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博文
眾所周知,當代的德國國歌是用海頓創作的一首老歌的旋律重新填詞的。這首老歌又有多種版本,其中最早的應該是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國歌的《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GotterhalteFranzdenKaiser),又名《帝皇頌》(Kaiserhymnen)或《國民頌》(Volkshymnen),由奧地利詩人洛倫茨·利奧波德·哈施卡(LorenzLeopoldHaschka)作詞,於1797年2月12日弗朗茨皇帝的生日首演。 下麵是當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海頓在不同時期先後寫過十四部彌撒。他晚年兩次訪問倫敦後回到奧地利,在用部分時間繼續擔任艾斯特哈奇宮廷樂長期間,寫了他的最後六部彌撒,據說都是按約定為一年一度親王妻子的命名日而作,其中1798年的《危難時代彌撒》是最著名的。“危難時代”這個名字出自海頓本人,一般認為這是因為1798年作曲家寫作這部彌撒時,拿破侖戰爭的陰影正籠罩著奧地利。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JosephHaydn,1732-1809)是西方音樂史上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他的創作領域廣泛,器樂方麵被認為“交響曲之父”和“弦樂四重奏之父”;聲樂方麵除了十六部歌劇,還有多部彌撒和清唱劇等。 《創世紀》寫於海頓兩次訪問倫敦之後的1790年代後期,這是作曲家晚年創作的一個高峰時期。《創世紀》是海頓最著名,最傑出的清唱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水上音樂》作於1717年,是亨德爾移居英國以後,據說是為英王喬治一世在泰晤士河上的音樂會所寫,因而有“水上音樂”名字。整部作品包括三套管弦樂組曲。這種組曲我們前麵在欣賞巴赫的《G弦上的詠歎調》時曾提到過,是歐洲十八世紀比較流行的一種大型器樂體裁,起源於法國宮廷,由多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通常是比較雄偉的“序曲”(ouvertures);後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喬治·弗裏德裏希·亨德爾(GeorgeFriedrichHandel,1685-1759)和巴赫都是音樂史上巴洛克時期的集大成者。亨德爾在德國出生,27歲時(1712年)到英國定居,成為一名英籍德國作曲家。他的作品多產而全麵,僅清唱劇就作有27部之多,其中最著名,最優秀的當屬《彌賽亞》。《彌賽亞》是亨德爾移居英國多年後創作的,歌詞用英語。“彌賽亞”一詞在希伯來語中原意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G弦上的詠歎調》是一首廣為流傳的名曲。她原是巴赫《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詠歎調”。十九世紀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Wilhelmj,1845-1905)把這個樂章改編成小提琴曲,旋律全部在G弦上演奏,並因此命名為“G弦上的詠歎調”。我們先來看巴赫的原作。管弦樂組曲是十八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大型器樂體裁,起源於法國宮廷,由多個樂章組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2)
巴赫服務的路德教派當時仍保留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彌撒儀式,盡管有些精簡。巴赫一生共寫了五部彌撒,歌詞都沿用拉丁文,其中四部是根據路德教派的精簡儀式,僅保留“慈悲經”和“榮耀經”兩部分,隻有《b小調彌撒》包含傳統彌撒的五個部分,是巴赫最著名的彌撒。 作品的名字“b小調”是根據其主要調性(tonality)。調性包括調高(key)和調式(mod[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清唱劇(Oratorio)是包括合唱,獨唱,重唱,以及樂隊部分,有一定敘事性的大型聲樂作品。上次欣賞的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屬於專門表現耶穌受難的清唱劇。除了幾部受難曲,巴赫還創作了至少三部其它題材的清唱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聖誕節清唱劇》。《聖誕節清唱劇》是巴赫為慶祝1734年聖誕節創作的,部分采用了他先前完成的一些大合唱。歌詞用德語,是根據《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是巴洛克時期作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另一位是亨德爾,以後會有介紹)。巴赫是德國人,一生都在德國的宮廷或教會服務,大多數作品是宗教音樂。 “受難曲”(Passion)原是指基督教教堂中表現耶穌受難主題的儀式音樂,通常在聖周(HolyWeek),特別是基督受難日(GoodFriday)表演。後來在新教中,“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蒙特威爾第(ClaudioMonteverdi,1567-1643)生活的年代雖跨越文藝複興和巴洛克之間,一般認為他的多數作品具有巴洛克早期的特征。 對蒙特威爾第大家並不陌生,他的歌劇《奧菲歐》和《波佩亞的加冕》是早期歌劇的傑作(我們在歌劇係列中都欣賞過)。此外,他還作有大量的宗教音樂及其它形式的世俗音樂。今天要欣賞的《聖母的晚禱》就是蒙特威爾第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