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國產加農和加榴:155毫米與152毫米的口徑之爭
09-6-29
155毫米與152毫米的口徑之爭
在討論國產大口徑壓製火炮的同時,很多人都有個疑問:
既然已經有了152毫米加農炮和加榴炮,為什麽還要發展155毫米的加榴炮?
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
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東方國家都是將加農炮和榴彈炮搭配起來使用。
例如,美國當時裝備有M59式155毫米加農炮和[
閱讀全文]
ZT:不可不知聶榮臻與林彪三次激烈爭吵09-6-29
1932年2月,聶榮臻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政治委員,林彪也同時接替朱德出任第一軍團軍團長。從此,聶榮臻開始與這位比自己小8歲的軍團長一起領導紅一軍團轉戰南北。
1932年4月,紅一軍團攻克福建第二大城市漳州。當時,為了進行下一步的戰鬥準備,“籌款子”成了部隊一項主要任務。部隊入城後,有條不[
閱讀全文]
與馬鴻逵(“寧馬”)在靜寧召開軍事會議,製定了“平涼會戰計劃”,準備依托六盤山,在平涼地區與我第一野戰軍決戰。 但“二馬”為保存實力,互存異心。馬鴻逵不願當馬步芳的“馬前卒”,率先退兵寧夏;而馬步芳亦覺自己部署過於前出,側翼暴露,即經靜寧、華家嶺向蘭州節節撤退。在這個背景之下,解放軍一路凱歌,到達蘭州前沿陣地前,基本上沒有遇到阻攔之敵。並由此產生了輕敵思想。<br><br>解放軍撐杆越壕。圖片來源:揚子晚報]<br><img src=http://61.129.89.199:8088/img/200905/19/39/7656286844171210767.jpg><br> 而事實上,馬步芳對蘭州決戰極為重視,讓其子馬繼援親自坐鎮指揮。儲備了充足的糧食、彈藥,補充了兵力,將其主力幾乎全部布防在蘭州。康明德說,第一次進攻失利後,國民黨守軍自認取得了勝利,馬繼援還到各陣地慰問守軍。“手裏拿著銀元,親自給碉堡裏的守軍一一發放。”<br><br> 他的這一分析得到史料印證:當晚10時,彭德懷、張宗遜向中央軍委報告:“本日試攻蘭州外圍,十九兵團5個團,二兵團約4個團,結果未攻下一個陣地,守敵頑強,工事很堅固。”22日起,第一野戰軍各部認真學習野戰軍司令部《關於進攻蘭州的戰術指示》,深入進行思想政治動員,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切實克服輕敵思想。<br><br> 浴血攻堅 解放軍偵察我帶路<br><br> 22日開始,解放軍各部開始做細致嚴密的偵察等戰前準備工作。<br><br> 皋蘭山南坡,沒有官道,大大小小的山路縱橫交織,容易迷路。康明德承擔起了為解放軍帶路的重任。從直溝門到三營子上莊,5裏多長的路,他將一隊解放軍帶上去,解放軍先挖一坑,讓他藏身,同時還派兩名士兵保護。之後,解放軍便開始秘密挖坑道。換班時,他再把這隊帶下去,然後帶另外一隊再上來繼續挖。“他們挖得很快,從唐家灣一直挖到了營盤嶺頂上。這個距離差不多也有四五華裏。”<br><br> 經過多次偵察,解放軍做了充分的戰前準備和周密部署。8月25日拂曉,解放軍向蘭州外圍陣地發起總攻,數百門火炮猛烈地向敵陣地開火。蘭州城東、南、西3麵幾十裏長的地段上硝煙彌漫、殺聲震天。主攻南山主峰營盤嶺青馬第二四八師陣地的是第一野戰軍第六軍。敵人憑借鋼筋水泥碉堡拚命抵抗,先頭執行爆破任務的戰士大多犧牲了,但他們用生命為後續部隊打開了通道。在炮火的掩護下,解放軍以很快的速度殺入敵軍陣地,麵對麵地與敵軍進行戰鬥。<br><br> “當時戰鬥進行得太激烈,子彈打完就拚刺刀、肉搏。我們都不敢怎麽看。”康明德說,“好在有先前挖的坑道的掩護,紅旗最終順利插到了營盤嶺頂上,一下子就把‘馬家軍’的軍心給打亂了!”<br><br> 17時,南山主峰營盤嶺及三營子陣地被我第六軍攻占。而沈家嶺、狗娃山的戰鬥比營盤嶺更為激烈,18時許,解放軍占領了沈家嶺的全部陣地,到夜裏22時許,才相繼攻占了狗娃山的全部陣地。<br><br>在當年的戰場上,康明德講述蘭州解放時刻。