唐風華的詩酒流觴,再到宋代的婉約豪放,酒在詩中的形象不斷變化,成為了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寄托。從曹操的《短歌行》開始,酒在詩中的位置就已顯現。曹操高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
閱讀全文]

台灣年度漢光40號演習暨“萬安47號演習”將從7月22日起,連續進行5天4夜操演。台灣國防部在召開的記者會上同時公布防空避難處所的情況,防空避難處所共有8萬3863處,總容量可以容納5514萬8250人,相當於可容納人數是目前全台灣約2300萬人口的“2.31”倍,避難所數量充足,“人均”避難麵積綽綽有餘。台灣民眾可隨時通過各警察局及各分局官方網站的“[
閱讀全文]

一位現行體製內的“七品芝麻官”酒後吐真言,說出心裏話:泱泱大國龐大行政體係中的“革命幹部”最怕兩件事:一是學“習”,二是擔責。學“習”,學的是“習思想”“習語錄”,所以學習成了學“習”。基層幹部們的學“習”工作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形式主義。單位組織的集中學“習”會,個人在手機APP上計時學&ldqu[
閱讀全文]

在中國的輿論場中,林毅夫、張維為和胡錫進這三個人物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作為政治學者、經濟學家和媒體人,他們的“紅色”言論和觀點在國內受到廣泛關注,奠定了他們的“網紅”地位。林毅夫:從西方學者到中國紅色經濟學家的轉變林毅夫是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曾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並在華盛頓大學任教。他的學術成就在國際經濟學界備受認可,尤其[
閱讀全文]

早在2016年,現任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就表示,中國真正符合規範的傳統工藝白酒,約占整個白酒產量的10%以下,其餘的都是酒精酒。據一位資深的釀酒師傅透露:目前市麵上的白酒,每賣出8瓶,就有7瓶是酒精勾兌的!酒精酒,是上個世紀為解決糧食不足白酒產量太低,不能滿足大眾需求,而開發出來的速成酒。它通常以薯類、穀物類、糖類為原料製酒。在勾兌酒問世[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