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上將楊勇將軍簡曆
楊勇將軍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上將。原名楊世峻。男,1912年8月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文家市一個農民的家庭。1983年1月6日去世。
土地革命時期
楊勇從童年時代就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湖南農民運動。
1926年00月,組織童子軍並擔任隊長,參加對土豪劣紳的鬥爭。
1927年04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馬日事變”後,參加了中國共[
閱讀全文]
轉貼:楊成武上將:(2)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成武作為“紅大”第一期學員提前畢業,奔赴抗日前線。楊成武擔任紅一師師長。中國工農紅軍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楊成武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他長期堅持在華北地區進行抗日鬥爭。在平型關戰役中,楊成武率領獨立團大膽深入敵後,隱蔽地插到腰站
地區,切斷了敵公路運輸線,[
閱讀全文]
轉貼:楊成武上將:(3)抗美援朝到七十年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成武任華北軍區參謀長,兼天津警備區司令員、京津衛戍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華北局委員。
抗美援朝期間,楊成武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入朝後的第一輪作戰是反擊聯合國軍試探性進攻和“特種混合支隊作戰試驗
”。作戰中,二十兵團不斷摸索,總結出了很多戰術和[
閱讀全文]

轉貼:槍林彈雨斃日寇——楊勇
楊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1913年生,湖南瀏陽人。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
軍連長、營長兼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686團副團長、團長兼政治委員,參[
閱讀全文]
,又名楊能俊。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br><br> <br>楊成武,1914年10月8日出生在福建省長汀縣張屋鋪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裏。6歲上學,在村裏念私塾,9歲從私塾轉到上杭縣回龍圩教會小學,後來轉入長汀縣第一小學,畢業後考進長汀省立第七中學,在這裏,開始接觸到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br><br> 土地革命時期,楊成武走上了革命的征途。1929年1月,楊成武參加了閩西古城地方武裝暴動。暴動隊伍後編為閩西紅軍第三路軍,1930年3月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三縱隊。同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br><br> 從1931年起,楊成武任紅四軍第十二師秘書、連政委、教導大隊政委。參加了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鬥爭。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由紅十二師政治委員辦公廳秘書長改任第十一師三十二團政治委員。在仙人橋戰鬥中,楊成武所在三十二團在沒有團長的情況下,出色地完成了戰鬥任務,繳獲了敵人大量武器裝備,不僅加強了自己部隊的裝備,還支援了兄弟部隊,對粉碎敵人第四次“圍剿”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當時軍團政委聶榮臻稱為“模範團政治委員”。<br><br> 長征途中,楊成武任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政治委員,和團長耿飆共同率領部隊擔任前衛任務。為了掩護中央縱隊和九軍團等部隊,防止廣東軍閥先期占領粵漢線上的樂昌向紅軍發動襲擊和堵截,四團冒著暴雨,踏著泥濘的道路,連夜奔襲,迅速搶占了粵漢路邊的製高點九峰山,經過一天激戰,完成了掩護任務,粉碎了敵人在湘、粵兩側苦心布置的第三道防線。紅四團參加了湘江之戰,在界首阻擊戰中,部隊英勇作戰,傷亡嚴重,楊成武在戰鬥中腿部中彈受傷。1934年底,指揮紅四團的勇士,突破烏江天險,粉碎了敵人堵截紅軍的美夢。<br><br> 1935年5月,楊成武和團長王開湘率紅四團飛奪瀘定橋,又一次戰勝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力挽狂瀾,化險為夷;為了按照軍團首長指示的時間到達瀘定橋,紅四團在山高路險,沿途有敵人攔阻的情況下,創下了一晝夜行軍120公裏的奇跡;到達瀘定橋後,紅四團官兵不顧連續行軍的疲勞,由22名經過精選的突擊隊員組成突擊隊,在隊長廖大珠率領下,冒著敵人對岸射來的槍林彈雨,踩著搖晃的鐵索,衝過瀘定橋,使紅軍的千軍萬馬從瀘定橋上越過了天險大渡河。