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有一家不遠不近的朋友,屬於有事招呼,沒事可能長長一段時間不聯係。夫妻倆蠻有特色,老公來自殷實的家庭,但不知為什麽來海外生活卻很拮據,絕對是省吃儉穿,相反太太倒是有點大大咧咧。常常倆人去購物,太太不看價錢就往購物車裏放,老公拿著flyer對比著價錢,挑著從車裏往外拿,這也是一種是生活情趣吧-:)年初咱幫他們辦了點事,所以春節期間邀請我們一家[
閱讀全文]

今晨吃早餐時,我與太太各忙各的,拿著手機忙刷屏,看微信掃新聞....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語言交流已是如此的奢侈,連彼此的表情都要懶著打理,靠手機看P圖-:)昨晚做了個夢,讓我穿越回到了二十年前,早起有些感慨,在太太先我出門上班時,就說希望我們能回到二十年前。
二十年後今天,到這個年紀,我終於看到這個世界真不是過去想象的,這些年生活起伏,快[
閱讀全文]

今天三八,先祝文學城裏的姐妹們節日快樂,多發博客,城裏城外寄語文學,好吃好吃,好心情好生活.....
遇上這個節日,又讓我想起來前不久看的電視劇【小別離】,看看那幾個女子,那個不是職場叱吒紛紜,家裏指揮若定,不得了。現今女子在社會中的地位那是高高滴,與男子更是平起平坐。但不經意間,人們傳統意識中女子這個弱勢群體的形象似乎被徹底顛覆了,一[
閱讀全文]

來海外遇到過很多事也親臨了不受朋友的磨難經曆,慢慢發現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事最難,當然這不指的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或是能靠錢擺平的事.....是的,當你遭遇上與生命與人生之路攸關時,這個“難在自已對自己”的機製就啟動了,因為人們對事情的發展推演,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等待忐忑期盼,就構成焦灼的思維定式.....
最近有朋友去檢查身體,US檢查發現[
閱讀全文]

最近有朋友退休了,大夥坐在一起聊,扯來扯去,大家感覺我們這代人經曆不易,退休生活的設計也不易.......這群體大部分是改革開放後“出國潮”的第一撥逐浪兒,他們的海外境遇遠不同於當下"無憂"的小留學生,也不同於懷揣金卡銀卡的投資移民。相信其中不少人經曆過打工付學費或轉學續身份等不同的悲催,各中的酸甜苦辣澀可能隻用同代人方可感同身受[
閱讀全文]

前不久的一篇博客提到剛看的電視劇【太太萬歲】,文中點讚了閆妮的出色演技。這部有近四十集的長劇個人感覺是相當不錯,從故事的展開到劇情的發展,起伏有致一起哈成,更主要的是幾個主演非常到位,沒有讓人感覺到現在很多劇所有的通病----端腔拿調。不過看完全劇,才明白劇名【太太萬歲】的真正含義。
劇中的兩個男主人公均是商場上的成功人士,故事起初鋪墊[
閱讀全文]
上個周末天氣不錯,原本是讓人爽心爽氣的好時光,可是偏偏鬼使神差硬是撞上了麻煩。周六孩子進出車房,發現車庫門上吊著一根鋼絲,俺左右查看,本以為是脫線了,安回去就fix了,誰想上麵的鐵軸是活動的,無論如何都無法固定,再仔細一看上麵的大鋼絲圈斷了。
沒招了,隻能破費找人來修。在黃頁上找了一圈,貨比三家,看中一老兄且周日肯上門服務,於是就趕緊[
閱讀全文]

先說自己,過去對孩子的某些行為視而不見,也認為很正常,近來不知為什麽非得要去指手畫腳,有時也覺得不要難為孩子,可心裏過不去,總要找個機會說出來,搞得大人孩子都不開心。還有上班時,常有些棘手的case,從理論上來講,這是每天的工作,年輕時也完全放得下,下班以後基本是”懶著搭理“。可現在不同了,有時接近收工時,事情沒解決,結果下班回家還[
閱讀全文]

相信每個人一的生總會有一段刻骨的經曆,之中的體驗與成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今後的生活。有的是禍兮福所倚,也有的是福兮禍所伏,總之這是一個快樂與痛苦交織的過程,讓人十分難忘。有這種感悟,首先我自己肯定是有過這麽一遭,記得八十年初我們上大學那會,也竟是新鮮事,那時見識少,一會兒流行這個,一會兒流行那個,總之都是港台風,另外壓抑多年的"[
閱讀全文]

前兩天發了博客【蜂擁往海外送孩子,苦了這爹媽】,聊了一下【小別離】這部劇的看點和主要角色出彩的演技。今天想扯一扯,由這部劇而引出送孩子來海外留學的熱點關注。劇中圍繞“要不要出國、出國的性價比、以及國內外教育的差異”等問題,通過三家起伏跌宕的故事一展當下國內不同家庭為孩子留學而糾結的心境。
我們當年出國留學基本上是大學畢業或讀[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