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玉米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當李定國駐軍衡陽時,孫可望在1652年(順治九年,永曆六年)十一月初一日親自由貴州來到湖南沅州(今芷江)。他派大將白文選統領馬,步兵五萬餘名進攻辰州。二十一日,明軍分水,陸兩路進抵辰州城下,把該城四麵包圍。清守城總兵徐勇命令副將張鵬星領兵出戰,被明軍炮火轟斃。徐勇依然據城抵抗。次日,白文選以大象為前驅,突破東門,大隊兵馬衝入城內,徐勇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651年(順治八年,永曆五年),孫可望的南明軍隊已經控製了貴州全省,前鋒進入湖南西部和四川南部。針對這一形勢,清廷派遣平西王吳三桂,定西將軍李國翰率領所部人馬由陝西漢中入川。1652年二月初七日吳,李二部到達保寧(今四川閬中)。十二日南下,二十二日推進到成都。守衛成都的明總兵林時泰不戰而降。由於林之前曾經投降過清朝,後來又在潼川反清歸明,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之前回國時,隨朋友去義烏看了看。義烏小商品市場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據說在那裏什麽稀奇古怪的玩意兒都能買到,而且價格極其便宜。開車帶我們去的是個胖子,那天早上出發之前,剛用手機完成了一筆期貨交易,很謙虛地告訴我們“小賺了三千多元”。他因此一路心情愉快,哼著小曲,搖晃著身體,在高速路上扭麻花似地不斷變線超車,到了義烏,抬起手臂,看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李定國連續攻克湖南大批州縣的消息傳到北京,震驚了順治皇帝。他於七月十八日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統領八旗精兵南下,原計劃經湖南進入貴州,會同吳三桂,李國翰所部清軍合攻貴陽。後孔有德兵敗身死的噩耗傳來,清廷於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變進軍方向,先占湖南寶慶府,然後進軍廣西。十一月十九日,尼堪軍至湘潭縣,明將馬進忠引兵退往寶慶。二十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李定國揮軍入湘,收複大批州縣的時候,清湖南文武官員已在續順公沈永忠率領下逃亡嶽州。清定南王孔有德部與湖廣清軍相距甚遠,後方已經形成嚴重威脅。然而孔有德自視甚高,除了在五月二十七日派部將孫龍,李養性防守全州以外,並沒有把分鎮南寧,柳州,梧州等地的駐軍抽回縮防,而是繼續分兵把守,一心做他的廣西王。六月間李定國率領精銳兵馬由武岡,新寧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從順治七年底到順治八年初(1650年底至1651年初),孫可望基本上完成了對永曆朝廷殘存武裝的收編工作。南明政權及其軍隊實際上已經形成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實體。在這以後,永曆皇帝隻是作為用以號召遠近的一麵抗清旗幟,抗清複明運動的領導權卻掌握在孫可望等原大西軍領導人手中。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正是由於原大西軍的聯明抗清,才使得業已日薄西山,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圍攻漳州失敗後,鄭成功命令部將鎮守海澄,自己在1653年(順治十年,永曆七年)回到廈門。那時已經被清廷打敗趕出舟山投奔鄭成功而被收留的魯監國屬下定西侯張名振建議,乘金礪所統南下清軍主力集中於福建,浙江,江蘇兵力單薄的機會,由他帶領原魯監國舟師北上直入長江,“搗其心腹”,迫使清方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鄭成功同意了這一建議,可能提供了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652年(順治九年,永曆六年)正月初三日,鄭成功率領船艦二千餘艘,直航漳州府海澄港口。清朝守城將領赫文興,署海澄知縣甘體垣開城投降。初十日,鄭成功切斷由泉州通往漳州的要道江東橋,清漳州總兵王邦俊據守漳州府城。十二日,鄭軍占領平和縣,漳州鄉民豎旗群起響應。二月初二日,鄭軍凶猛進攻漳州城,清軍拚死抵抗,鄭軍未能得手。鄭成功下令士兵挖掘坑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永曆與孫可望的合作雖然使得抗清鬥爭出現新局麵的可能性大為增加,但可惜,可能性並沒有轉化為現實。當孫可望把永曆帝安置於籠中以後,孫可望作為主角登場了,但他不懂如何演好這個主角。關於孫可望的秉政,一方麵,他在明清之際的政治風雲中確實是出來拔萃的人物,治理軍國大政表現了非凡的才能;另一方麵,他對權力和地位欲壑難填,以至於利令智昏,因而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651年十二月,清軍占領南寧。永曆君臣倉皇出逃,竄至桂滇交界處,遇到原大西軍將領所率兵馬才轉危為安。南寧失守後,永曆朝廷基本上已經沒有自己的轄區了,從此一直駐於原大西軍接管的地區內。 1652年(永曆六年,順治九年)正月初一,永曆帝和他手下為數寥寥的臣子,眷屬在雲南省的一個小村子裏度過了傳統的節日。半個月後移到了廣南府。孫可望接到報告,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