[圖片來源:揚子晚報]<br><img src=http://61.129.89.199:8088/img/200905/19/81/8627944453245526641.jpg><br> 馬繼援見外圍主陣地失守,傷亡慘重,外麵援軍無蹤無影,決定全線秘密通過黃河鐵橋,向西寧方向撤退。察覺敵人有撤逃跡象後,解放軍主動直插西關,向敵人撤退的唯一通道黃河鐵橋發起攻擊。爭先逃跑的大批敵人湧上鐵橋,一輛彈藥車被擊中起火,道路被堵,橋上一片混亂,很多敵人落入黃河被溺死。深夜 1時半,解放軍占領並控製了橋頭陣地。馬繼援餘部成了甕中之鱉。攻入城內的部隊與敵展開了激烈巷戰,占領了城內的多處據點。8月26日12時,解放軍全殲蘭州殘敵,解放了蘭州。<br><br> 一張紙條 農家小夥走上革命道路<br><br> 占領了營盤嶺,一直帶著康明德的解放軍軍官指著最結實的一個碉堡問他:“小鬼,知道這是什麽不?這是他們的指揮所,美國水泥造的,炸都炸不爛!”說完便爽朗地笑了。土木的、磚混的後來都被拆了,隻有這幾座碉堡,因為它的頑固而保留了下來,成為曆史的見證。<br><br> 打掃完營盤嶺戰場,康明德拉上自家的騾子,幫解放軍往山下馱運物資。在路上,解放軍軍官寫給他一張紙條,讓他以後交給地方幹部。後來有人告訴他,給他紙條的人是六軍軍長羅元發,但最終也無從落實。“當時也不知道寫的是什麽,也沒敢打開看。”後來,清掃戰場的幾名解放軍住進康明德家裏,聊天的時候,他偶然想起了紙條,一名同誌看完後告訴他:這說明你18日就參加了革命,以後可以拿著這張紙條參加工作。<br><br> 8月30日,第一野戰軍舉行了雄偉的入城儀式,城內7萬群眾集會,熱烈慶祝蘭州解放。康明德接到通知,帶了山上村落的4個青年進城,參加慶祝大會,“台下全是人,張宗遜副司令員在台上講話,台下掌聲和歡呼聲一陣接著一陣,我當時也很激動,到現在還記得他講的一段話:‘摧毀偽保甲,建立鄉政權,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br><br> 蘭州進入了新的曆史時代,康明德的人生之路也同所有蘭州人一樣,發生了根本轉折。9月3日,地方幹部到任,康明德把紙條交給了“老九區”(轄皋蘭山、阿幹鎮一帶)宣傳科科長魏群。康明德被委任為鄉政權籌備委員會財糧委員會委員,負責為解放軍拉運糧草物資。鄉政府正式成立後,他被推舉為副鄉長兼文書。<br><br> 後來,魏群送他一本《為人民服務》。康明德說他越看越懂得,越看越明白,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為人民,為黨的事業辛勤工作了一生,直到1992年從城關區林業局黨總支書記的崗位上離休,直到現在。<br>)
ZT:解放蘭州之役:消滅馬步芳部慘烈之戰,首攻輕敵一個陣地未得
09-6-29
來源:揚子晚報
我軍炮火封鎖敵軍唯一的退逃之路。[圖片來源:揚子晚報]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甘肅省蘭州地區同西北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蘭州,北臨黃河,東、西、南三麵環山。抗戰時期就構築了國防工事,國民黨守軍稱該城為“不可攻破的鐵城”。1949年8[
閱讀全文]

ZT:台兒莊戰役:57把大刀定乾坤09-6-29
圖為台兒莊戰役遺址——清真古寺。此寺在大戰中曾為我方指揮部,是日軍爭奪要地。
70年前的1938年3月,一支大刀敢死隊在台兒莊戰役中痛宰日寇,扭轉了戰局。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許多人都把這支敢死隊說成是池峰城師長的第31師,但實則為
第27師師長黃樵鬆的158團7連官兵。
3月27日清晨,日軍磯穀部63聯隊攻破[
閱讀全文]
ZT:二戰東線:蘇聯紅軍的坦克手花木蘭:開坦克與法西斯作戰
原文:2007-7-11
1941年秋,蘇聯紅軍的一個征兵站前來了一位姑娘。
她叫亞曆山德拉·羅斯楚金娜,是一位來自烏茲別克斯坦首府塔什幹的拖拉機手。
28歲的亞曆山德拉一心想到前線打德國鬼子,但卻被征兵官員當頭潑了盆冷水。於是她剪短了頭發,穿上男子的衣服,來到另一家征兵站。
亞曆山德[
閱讀全文]
