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克萊伍大學裏碰到的最“神”的外教當屬克萊伍了。克萊伍是大學一畢業就來了中國教書,二十
一、二歲的年紀卻老氣橫秋。他瘦得象是一陣風就可以吹倒,個子很高,但總是羅著鍋,
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淡藍的眼睛很清澈明亮,但那撮山羊胡子卻喧賓奪主,簡直讓人感
覺不到他五官的清秀俊美。他教了我們一年的課,不管春夏秋冬、天冷天熱,他在教[
閱讀全文]
見名人
小時候作為少先隊員代表去見過兩個名人,一個是王光美,一個是臧克家。
記得當時王光美的家在社科院附近的一棟樓裏。王光美當時應該是六十出頭,人很精神,顯得年輕有氣質。當時都說了什麽完全不記得了,就記得獻了花,擁抱了王奶奶。房間的大窗戶外是北京的藍天,陽光灑滿了屋子,溫暖而充滿朝氣。
臧克家住在趙堂子胡同靠近南小街的路口,隔壁[
閱讀全文]
跳繩
小學的時候跳繩是冬天除了長跑以外最普遍的鍛煉方式,北京那個年代的小朋友們都玩兒過吧?我後來在美國這邊的健身房上課,隻要有跳繩的,我都第一個完成,老美們看我跳得那麽快都目瞪口呆。而我的水平在小學都不算什麽。
最好跳的是塑料跳繩,雖然這玩意兒到了冬天變得有點硬邦邦,經常折得比較快,但架不住它輕,好搖。跳單搖、雙搖、花樣兒都有它的[
閱讀全文]
演出比賽
紅五月歌詠比賽大家都參加過吧?春季學期一開學沒多久我們一般就開始準備了。每個班都摩拳擦掌,找歌兒、練歌兒,這是為了學校各年級內的比賽。學校的合唱隊那就更是練習不停,下課都不回家,就為了區裏的歌詠比賽。我和其他幾個同學,其實唱歌並沒有那麽好聽,但按音樂老師後來的話說,我們需要全麵發展,於是也被選了進來。比賽那天一般都是白襯[
閱讀全文]
每次看到爆發這種病毒,就不由想到RichardPreston寫的TheHotZone那本書。這本書是80年代寫的科普/紀實文學,裏麵最後的預言讓人不寒而栗。
總結幾點這本書裏寫的:
1.病毒的目的不是殺死宿主,因為離開宿主病毒就無法生存。
2.絲狀病毒,包括埃博拉等等在自然界的宿主可能是蝙蝠。
3.地球上的交通工具能把病毒24小時內傳遍全球。
4.越來越多出現的奇怪病毒可能是[
閱讀全文]
挖蛹、撿國槐、側柏籽
八十年代開始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五講裏麵有講衛生,於是挖蛹就成了春天的一項作業,相信那個年代北京的小學生都做過這個。這個可不是蠶蛹啊,是蒼蠅的蛹。於是廁所邊上、垃圾堆旁都成了我們活躍的場地。每天放學挖了蛹,放到火柴盒裏,第二天就交給老師,還要計數。哪個班、哪個小組交得多,哪個就是模範,能得小紅旗的。我也不[
閱讀全文]
曲老師
曲老師胖胖的,圓臉兒,總是笑眯眯的,也是很和氣的一位老師。曲老師是我小學最喜歡的老師之一,原因就是她特別會講故事。
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曲老師教閱讀。我們小學雖然小,但也有個閱讀室兼圖書館,有一些藏書。小朋友除了在那兒上閱讀課,還可以借書回家看。我們的閱讀課就是在閱讀室進行,一次看書,一次老師給講故事。看書的時候大部分時[
閱讀全文]
我的東總布
小時候長在朝內南小街那片兒。上小學的時候有兩個選擇,要不就按片兒分去東總布小學,要不就去考史家胡同小學,當時是市重點。我媽帶我去考了史家,考什麽完全不記得了。我媽說是因為後來她忘了去取成績,導致我沒上成重點。我嚴重懷疑是她找個借口,不想承認自己的孩子沒那麽聰明,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總之我是沒上成史家,而是去了按片兒分的[
閱讀全文]
我在西幼的日子
七十年代外交部人員出國常駐是不能帶孩子的,又有很多外交官老家不在北京。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外交部的幼兒園就應運而生。外交部的幼兒園以前分西幼和東幼,是西郊幼兒園和東郊幼兒園的簡稱。西幼在海澱黃莊,東幼在永安裏豫王墳。那會兒這裏是北京郊區,所以才得到這倆名字。幼兒園基本都是整托,也就是周一到周六孩子在幼兒園,周日才回[
閱讀全文]

江米麵炸糕–最喜歡的早點之一,也是糯米和豆餡兒的組合,不同的是這裏江米麵是要發酵的,而豆餡兒不能太細膩,要兼具豆子沙沙的口感和顆粒感,還不能太甜。發酵的糯米麵包上豆餡兒放油鍋裏炸到金黃,外皮酥脆,而且有一個個的泡泡,裏層的糯米還是軟軟的,和豆餡兒是絕配。以前街邊的小攤都炸得很好吃,現在就覺得京天紅的好吃。好多人推薦洪記的,我去年[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