<br><br> 1935年9月,紅軍長征到達天險臘子口。當時,紅軍左邊有楊土司的騎兵,右邊有胡宗南的主力部隊。北上抗日的道路,隻有臘子口一條,突破臘子口的重任,又一次落到了擔任前衛的紅四團的肩上。臘子口絕壁高聳,兩山夾峙,正麵衝鋒道路狹窄,敵人已經組成了嚴密的火力網,對紅軍兵力展開十分不利;團政委楊成武、團長王開湘動員全團官兵,集中了全團所有綁腿,擰成幾條長繩,由王團長率領迂回部隊,從山崖側麵爬上去,迂回到敵人側背突襲,楊成武在正麵指揮部隊,加強了正麵攻擊火力,在紅四團全體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終於突破了天險臘子口。臘子口一戰,是長征途中少見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製勝的一仗。這一仗,打出了紅軍的威風,顯示了紅軍戰士智勇雙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頭精神。<br><br> 1935年11月,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楊成武率紅四團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在直羅鎮戰役中,紅四團打得非常英勇,全團700多人發揚了四團英勇衝鋒的光榮傳統,奪取了敵人的重要陣地,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為殲滅敵人立下了戰功。直羅鎮戰役勝利後,部隊進行了整編,楊成武從紅一師抽調到紅軍大學學習。<br><br>未完待續:福建國防教育網)
轉貼:楊成武上將:飛奪瀘定橋
楊成武(1914-2004),又名楊能俊。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楊成武,1914年10月8日出生在福建省長汀縣張屋鋪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裏。6歲上學,在村裏念私塾,9歲從私塾轉到上杭縣回龍圩教會小學,後來轉入長汀縣第一小學,畢業後考進長汀省[
閱讀全文]
張坊鎮虎坳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後在紅5軍、湘東獨立師、紅3軍團第2師、紅6軍團第17師等部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等職。1932年4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沙戰役,湘贛蘇區第一次、第二次和中央蘇區第三次、第四次反“圍剿”。1934年8月,隨紅6軍團西征,後參加創建湘鄂川黔蘇區的鬥爭和紅二方麵軍長征。到陝北後,任紅6軍團第52團參謀長,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br><br><img src=http://img.bimg.126.net/photo/eLB4oznbqV50fskr5wPaNA==/3167156437949511803.jpg><br><br> 抗日戰爭爆發後,奉命赴淮南新四軍第4支隊工作,曆任教導隊隊隊長、特務營營長、副團長、團長。繼任新四軍2師6旅副旅長旅長、第5旅副旅長兼路西軍分區副司令員。參加了淮南地區曆次反“掃蕩”和反頑作戰,曾率部智奪定遠城,建立了淮南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在新張家戰鬥中,巧設伏兵,指揮第6旅16團殲滅頑軍1個加強營,榮獲新四軍第2師授予的“鐵錘子團”稱號。1945年3月調任蘇浙軍區第2縱隊副司令員兼第1旅旅長。<br><br><img src=http://img.bimg.126.net/photo/WwED537Cjg-7yfod0VuvAg==/3402188043501860485.jpg><br><br><br> 解放戰爭初期,任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3旅旅長,1946年6月在收複泰安的戰鬥中,率部勇猛突擊,迅速破城,殲敵1個多旅,被譽為山東野戰軍攻堅戰中的成功範例。同年11月,任第1縱隊參謀長,先後參加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等戰役。1948年9月,任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在淮海戰役中指揮所部奮戰60餘天,相繼取得窯灣、水口、芒碭山等戰鬥的勝利,殲敵4萬餘人。隨後參加了渡江、上海等戰役。1949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副軍長。次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誌願軍第9兵團第20軍軍長兼政治委員,參加了第二次、第五次戰役,指揮所部會同兄弟部隊取得長津湖地區反擊戰、縣裏地區圍殲戰的勝利,隨後在華川地區頑強阻擊敵人三天三夜,對穩定東線戰局起了重要作用。曾兩次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1952年回國後,任華東軍區副參謀長。