的證詞,高升號並未被護航。如果高升號上這些人的證詞是真實的話,在高升號到達以前,那裏並沒發生海上戰事。日本人相反的解釋,部分地證實了中國的報告。濟遠艦不可能像日方所說的那樣發射魚雷,或是竟欲向每艘裝備都比其優良的3艘日艦吉野、浪速和秋津洲號挑釁。”<br><br> 對於浪速艦沒有及時救援落水的中國士兵,斐利曼特依然表示極大的憤怒:“日本人沒救任何一個中國士兵和水手。要是英國軍如此對待敵人,我會希望看到他以謀殺罪受審。”<br><br> 斐裏曼特的武裝護航計劃,引起日本政府的激烈反應。<br>駐倫敦公使青木周藏奉命向英國提出抗議,認為斐利曼特的幹預不僅侵害了日本作為交戰國的應有權利,更與英國政府中立聲明中的條款不符。青木要求英國政府下令撤回斐利曼特的這一要求。<br><br> 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對青木解釋說,斐利曼特可能有一些誤會,<br>英國政府已命令英國軍艦不應幹擾在女王管轄領地之外被任一交戰國俘獲的<br>英國商船的釋放工作,<br>因為這違反了中立國的義務。<br><br> 英國的態度其實在陸奧的預料之中,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當朝鮮事件之初,英國之舉動總似表同情中國,自不免為我國民所厭惡。然詳細觀察其內情,英國見遠東兩大國將至交戰,其結果本國政略上及通商上之利害將受巨大之影響,且因從來曆史的關係不得不生重視中國之傾向,亦非得已也。加之,英國亦自始與其他列強同抱最後勝利將歸中國之臆測,故於中日開戰前後,彼之東洋艦隊司令長斐利曼特之舉動往往不少可怪之處,今亦不能辨其是否出於有心的運動。然謂英國對於我國抱惡感、敵意,<br>亦屬過慮。總之,英國徹頭徹尾不問有何原因,總希望不擾亂東洋之和平。”<br><br> 英國的槍杆子畢竟是聽政府指揮的。在政府的壓力下,斐利曼特不久即徹底改變了態度。陸奧在發給日本駐英、俄、美等公使的電文中說:“英國海軍司令報告說,他考慮到船的被擊沉是有理由的。並建議英國政府不要提出要求。”<br><br> 曆史記錄沒有能提供斐利曼特個人的真實想法,但英國的對日群情洶洶,的確是花費了很長時間才平息下去。為了減輕自己在東亞的負擔,英國隻好將日本扶持起來,並隨後一步步地將遠東第一強國的位置相讓。<br><br> 50年後,這個被英國扶持起來的日本,向正在歐洲戰場浴血抵抗德國的老大哥,<br>發出了致命的一擊,日不落帝國從此也有了黑夜的降臨……<br><br>)
ZT:這1894的事:英遠東艦隊因日艦擊沉高升號險些與日本開戰
1894年,甲午戰爭以一種相當特殊的方式爆發:日本軍艦浪速號在朝鮮洋麵擊沉大清運兵船,而這條船卻是由英國人駕駛、飄揚著英國國旗的地地道道的英國船“高升號”。
消息傳來,英國國內輿論一片沸騰,群情激奮,要求政府對日進行報複。此時,巡弋在東亞的英國遠東艦隊,也做出了不尋常的軍[
閱讀全文]

ZT:開國大典閱兵的前奏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閱兵,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盛大閱兵。首都30多萬人參加了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檢閱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朱德總司令乘車在長安街檢閱了受閱部隊,並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聶榮臻任閱兵總指揮。陸海空三軍部隊16400多名官兵接受了檢閱。開國大典閱兵,是黨領導人民推[
閱讀全文]

ZT:開國大典:閱兵過程中通信係統受強幹擾09-6-28
人物小傳:艾平,陝西省米脂縣人,1932年11月生,1945年1月入伍,曾任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總台報務員、報務主任等職。
3月21日,筆者拜訪了江蘇省軍區南京第一幹休所離休幹部艾平,聽他講述了執行開國大典通信保障任務的情景。
接到緊急命令
新中國成立前夕,艾平任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總台報務[
閱讀全文]
