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博文
德國早期浪漫派作曲家韋伯(CarlMariavonWeber,1786-1826)的作品體裁廣泛,包括交響曲,協奏曲,獨奏曲,以及合唱,彌撒,歌劇等。他一生共創作了十部歌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魔彈射手》(又譯《自由射手》)。 《魔彈射手》屬於從法國的“喜歌劇”(opérascomiques)演變而來的“浪漫歌劇”(RomantischeOper)體裁,是一種帶有對白的德語歌劇。其劇本改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標題音樂(ProgramMusic)指帶有文學性標題,表現一定人文含意的器樂曲,是相對於非標題音樂(Non-ProgramMusic)而言的。十九世紀以前,大部分專業創作的器樂曲是非標題音樂,即隻有表明調性,編號和體裁的曲名,如“C大調第一交響曲”,沒有文學性標題。大約從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在歐洲樂壇興起。浪漫派作曲家注重音樂與詩歌,戲劇,美術等姊妹藝術的關聯,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簡談德語歌劇 十六世紀末歌劇在意大利誕生以後,十七世紀上半葉,奧地利-普魯士出現了用德語演唱的歌劇,同時,還有一種更通俗的歌唱劇(Singspiel),是歌唱加道白。然而真正有影響的德語歌劇的出現,還要數十八世紀下半葉莫紮特的創作。在莫紮特的二十二部歌劇中,有八部是德語的,其中的《後宮誘逃》(DieEntführungausdemSerail,1782)和《魔笛》(DieZauberflöte[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前麵我們欣賞了比才的《卡門》,是一部深受喜愛的傑作。比才一生寫了十多部歌劇,其中除了《卡門》名氣最大,第二大概要數他早期創作的《采珠人》了。如果說《卡門》是當時的“現代戲”,那麽《采珠人》則是一部古裝戲。故事發生在古代的錫蘭(現在的斯裏蘭卡),表現以采珍珠為生的兩個男人和一位年輕的女祭祀之間的友誼,愛情,以及嫉妒,報恩等感情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眾所周知,肖邦享有“鋼琴詩人”的美稱。的確,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為鋼琴的,而且浪漫,抒情,富有詩意。據有人研究,如果把音樂作品分為“陽性”和“陰性”,那麽肖邦的多數作品屬於“陰性”。還有人認為,肖邦雖然生理上是男性,但在音樂藝術上卻是女性。對於這類所謂“音樂與性別”的研究,我一向是有所保留的。我認為,即使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美人計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例,中國的可追溯到春秋吳越爭霸時夫差與西施的故事。西方曆史上一個著名的例子是《聖經·舊約》中記載的希伯來英雄參孫與腓力斯少女達麗拉的故事。當然中計者是形形色色的,吳王夫差是個暴君,而參孫隻是英雄犯錯誤。聖-桑的歌劇《參孫與達麗拉》的劇本就是根據聖經上的這個故事改編的。法國作曲家聖-桑是一位多產而全麵的作曲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提起李斯特,人們會想到他“鋼琴之王”的美稱。的確,李斯特把鋼琴的演奏技巧發揮到極致,並有眾多傑出的鋼琴作品。另一方麵,李斯特在樂隊作品領域也有獨特的貢獻,即他首創了交響詩(SymphonicPoem)這種體裁。 交響詩,故名思義,就是用交響樂隊表現詩意的體裁,屬標題音樂,通常為單樂章。與無標題音樂不同,交響詩總是表現一定文學性內容。李斯特共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提起法國作曲家馬斯奈,人們可能自然會想到他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曲《沉思》(又譯作《沉思曲》,《冥想曲》)。實際上,《沉思》原是馬斯奈的歌劇《苔依絲》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之間的間奏曲,因其旋律優美動聽,常被拿出來單獨演奏。 前麵我們已經欣賞過馬斯奈的兩部歌劇《曼儂》和《維特》,劇情都是悲劇,這部《苔依絲》也是。和《曼儂》相似,《苔依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夢想自己穿越到另一個時空,時間是1829年8月初的一天,地點是蘇格蘭西麵赫布裏底群島上的芬格爾岩洞。在那裏,我看到了兩位風度翩翩的年輕遊客,他們就是作曲家門德爾鬆和他的朋友詩人克林格曼。那一年,門德爾鬆二十歲。 芬格爾岩洞以一位傳說中的英雄命名,坐落在無人居住的斯塔法小島上。“斯塔法”據說是荷蘭語“石柱”的意思,因為在島上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9)
如果說熟悉歌劇《維特》的人不太多,那知道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s,1774)的人一定不少。自從1922年其最早的中譯本出版,即風靡全國,至二十一世紀初,竟有幾十種中譯本出版,可見其名聲之大,傳播之廣。主人公維特是當時德國青年知識分子藐視等級和一些傳統觀念,追求個性解放的一個典型,據說維特有歌德早期生活的影子。這部小說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1]
[22]
[23]
[24]
[2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