1957年於軍事學院畢業,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炮擊金門作戰,後人總參軍訓部副部長、鐵道兵司令員、第二炮兵司令員。參與組織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工作。1975年至1985年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是中國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及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4月5日在北京逝世。<br><br>來源:http://jiantingbing.blog.163.com/blog/static/260103292009730114616164/)
轉貼:張翼翔中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9兵團20軍副軍長
文章來源:http://jiantingbing.blog.163.com/blog/static/260103292009730114616164/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14年6月18日生於湖南省瀏陽縣(今為市)張坊鎮虎坳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後在紅5軍、湘東獨立師、紅3軍團第2師、紅6軍團第17師等部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
閱讀全文]
轉貼:首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
劉亞樓,福建武平人[按語:武平縣是閩西客家核心區,長汀南,上杭西,會昌東,蕉嶺平遠北]。
1910年4月出生,1929年8月入黨,同年加入紅軍。曆任連長、營長、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師長。參加過中央蘇區的第四、第五次反“圍剿”,率紅2師參加長征。1939年人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並於次年9月參加了蘇聯的衛國戰爭。1945年8月[
閱讀全文]
,福建省武平縣人。原名劉興昌、劉振東,曾用名撒莎,化名王鬆。<br><br> 1910年4月8日生於福建省武平縣湘店鄉湘洋村一個農民家庭。9歲時<br>讀私塾,10歲上崇德小學。1924年入湘店高等小學,1926年考入長汀省立第七中學。不久輟學回鄉,任教於崇德小學,在校長劉克模的引導下,接受進步思想,開始從事革命活動。曾聯絡48名熱血青年成立“鐵血團”,並被推舉為農民組織“大青年會”領導人。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閩西遊擊隊任班長、排長。因其膽大心細、完成任務出色,得“精靈兵”美稱。12月入紅4軍隨營學校學習。1930年起在紅12軍任連長、營長兼政治委員,在第4軍第3縱隊任第8支隊政治委員,曾參加文家市、第二次攻打長沙和吉安等戰鬥。後任第12師35團政治委員,第11師政治委員,紅1軍團第2 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在行軍和作戰中重視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注重對官兵進行群眾紀律和愛國主義教育。 1934年10月隨紅一方麵軍主力長征,與師長陳光率部擔任前衛,多次承擔急難險重任務,諸如突破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進攻遵義、四渡赤水、奪取瀘定橋等戰役戰鬥。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麵軍在四川懋功(今小金)會師後,任紅1軍團第1師師長、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又稱陝甘支隊)第2縱隊副司令員。到陝北後,任紅1軍團第2師師長,參加直羅鎮、東征戰役。1936年6月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畢業後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br><br>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1月任抗大教育長,協助林彪、劉伯承、羅瑞卿等組織教學工作。1939年到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以驚人的毅力刻苦學習俄語,很快攻克了語言關。1942年畢業後在蘇聯紅軍中實習,被授予少校軍銜,並參加蘇聯衛國戰爭。1945年 8月隨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東北地區對日軍作戰。1946年2月後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兼任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校長。著力加強司令部機關的基本建設,舉辦參謀訓練隊,翻譯《紅軍參謀業務條令》,培養和提高參謀人員的業務能力,並組建測繪學校,訓練繪製軍用地圖的專門人才。