、唐延傑(華北軍區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訓練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楊成武兼任閱兵指揮所主任,唐延傑兼副主任。<br><br> ●閱兵式地點有兩套方案:一是天安門廣場,一是西苑機場。最終接受周恩來意見定在天安門廣場<br><br> 當時由閱兵指揮所正副主任楊成武與唐延傑受命主持起草了一個《閱兵典禮方案》。閱兵方案提供了兩個地點供中央最後確定:一是市中心天安門廣場;二是市郊西苑機場。<br><br> 這兩套方案各有優缺點。天安門地處北平市中心,天安門周圍的街道四通八達,受閱部隊和參加慶典的群眾容易集中,在這裏舉行開國大典無疑會增加熱烈的氣氛和效果。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台,便於檢閱。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閱兵方隊的排麵不能太寬。<br><br>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勢在於,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後顧之憂,而且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剛進北平時曾在西苑成功地舉行過閱兵。更重要的原因是,那裏地處郊區,地形開闊,萬一遭到國民黨空軍的襲擊也便於疏散和隱蔽。但缺陷是,首先須另搭兩三個看台,工程大,且不如天安門城樓宏偉壯觀;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較遠,數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br><br> 兩套方案,閱兵指揮部傾向於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經過反複權衡,寫下了自己的意見:<br><br>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誌閱:<br><br>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後。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誌擔任。<br><br> 最終,中共中央采納周恩來的意見,將閱兵式地點定在天安門。<br><br> ●閱兵分列式是按海、陸、空的順序,海軍方隊率先出場,這與以後曆次國慶閱兵都不同<br><br> 1949年10月1日下午4點35分,開國大典閱兵分列式開始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雄壯節奏聲中,海軍方隊走在最前麵。來自安東海軍學校與華東軍區海軍的兩個方隊:海軍軍官方隊和水兵方隊昂首率先走過天安門,代表著新中國最早的海軍。他們當中許多是“重慶”與“靈甫”兩艦起義的官兵。當他們通過天安門主席台時,廣場上頓時群情激昂、歡聲雷動。這不僅因為海軍是人民軍隊新出現的軍種,也是因為海軍的服裝特別——以藍白色為基調,與草綠色的陸軍服裝明顯不同;大簷帽、水兵帽、飄帶、披肩更是海軍特有的。<br><br> 開國大典閱兵式是按海、陸、空的出場順序。當時的習慣叫法是“海陸空軍”,如“海陸空軍大元帥”。而1950年以後,在天安門舉行的曆次國慶閱兵式,都是按陸、海、空的順序。<br><br> ●30歲出頭的年輕師長、政委擔任步兵方隊領隊,受閱步兵統一使用日本造“三八大蓋”步槍<br><br> 水兵方隊之後是陸軍的步兵師、炮兵師、戰車師、騎兵師諸方隊。擔任步兵方隊領隊的是兩位“老”紅軍——32歲的步兵199師師長李水清和他的搭檔、年僅30歲的師政委李布德。30歲出頭當師長,這在今天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但戰爭造就人才,他倆十三四歲就參加紅軍,身經百戰,功勳卓著,1955年都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將軍。<br><br> 據說李水清將軍是影片《打擊侵略者》中誌願軍李軍長的原型。李將軍回憶說:“開國大典頭天晚上,我與兩千多名受閱官兵幾乎一夜無眠,嶄新的軍裝整了又整,手中的武器擦了又擦,許多人還用雞油擦拭槍械鋼盔,使鋥亮的裝備更顯威武。”