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耳根圓通法門修行(一)
作者:逍遙禪
觀音法門的修行: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當我們見聞覺知時,不染六塵,見相離相。。。。。。。這才是修行的第一步:心不往外攀緣奔馳,不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起對錯是非[
閱讀全文]
禪道養生保健操作者:逍遙禪
第一節調身放鬆法
麵向太陽或者月亮(燈光),自然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全身放鬆。
給自己下達指令:頭部放鬆、頸部放鬆、胸部背部放鬆、腰部放鬆、四肢放鬆直到手心的勞宮穴和腳心的湧泉穴。反複作十次。
第二節意念引氣法
全身放鬆,作深呼吸三次。意念專注於頭頂百會穴,從百會穴引進新鮮清淨的空氣,經過頂[
閱讀全文]
悟(一)自性覺照,透脫萬物
外不著相,內不著空
不愛涅槃,不厭生死
照徹內外,即見本性
普照一切,心物一元
光明琉璃,極樂世界
離心離物,照寂寂照
無上涅槃,圓明常寂悟(二)寂靜奢摩他,佛力三摩提
覺照惟禪那,智慧心頓法——逍遙禪71126[
閱讀全文]
逍遙禪語錄
1、道德來源於自覺,修行從激發自己的良心、善心、愛心、公心、正大光明心開始……
2、一個人心好了,就好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人心清淨光明了,就成就了一個光明琉璃的極樂世界。
3、包容、寬恕小人,自己就成了大人;心胸狹窄、貪嗔嫉妒、自私自利、斤斤計較,自己就把自己變成了小人。
4、心如天空,包容一切,就是自性法身佛[
閱讀全文]
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因果警示文誌公禪師傳略寶誌(公元418年—514年),南北朝齊、梁時高僧,又稱“寶誌”、“保誌”、“保公”、“誌公”。俗姓朱,金城(在今陝西南鄭或江蘇句容)人。年少出家,參禪開悟。劉宋泰始年間(公元466年—471年),常往來於都市,居無定所;口中有時吟唱,頗似讖記,眾人爭問禍福,所言均驗,稱為“神僧&rd[
閱讀全文]
這才是中醫養生的至高境界,沒有治不好的病!
轉載張其成2017-12-03
課程有價,知識無價,喜馬拉雅123知識狂歡節進入倒計時,即日起-12月4日購買“張其成講《易經》”課程即可享受五折優惠!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1.一[
閱讀全文]
百丈清規
唐朝百丈禪師二十條叢林要則: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
閱讀全文]
自製力、自覺力、覺悟真心本性(禪宗的開悟)
作者:逍遙禪
自製力:在凡夫位的修行,主要是訓練自製力,完成兩個目標:一是外不染內不亂的禪定修行;二是製心一處。
如何外不染內不亂呢?也就是根塵分離,把握自心在六根的作用,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看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自心不攀緣在六塵上起妄想執著分別,這樣自心就不會亂(不會妄想[
閱讀全文]
心識、真心、本性的區別作者:逍遙禪在六道輪回中,都是善惡心識在輪回。。。。。都是個體的心識,就如同萬物一樣,生生滅滅。
隻有佛心的光明智慧,如同太陽一樣,永恒照耀。。。。。若是自心通達佛心光明智慧,就是常樂我淨的真心。小乘聖人所證也。
因為小乘聖人的目標是自我成佛,因此無法證到“寬則遍法界,窄則不容針”的本性法身。而菩薩發[
閱讀全文]
心為何物?
作者:逍遙禪
說句實在話,心不是個物!無物堪與比,教我如何說?
但心有六種功用,見、聞、嗅、嚐、覺、知與身體浮根一起形成身體六根作用;與靈識一起形成心識作用;與佛心一起形成真心覺照作用;與佛性一起形成本心本性本覺作用;與善念構成善心作用,而有三善道;與惡念一起構成惡心作用,而有三惡道。
這就是十法界的來由!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