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或距離產生的美,是外在與宏觀上的體驗,因其弱化了微觀與細節的缺損,世間有多少人真的關心內在哪?在生活中,人們需要這種被'欺騙'的直觀美感。[
閱讀全文]
追求莊子的逍遙與遁世,或是厭倦現實生活,或是無能為力麵對。但既已紅塵難離,又何煩惱憂心。享受已擁有的,遠離可求但不可及的,這也是一種坦然,一種逍遙。[
閱讀全文]
人不同於動物的是其有無限的可能性及自我反省,然而人們常常忘卻或囿於社會的規範,因而淺嚐則止或固步自封。人隻有不斷超越自我和具有至死地而後生的勇氣,方能將其潛能發揮的淋漓盡致,活出精彩的人生。[
閱讀全文]
具有深厚東方文化背景的中國人,為什麽那麽享受與我們文化反差如此之大的國外生活,拋開追求物質生活或科技或普世價值之說,其實亦是背景離鄉,相比解放前出走海外的仁人誌士,我們是否太功利了。
[
閱讀全文]
誰年輕時心裏沒有個哥哥妹妹,可最終在一起生活的不是‘劉阿鬥“就是”女漢子“。
[
閱讀全文]
善有善報是否也是一種的“自私”的行為,善報是付出的工價亦是回報,隻是形式不同。也許它不是我們行為的目的,但客觀上是人們的期許,至高境界是殺身取義舍己救人。[
閱讀全文]
太多的故事讓我體會到,幸福快樂與錢無關,可與錢有關的一定是不幸。較之先人或古人,現代人除了生活方式的不同,幸福感其實與那時代的人們相差無幾。[
閱讀全文]
好與壞,是基於人內心的道德尺度,一旦意念見之行動,或好事或壞事,它將受社會的規範或律法的審判。道德規範律法因地製宜因時漸變,所謂的好壞與好事壞事即為相對,那麽什麽是才是唯一?[
閱讀全文]
人總在期待或尋求生活的對立麵,鬧向往靜,名人欲降格為百姓,食肉過多轉求素食,但真要踐行,又身不由己。試設想在理想國生活,人人對你微笑,應有盡有,絕沒有“不"字,這時你還有欲望,追求,希望嗎?不瘋才怪。所以做好當下的自我,遠勝過可望而不可及的逍遙。[
閱讀全文]
我們所相信的往往與事實的真相相去甚遠,假作真時真亦假,將錯就錯也就成為我們不得已的認知常態。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