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這是老年人的回憶,往事曆曆在目,讓人了解過去也充滿信心走向未來。
個人資料
bobby4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014-06-02 16:05:32)
魔鬼就是魔鬼現在在德國,希特勒的名字幾乎就成了殺人魔王的代名詞了,被世人唾罵;希特勒被德國人視為恥辱,在德國人麵前提到希特勒,會使他們感到十分的不適。在德國,要是有一部電影,比如《帝國覆滅》,裏麵稍微的有幾個鏡頭把希特勒描寫的擁有人性,就遭到大批德國民眾如潮的批評。
德國民眾對於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錯誤,對希特勒思想—&mdas[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05-31 20:23:06)
大師張大千一生的趣事張大千作為國畫大師,張大千既沒留在大陸也未紮根台灣,而是遠走歐美,終身再沒有回到故鄉。

臨摹古畫的“山寨高手”
20世紀20年代末,上海程霖生以專收石濤作品稱雄收藏界。一次古董商送來一幅石濤畫作,索價萬元,程拿不定主意,便請張大千鑒定。大千說這是自己的遊戲之作,勸其別買。程便把畫退回,說再考慮。不幾日,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1949年張大千離開大陸的故事南方網刊登這樣的故事,可能有點真實,也可能僅僅是故事。
1949年,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隻剩四川一隅,張大千托人爭取到最後一班軍機上的兩個座位,他整理好自己的畢生收藏,帶了四夫人徐雯波和三歲小女兒前去登機,其餘家人則留在大陸。
當時,飛機上行李已經超重,嚴重影響飛行安全,閻錫山座位底下放了滿滿的幾箱黃金,眾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介紹美國的紀實小說“非虛構小說”的典範〈殘殺〉原作名:lncoldblood為什麽要介紹美國的紀實小說“非虛構小說”的典範〈殘殺〉,因為它能夠幫助你了解美國,了解美國的事情,也了解一個社會。這是一部新型長篇小說,作者自稱它為“非虛構小說”,事實上它隻是文學上真人真事小說的一種,但更接近於事實,也可以說是用小說的形式寫成的長篇新聞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4-05-24 05:01:25)
最大的赴美旅遊團體
美國《世界日報》報道,來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隨著畢業季的臨近,這些留學生的家長們也紛紛湧入美國,給孩子慶祝畢業的同時掀起購物狂潮,彰顯出強大的購買力。這個月到紐約的大約有4000人之多。但是這人數還不算多。

從5月21日至26日,一個近7000人的商務旅遊團將搭乘70多個航班,分批抵達洛杉磯國際機場,創下中國公民赴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05-23 08:53:54)

宋美齡墓室見聞 5月19日,我們從紐約BRONX向北開車17miles,到達西切斯特縣哈茨代爾郊外的芬克裏夫墓園。這是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墓地,始創於1903年,占地63英畝,是美國東部最著名的墓園之一。進入墓園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心修剪的草坪與高聳的雲杉和楓樹,這樣的景致使人仿佛置身在景色優美的公園中。

宋美齡去世後,她的家人將她葬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2014-05-19 05:36:03)

紐約FLUSHING街景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05-15 06:13:06)
1984年宋美齡回函鄧穎超根據資料
1984年1月,在北京召開國民黨“一大”60周年學術討論會暨孫中山研究學會成立大會。會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鄧穎超在講話中建議:“隻要大家都以祖國統一作為共同的前提,以誠相見,多商量,多交換意見,問題總是不難得到合情合理的妥善解決的。”她強調祖國統一是“曆史的主流,分裂隻是短暫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1936年承丈夫遺願露絲為美國帶來第一隻大熊貓  
 1936年之前,外國人都沒有見過活的大熊貓。露絲的丈夫威廉·哈克納絲是一位動物學家,新婚剛兩
個星期,就為尋找大熊貓而奔赴中國,不料疾病發作,威廉在上海去世。留在紐約的露絲決定:自己去中國尋找大熊貓。她雇用了在美國出生的中國獵人楊昆廷和他的妻子蘇琳,於1936年4月17日離開了紐約。9月26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4-05-13 07:12:01)


吃完就免單的餐廳上海徐匯區襄陽北路,新開一家茉莉西式牛排館,號稱國內最大的漢堡裏夾著800克的澳洲牛肉餅,另外配以生菜、卷心菜、西紅柿、黃瓜、洋蔥、3隻煎蛋、番茄醬和蛋黃醬等,高度有15厘米,外加一份大號薯條,份量十足!點單時還可以選擇牛肉餅的生熟度。如果你能在兩小時內,不離座,獨自一次吃完,這份漢堡就可以免單,而且還能將你的名字列入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6]
[27]
[28]
[29]
[3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