<br><br> 因為當時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大多是從戰場上繳獲來的,所以戰士手中的槍械五花八門,嚴重影響受閱時的持槍動作,也有礙觀瞻。為了整齊劃一,閱兵指揮部規定,受閱部隊統一使用“三八大蓋”(日本製造,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生產,由於槍身上有一防塵蓋板,故稱“三八大蓋”)。<br><br> ●閱兵方案中本來沒有安排空軍參加,開國大典前一個月中央決定新中國成立之日“空軍也要出動”<br><br> 當戰車師進至天安門廣場時,新中國空軍分別以雙機、三機編隊,一批批接連飛臨上空。現場氣氛達到高潮。<br><br> 1949年9月1日,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在傳達中央關於開國大典閱兵的指示時說:“中央決定在新中國成立之日,除地麵部隊以外,空軍也要出動。” 本來,閱兵指揮部報給中央的閱兵方案中沒有安排空軍參加。但是在8月中旬情況有了變化,人民軍隊的第一個飛行中隊已經在北平組建了,通過半個多月的試飛、訓練,已經完全具備了升空作戰能力。8月下旬的一天,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在聽取關於北平安全的匯報時,突然向在座的空軍代表提出:你們能不能夠組織一個飛行隊?通過天安門,接受毛主席、朱總司令和新中國領導人的檢閱?當時軍委航空局常乾坤局長肯定地答複:可以組織一個小隊,小一點的,大隊也組不起來。<br><br> 這樣,就增加了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的精彩內容。一開始隻安排9架“野馬式”戰鬥機參加開國大典。9月上旬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在南苑機場觀看完飛行表演後,朱總司令用企盼的口吻說:“能不能再多幾架飛機,什麽飛機都行。”後來,又有兩架“蚊式”戰鬥轟炸機、三架剛修複的運輸機、一架通訊機和兩架教練機加入了受閱飛行隊。軍委航空局最後敲定,10月1日那一天,將有17架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這幾乎是當時人民空軍的全部家底。<br><br> 開國大典那天,為了顯示人民空軍的力量,第一批9架戰鬥機飛過天安門之後,兜了一個大圈,跟在教練機後麵,又飛過天安門一次,給人感覺是共有 26架飛機。而在場的外國記者也沒能看出個中奧秘,他們在隨即發出的報道中聲稱“一共有26架飛機參加了編隊飛行”,並驚呼“中共一夜之間有了自己的空軍 ”。<br><br> (作者係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學術研究部研究員、大校))
ZT:開國大典閱兵細節:受閱部隊統一使用三八大蓋09-6-29
新中國開國大典中的閱兵式,曆時兩個半小時,受閱部隊共1.64萬餘人,場麵非常壯觀。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威武雄壯的陣容展現在國人麵前,不僅為新中國的開國盛典獻上了一份厚禮,也給世界以震驚。這次閱兵是我國現代閱兵式的藍本。以後曆次天安門國慶閱兵的程序和內容基本無大的改變,僅在方隊和人員的規[
閱讀全文]
叛變後,在錢壯飛(長期負責中共中央機關保衛工作)的暗中努力下,在上海的中共中央雖未被一網打盡,卻也損失慘重。<br><br> 陳賡是特科的情報科長,又和顧順章一起在蘇聯“契卡”(前蘇聯秘密警察組織,即“肅反委員會”,後來發展為前蘇聯秘密間諜組織“克格勃”)受過訓。為防不測,周恩來命他立即設法轉移至天津,到北方去開展革命鬥爭。<br><br> 陳賡身穿灰色絲綢長衫,深色綢褲,腳蹬一雙嶄新的布鞋,臉上是商賈慣有的似笑非笑。隨行的還有他的妻子王根英和3歲的兒子知非,王根英扮成“老板娘”。“賬房先生”是陳養山。還有一個叫張麻子的“幫工”。<br><br> 陳養山是周恩來特意安排的隨行,肩負兩個使命,一是護送陳賡一家安全抵津。顧順章叛變,處境最危險的是周恩來和陳賡,周恩來避走廣州前,叮囑特科身份沒暴露的陳養山確保陳賡的安全。