同時參與組織指揮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和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參謀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協助林彪、羅榮桓組織實施遼沈戰役和入關行動。平津戰役中,任天津前線指揮部總指揮。戰前,多方收集、分析敵情,親臨第一線選擇主攻方向,並根據平津前線總前委的意圖,提出“東西對打、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1949年1月指揮5個軍向天津發起攻擊,經29小時激戰,全殲守軍13萬人,俘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同年4月任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司令員,率部進軍中南。<br><br> 1949年10月出任空軍司令員,受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空軍初創階段,在原航空學校的基礎上,組織建立了7所航空學校;主持製定了在陸軍基礎上建設空軍的方針,迅速組建空軍部隊。朝鮮戰爭爆發後,參與組建中國人民誌願軍空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朝鮮戰爭結束後,帶領空軍部隊擔負日益繁重的國土防空任務。曾總結製定“一域多層四四製”的航空部隊戰術原則;提出“穩步前進、完成計劃、提高質量、保證安全”的飛行訓練方針;主持編寫空軍首批各種條令、條例、教材、操典和訓練大綱;先後領導建立空軍學院、空軍工程學院、高級專科學校、航空學校、航空預備學校等29所院校,為全麵加強空軍正規化建設起了重要作用,使空軍部隊成為一支訓練有素、具有相當規模的重要國防力量。1959年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兼空軍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60年兼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64年被選為中國人民航空運動協會名譽會長。1955年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br><br> 1965年5月7日,劉亞樓上將在上海病逝,年僅55歲。他通曉俄文,譯有《紅軍野戰參謀長業務條令》、《斯大林論克勞塞維茨》、《斯大林給拉辛的信》等著作。<br><br>責編:陳瀟<br><br>轉貼(2):“雷公”劉亞樓將軍<br><br> 劉亞樓將軍,福建武平縣湘店大洋泉村人,建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任空軍司令。將軍瀟灑英俊,性烈如火,人稱“雷公爺”。故空軍流行口頭禪曰:“苦不怕,死不怕,就怕劉司令來訓話。”<br><br> 1948年9月25日,我軍攻打錦州前夕。時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將軍忽聞報,國民黨將由沈陽空運四十九軍增援錦州。將軍急令東北野戰軍八縱炮火封鎖錦州機場,以阻其進。次日,八縱司令政委回電請示曰:“錦州有兩個飛機場,東郊機場已幾年無用,西郊機場正在使用,請示應該封鎖哪個機場?”劉亞樓將軍閱報大怒,打電話斥之曰:“你們兩個飯桶,兩個機場,一個能用,一個不能用,封鎖哪個,還用請示嗎?你們是吃草的還是吃飯的?”<br><br> 劉亞樓將軍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期間。某戰鬥發起前,將軍與參謀對表,某參謀曰:“首長的表慢了。”將軍不信,曰:“我這是蘇聯明斯克名表,怎會慢?”又問另一參謀,答亦然。將軍大怒,脫表砸於地。一參謀急撿視之,表麵四分五裂,時針、分針、秒針“嗒嗒”依然。將軍轉怒為喜,曰:“你們的表都快了,以我的表為準,發起進攻!”眾參謀無一人敢言也。<br><br> 1951年,空軍五航校教員劉登機駕駛飛機炫耀飛行,向某地集市俯衝,撞山,致機毀人亡。劉亞樓聞之,大罵“空中流氓”,並建議空軍黨委給予空軍分管訓練的副司令員處分。<br><br><br><br> 1964年7月7日,我空軍擊落國民黨U—2型飛機後,劉亞樓代表中央軍委、國防部和空軍首腦機關專程從北京赴漳州參加祝捷大會。主持會議的一位地方省級領導,講話含糊不清,東拉西扯,劉亞樓當眾奪話筒,怒曰:“你不懂,就不要亂彈琴!”<br><br> 東北民主聯軍攻打德惠。其時我軍始大規模用炮,共30個炮連,由師至團,由團至營,由營至連,平均配置。有人喜曰:“此役火力足,差不多一人一發炮彈,必勝無疑。”劉亞樓將軍聞之,憂曰:“一人一發,這是發衣服呀?發衣服也不能亂穿一氣呀!”德惠一役,果敗。<br><br> 天津戰役發起前,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考慮用三天解決戰鬥,平津戰役總前委書記林彪限定48小時。劉亞樓向林彪立軍令狀:“隻需30小時,便可輕取天津。”林彪、羅榮桓曰:“軍中無戲言。”將軍曰:“請按3天上報,但我保證30個小時打下天津。”林、羅嗬嗬大笑。軍史載:1949年1月14日10 時,天津戰役發起,15日15時,天津戰役結束。東野大軍以29小時攻克天津。<br><br> 建國後中蘇關係一度破裂。其時,各軍兵種俄語翻譯或改行,或轉業,失散殆盡。劉亞樓將軍則大唱反調:“不經過空軍黨委批準,一個翻譯也不準動。