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年前流行的一些上海俗語各地方言都有一些俚語、俗語,有些俗語對不講該方言的人就不易理解其意思了。上海話裏也有很多俗語,不同時期流行的俗語還有變化,下麵是70年前(1940年代)《上海生活指南》摘錄的當時流行的俗語錄。大部分俗語後來仍流行,也有一些俗語後來不用消失了,如:小先生,小房子,上行裏去,土老兒,台基,皮浪頭,私門頭等。有些後來一[
閱讀全文]

王曉棠夫婦的成功人生和悲情人生王曉棠曾是大名鼎鼎大家熟悉的電影明星。相對而言,他的丈夫言小朋的知名度就差了不少,雖然言小朋也可算電影明星,演過不少電影,由於都不是主角(主要演員名單上沒有他),大家對他就不太熟悉了。
言小朋出生於1925年,言家也是京劇名家。父親言菊朋早年與梅蘭芳、馬連良、餘叔岩齊名;姐姐言慧珠、哥哥言少朋五、六十年代也是[
閱讀全文]

上海老戲院(三)
五十年代前的上海灘,人們習慣把劇場稱之為“大戲院”,這劇場無論唱戲的,演京劇的還是放電影的,都叫“戲院”,去劇院都說“去看戲”。所以老戲院也包括了老電影院。
前文介紹西藏中路從寧波路口到延安中路一段,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有各種劇場、書場、影劇院十來家,中百公司對麵的新世界遊樂場內就有5、6家劇場戲[
閱讀全文]

資料:1975年國務院副總理的分工排名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任命周恩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鄧小平、張春橋、李先念、陳錫聯、紀登奎、華國鋒、陳永貴、吳桂賢(女)、王震、餘秋裏、穀牧、孫健為國務院副總理。
這是官方公報的排名。在稍後周恩來總理給主席和中央的分工報告中,注明了鄧小平為代總理,主持會議及呈批文件;李先念、紀[
閱讀全文]

沙飛事件沙飛(1912年5月5日—1950年3月4日),八路軍的軍旅攝影師。現在大家看到的有關魯迅的照片.基本上都是沙飛拍攝的。抗戰時期有關八路軍和一些人物、事件的照片大多也是沙飛拍攝的,包括那張有名的聶榮臻將軍和日本小女孩照片。參見下麵所附照片。沙飛1948年5月任華北軍區《華北畫報社》主任(師級),在新的事業生涯開啟之際,因過去積勞成病而開始長期住[
閱讀全文]

上海老戲院盤點(續)
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上海就是戲曲、話劇、電影演出的熱地,各類影戲院,大大小小的劇場在上海的一些地區紛紛新建開張,其中尤以現在的黃浦區和虹口區為最。前文列出了一些老牌戲院,接下來介紹些老牌戲院的一些來龍去脈。先介紹西藏路上曾經有過的戲院劇場(影劇院)。
西藏中路,從鳳陽路口到延安中路,全長約千米。在四十年代[
閱讀全文]
晚年陳伯達談毛、劉關係破裂之內情和1957年的“反右運動”
(本文轉自公眾號,作者“桃源問津”。內容基本都是直接引用陳伯達的原述,供對中共曆史感興趣的網友參考。)
【陳伯達,從延安時期開始擔任毛澤東的首席秘書。“文革”中,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小組”組長。1970年被隔離審查。1971年入秦城監獄。1981年被認定為“[
閱讀全文]

上海的老戲院
看到一些戲單(五、六十年代的)節目單,發現上麵的演出戲院、劇院很多都是不熟悉或不知在那條路上的,在網上搜索能查到一些,但有的網上搜索一點信息也沒有。現在列出這些戲院、劇院,論壇上的老上海看看有沒有熟悉的。
以前上海人看電影有時也說去看戲,所以一般電影院也稱為戲院。到了五十年代,很多戲院就改稱電影院或劇院、劇場了。下[
閱讀全文]

上海生產的名牌產品回顧(續)前文介紹了上世紀上海生產的部分名牌產品,引來了網友的興趣和回憶。有網友提及了牡丹、大前門牌香煙,回力牌球鞋、美加淨牙膏等,本文繼續介紹一些大家熟悉的名牌。由於一些產品找不到實物照片,有的就以廣告商標圖片代之。“三轉一響”中的響:紅燈牌收音機:質量可靠的華生牌電風扇:記憶奶味濃厚的光明牌產品(包括當時[
閱讀全文]

上世紀上海生產的一些名牌產品
上世紀有很長一段時期上海是我國工業、輕工業、紡織工業等的主要生產製造基地。一些產品以質量優秀,深受大家青睞而形成名牌。這些名牌產品不但在上海本地深受歡迎,很多在全國各地也名聲在外,成為來滬的各地人員購物首選。下麵是這些產品中的一部分,看看我們是不是都很熟悉。
“三轉”之一的縫紉機在一段時期是很多[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