二是跟隨陳賡到北方繼續搞特科工作。<br><br> 在海上顛簸了4天後,客輪到達塘沽,陳賡一行住進了法租界的交通旅館,<br>對外稱是來天津開店做生意。住下後,陳賡馬上讓陳養山去北平聯係胡鄂公 (當時為國共兩黨效力的高級情報員)。沒想到,胡鄂公在陳賡到天津的時候動身去了上海。原來,顧順章叛變的兩個月前,中共順(天)直(隸)省委遭到嚴重破壞,京津大批中共黨員被殺害,安子文、周仲英、陳原道、劉亞雄等人被捕,關押在天津警察局。周恩來得知後,指示北平的胡鄂公和楊獻珍趕往天津設法營救。<br><br> 化名“王同誌”的陳養山設法與留在天津的楊獻珍聯係上。<br>楊獻珍當年住在天津大同公寓,他得知陳賡到天津後很高興,馬上把陳賡和“王同誌”秘密請到自己住處。<br><br> 胡鄂公帶著贖金從上海返回天津後,與陳賡見了麵。陳賡告訴胡鄂公,自己此次來天津的任務是在北方建立一個與上海中央特科同一性質的地下組織。<br>“最好是在特委和軍委裏工作過的同誌,他們地下工作經驗豐富,能最大程度發揮作用,同時減少黨的損失”。<br><br> 吳成方受命創建北京特科<br><br> 胡鄂公第一個想到了吳成方。吳成方是湖南新化人,1926年加入中共,<br>曾任中共中央特委華北政治局保衛局局長和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胡鄂公是北京市委所屬的“特別支部”的秘密黨員,受吳成方直接領導,深知吳成方的出色領導能力。<br><br> 作為中共順直省軍委的特派員,吳成方剛結束石友三部隊的兵運工作回北京。<br>吳成方希望特科建在北京,因為他對北京的情況很熟悉,工作基礎厚實。<br><br> 陳賡已多方了解天津和北京的情況,也認為特科建在北京比建在天津更有利。<br><br> 在討論機構名稱的時候,吳成方問陳賡:“這個組織叫什麽貼切呢?”<br>陳賡想了想說:“蘇聯叫政治保衛局,要不,正式名稱就叫北方政治保衛局。<br>因為屬於上海中央特科的下屬機構,內部就稱北京特科。”<br><br> 吳成方表示讚成,“好!”又問陳賡:“誰來領導呢?”<br><br> 陳賡回答:“北京特科直屬中央特科,所以,由周恩來同誌領導。”<br><br> 陳賡向吳成方明確了三項工作:一是搞特殊的軍事活動,組織北方紅軍;<br>二是搞特殊的政治活動,聯合各政治派別孤立蔣介石;三是千方百計搜集敵人情報。<br><br> 告別陳賡後,吳成方立即回北京著手物色組織成員。<br><br> 陳賡向吳成方布置任務的時候說:“周恩來同誌要求開展工作要根據具體情況辦事,絕不能執行打倒一切的政策,要廣泛聯合華北的愛國力量開展工作。”<br><br> 吳成方根據這個原則,開創了中共在北方工作的新局麵。<br>他甚至在敵人各個機構發展特科工作關係,把情報工作做到了國民黨省黨部、<br>憲兵司令部、中央軍分校、北平市警察局、法院、市政府、電信局等機構。<br><br> 這個工作模式和上海中央特科的模式完全一樣,甚至,<br>專門負責營救與複仇工作的“打狗隊”的名稱也和上海中央特科的一樣。<br><br> 北京特科的秘密工作地點設在北京西單絨線胡同西口的春秋書店。<br>這是一個二層小樓,樓下除了賣公開發行的書籍外,<br>也秘密出售被國民黨禁止的進步書刊。樓上則是特科情報人員的秘密工作點。<br><br> 從這個春秋書店裏走出的很多中共諜報人中,韓子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br>他正是在北京特科的曆練下才成長為“特殊材料鑄成的鋼鐵戰士”,在深牢大獄裏書寫出一段名垂青史的傳奇。<br><br> 潛伏在張學良身邊的潘東周<br><br> 潘東周也是北京特科精心物色的特工——<br>曾為粉碎敵人的反圍剿立下奇功的他暴露身份後,把蔣介石氣得暴跳如雷。<br><br> 當時,北京特科得到一份情報:“九一八”後,張學良的思想陷入苦悶,<br>他向身邊工作人員透露,希望能與中共取得聯係,了解中共的政治主張。<br><br> 吳成方認為這是一條很重要的情況,決定讓張學良身邊的李渤海從中搭橋,<br>把潘東周介紹給張學良。李渤海 原為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被張作霖抓去後投靠了<br>張作霖。<br><br> 潘東周與張學良第一次見麵,就博得了張學良的好感。