對現有的翻譯人員,不許隨便改行,確實沒有翻譯工作可幹的,可以調回,適當集中使用。”毛澤東聞之不悅,召劉亞樓進中南海。毛斥之曰:“劉亞樓,你這是與中央唱反調。”劉申辯曰:“我這是堅持科學。”毛譏諷曰:“是啊,就你劉亞樓講科學,你還是國防科委副主任嘛。”此次會見不歡而散。毛澤東不理劉亞樓數月。劉亞樓將軍請周恩來、羅榮桓、羅瑞卿等人勸“駕”。毛澤東大手一揮,曰:“劉亞樓喜歡說了算,空軍就讓他說去吧。”<br><br> 劉亞樓將軍能歌善舞,會拉二胡,彈吉他,吹口琴,尤長於以彈奏吹奏各種歌曲,如《我是一個兵》、《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等。將軍常與連隊戰士聯歡,表演彈殼演奏,屢屢獲彩。<br><br> 1962年9月,劉亞樓向毛澤東、劉少奇匯報空軍擊落美製U-2型高空偵察機的經過某年某日,劉亞樓將軍率代表團由莫斯科回國經新疆,當地黨政軍舉行聯歡晚會歡迎。一維吾爾族少女表演馬祖卡舞。少女舞姿輕盈,旋轉如飛,跳至代表團成員麵前,誠請共舞。旋轉一圈,無一人應答。末了,少女跳至劉亞樓將軍前。眾人皆驚訝:將軍落落大方而起,鞠躬,伸臂撫胸作恭謙狀;少女鞠躬,伸臂作邀請狀。將軍又鞠躬,繼作恭謙狀;少女又鞠躬,再作邀請狀。如此者三。將軍隨音樂節拍緩步起舞。此時,掌聲驟起。將軍掏出一塊手帕,舉過頭頂,時而翹起腳尖,作燕子翻飛狀;時而高高昂頭,作鷹擊長空狀;時而單腿跪少女裙前,手掌擊地“啪啪”響;時而蹲地圍少女旋轉,兩腿交叉踢出,口吹哨音“口瞿口瞿”響。舞畢,掌聲經久不息也。其時,廣州市市長朱光、總參作戰部長王尚榮同在。<br><br> 劉亞樓將軍召集會議,一不準抽煙;二不準喝茶;三不準擺水果。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若有人發言不著邊際,將軍即斥之。<br><br> 劉亞樓將軍勤學習、愛思考、善分析、長歸納,軍事幹部有政治家頭腦。1964年7月7日,空軍某部二營一舉擊落國民黨空軍頭號王牌李南屏駕駛的 U—2型飛機。按慣例,此事隻須寫一捷報上報中央軍委即可。而劉亞樓將軍則大做“文章”,親自向中央軍委起草報告。報告將二營建國後4戰4捷概括為:1959年第一仗是按蘇聯專家給我們的辦法打的;1962年第二仗是一半一半(即有我們創造的一半);1963年第三仗完全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戰法;1964年這一仗表明,地空導彈部隊不但能在簡單情況下作戰,而且學會了在比較複雜的情況下作戰。毛澤東閱後大喜,揮毫批曰:“亞樓同誌:此件看過,很好,向同誌們致以祝賀。”<br><br> 1950年5月,空軍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成立(當時對外號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太平洋部隊”)聶鳳智任旅長。新中國第一支航空部隊,何故名為四旅? 劉亞樓將軍曾對聶鳳智將軍言:“我已考慮好久,還是叫四旅好。叫第一容易產生老子天下第一思想。”同時,劉亞樓將軍還決定,空軍部隊的首位番號,如第一師、第一旅、第一團,都虛位以待,將來誰打得好,就留給誰。<br><br> 劉亞樓將軍下部隊常戴白手套,以拭窗格、門背、牆角,若有灰塵,必遭痛罵。故部隊又流傳口頭禪曰:“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劉司令來檢查。”<br><br> 某年,劉亞樓將軍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古巴的國慶節,烈日當空,驕陽似火。不少國家代表團成員解開扣子,脫掉外衣。劉亞樓將軍則下死命令一道:就是坐在蒸籠上也要保持中國軍人的風度。故中國代表團成員自始至終精神飽滿,舉止文明。古巴主席卡斯特羅讚不絕口。<br><br> 劉亞樓將軍辦公室內掛滿飛行員中戰鬥英雄照片,有趙寶桐、王海、張積慧、魯瑉等。每有客來,將軍必一一介紹,如數家珍。將軍嚐言:“培養一名飛行員需要相當於一名飛行員體重的黃金(120斤)。他們是軍中之珍,國中之寶。”<br><br> 1964年8月,劉亞樓將軍由羅馬尼亞回國後,深感疲倦,體力不支。經醫生檢查方知:肝硬化已至晚期。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聞之大驚,高級幹部定期檢查身體製度由此始也。<br> 轉載請保留本文來源鏈接:http://www.1n0.net/jszl/ys/12731.html<br><br><br>)
轉貼(1):劉亞樓上將:組建新中國空軍
文章來源:福建國防教育網
劉亞樓(1910—1965),福建省武平縣人。原名劉興昌、劉振東,曾用名撒莎,化名王鬆。
1910年4月8日生於福建省武平縣湘店鄉湘洋村一個農民家庭。9歲時
讀私塾,10歲上崇德小學。1924年入湘店高等小學,1926年考入長汀省立第七中學。不久輟學回鄉,任教於崇德小學,在校長劉克模的[
閱讀全文]
轉貼:中斯交流
。來源:http://www.zwwx.com/xinxi/49546/
中斯佛教交流開始於4世紀。據《梁書》記載,當時獅子國(今斯裏蘭卡)得悉東晉孝武帝祟奉佛教,特派遣沙門曇摩渡海送來玉佛,於義熙二年(406)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義熙六年,中國法顯從印度去斯裏蘭卡,參拜了無畏山寺、大寺和佛牙寺等,在斯裏蘭卡住了兩年,帶回很多佛經。當時,斯裏蘭卡也有一些僧人到中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