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博文
這裏的“樂團”指演奏古典音樂中樂隊作品的團體,包括“交響樂團”,“愛樂樂團”,“管弦樂團”等。下麵的名單參考了多種有關資料,當然也有我的主觀選擇。所謂“首席指揮”,盡管各樂團的稱謂不同(如“藝術指導”,“音樂總監”等),但實際意思都至少是該團最主要的指揮。 由於新的著名樂團不斷湧現,各團的首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欣賞西方古典音樂,特別是樂隊演奏的作品,離不開指揮家。為了方便查閱有關資料,下麵是我關於世界著名指揮家的筆記,包括他們的中外文姓名和生活年代,以及英文維基百科相應條目的鏈接。 首先列出的是人們常說的“世界十大著名指揮家”。這個“十大”是誰定的已經難以考證,但其影響不小,特別是在中文語境(如這個鏈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f914[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以下簡稱“第九”,1822至1824年創作,1824年由貝多芬本人指揮在維也納首演。(由於貝多芬當時已經耳聾,首演時的樂隊首席MichaelUmlauf也參與了指揮。) “第九”的最大創新,是在第四樂章加進了合唱,這在此前的交響曲是沒有過的。這部作品因此又被稱為“合唱交響曲”,盡管這個名字並非出自作曲家本人。貝多芬采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前麵說過,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各有特點。他在完成了最早的標題交響曲“第六”(田園)之後,並沒有接著寫同樣類型的作品,而是寫出了一部更具古典特征,非常激動人心的非標題交響曲-貝多芬的《A大調第七交響曲》,以下簡稱“第七”,作於1811至1812年,並於1813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揮在維也納大學首演。據說這場演出這為奧地利和巴伐利亞的傷員而舉行的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以下簡稱“第六”,作於1808年,並於同年在維也納首演。“第六”有一個表意性的標題“田園”(Pastorale),並且其各個樂章也都有表意性的標題。這些都出自貝多芬本人。一般認為,標題音樂(programmusic)是歐洲浪漫樂派時期出現並繁榮的。而貝多芬正是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間承前啟後式的人物,曆來有“集古典之大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下簡稱“第五”,完成於1808年,並於同年在維也納首演。“第五”有時又被稱為“命運交響曲”,但“命運”這個名字並非出自作曲家本人,而是後人加上的,根據是:據說貝多芬在談到作品開頭的動機時,曾說過那是“命運在敲門。”我不讚同用“命運”來對這部作品作近乎庸俗的解讀;但另一方麵,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貝多芬在完成了裏程碑式的“第三(英雄)交響曲”後不久,就開始著手創作後來被稱為“第五”的交響曲。但隻寫了一個樂章就放下了,而一氣嗬成地完成了另一部交響曲,這就是《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以下簡稱“第四”)。與充滿陽剛之氣的“第三”和後來的“第五”相比,“第四”更多地具有陰柔之美。據說舒曼曾把“第四&rdquo[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以下簡稱“第三”)被很多人認為是最優秀的交響曲,在BBC評選出的“最偉大的二十部”中排名第一。“第三”作於1803-1804年,又名“英雄交響曲”。貝多芬本來為其取名“波拿巴特”(Buonaparte),因為當時貝多芬把拿破侖看作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征;但聽說拿破侖稱帝後,貝多芬改變了主意。交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貝多芬的交響曲是古典音樂的一個高峰。在BBC評選出的“最偉大的二十部交響曲”中,貝多芬是唯一一位擁有五部的作曲家。貝多芬一生創作了九部交響曲(不算沒編號的樂譜手稿)。雖然在數量上不如海頓和莫紮特,但分量很重,每一部都具有獨特的價值。有人認為,貝多芬的第一和第二交響曲還沒有完全脫離莫紮特的影響。這話或許有些道理;但我聽這兩部作品已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以下簡稱“第四十一”,是莫紮特最後三部交響曲中的第三部。“第四十一”有一個別名叫“朱庇特”,但這並不是出自莫紮特本人,而是後人給加的。關於這個別名的來曆和解釋也有不同的說法和推測(見英文維基百科,本文最後有鏈接)。我基本傾向這樣的說法:是由於有人感到作品的氣勢宏偉壯麗,與羅馬主神朱庇特之名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