潘東周的博學,<br>特別是對時事的評論,讓張學良很折服,認為潘東周是一個難得的人才。<br>潘東周也適時表達了願意為少帥效力的願望。於是,當蔣介石任命張學良為<br>豫鄂皖三省“剿匪”副司令的時候,張學良特意把潘東周從北平調到武漢,<br>委任他為機要組的中校秘書,在自己身邊工作。<br><br> 潘東周的學問讓張學良很是仰慕。他不但虛心請潘東周講述馬克思的《資本論》,還很認真地聽取潘東周關於中共團結抗日的戰線、方針和政策等的講解。<br>特別是,他把潘東周主編的《匪情辭通》作為隨身攜帶的書籍之一。<br><br> 潘東周之所以主編《匪情辭通》,是因為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由華北調到華中<br>“剿匪”過程中,連續遭到徐海東領導的紅25軍的沉重打擊,這讓張學良感到不可思議,決定做一番研究和探索。同時,他也思考能不能聯共抗日。於是張學良責成“剿總”<br>機要組長黎天才搜集有關中共和紅軍的資料,而黎天才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潘東周。<br><br> 潘東周隻用了一周的時間,就把中共和紅軍的有關資料仿照《辭源》的體例<br>編成一本小冊子,取名《匪情辭通》,得到張學良的讚賞,張學良親筆寫了序言,<br>印發各部隊作為工具書。<br><br> 取得張學良信任後的潘東周,利用工作便利,<br>把國民黨豫鄂皖三省“剿匪”的軍事行動情報及時傳給北京特科,北京特科又立刻報給紅軍作戰前線指揮部。潘東周的情報對紅軍擺脫國民黨圍剿堵截、出奇製勝起了很重要的作用。<br><br> 不幸的是,中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潘東周提供給紅軍的一些文件落入敵手,致使潘東周的身份暴露。蔣介石急電張學良,立即把潘東周抓起來,<br>並且催促張學良抓緊結案。張學良認為潘東周是個有用的人才,想方設法想保住他的性命,甚至讓潘東周在蔣介石的一個別墅裏講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曆史。<br><br> 但蔣介石不為所動,命張學良限期處死潘東周。愛才的張學良下不了手,<br>電複蔣介石,為潘求情,“這個人通六國語言,很有才華,這樣的人,中國極少。”<br>這招致蔣介石嚴厲斥責。擔心張學良作偽,蔣介石指定參謀長錢大鈞監視處決潘東周。<br><br> 潘東周遇害後,中共北方局特科聯係張學良的線從此中斷。<br>1949年武漢解放後,周恩來親自發電報到武漢,指示一定要找到潘東周的家屬,<br>並作為烈屬對待。<br><br> 北京特科僅存在了三年<br><br> 1934年秋冬,對北京特科來說是殘酷無情的。11月7日,北京特科成員李光偉、<br>楊青林、劉子奇、袁國振、陳紅、魯克明、冀丕揚、賀善培、宋蘭坡、陳東阜、阮慕韓、沈一平、佟子實、李雪飛、姚文秀、冀文廣、龍殿林、賀林、郝任夫、李澄之、隋靈壁、王慎明 (王恩華)等20餘人突然全部被逮捕,各地黨組織也遭受了沉重打擊。<br>這是國共兩黨間諜戰中中共損失空前的一次。<br><br> 為了摧毀北京特科,國民黨北平當局幾乎出動了河北省國民黨黨部、北平警察局、<br>憲兵三團等全部軍、警、憲、特力量,捕獲了北京特科全部人員。<br>李光偉、劉子奇、楊青林、陳紅、袁國振、沈一平、魯克明被抓到南京。<br>隨後,楊青林、劉子奇被殺害於南京雨花台,<br>劉子奇的妻子陳紅在監獄臨盆,產後慘死獄中。<br><br> 從創立到被毀,短短幾年時間裏,北京特科全體成員出生入死,<br>果敢機智地為中共獲取了眾多重要信息。其成員人數絕不止上述搜集到的這些,<br>許多不為人知的往事沉睡在那段轟轟烈烈的紅色歲月裏。<br>)
Zt:陳賡,周恩來,中共北京特科的成立和遭遇
“北京特科”是上世紀30年代一個嚴格遵守周恩來指示——“不與黨的地方組織發生聯係,單獨進行情報、兵運、保衛、鋤奸等活動”的中共隱秘機構,受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中共北方局領導,利用各種方式搜索重要情報。陳賡、潘東周、小說《紅岩》裏華子良的人物原型韓子棟,都是北京特科的諜報員。
陳賡北上[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