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著名交響曲:貝多芬的《D大調第二交響曲》(1802)

(2019-04-28 08:34:15) 下一個

貝多芬的交響曲是古典音樂的一個高峰。在BBC評選出的“最偉大的二十部交響曲”中,貝多芬是唯一一位擁有五部的作曲家。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九部交響曲(不算沒編號的樂譜手稿)。雖然在數量上不如海頓和莫紮特,但分量很重,每一部都具有獨特的價值。有人認為,貝多芬的第一和第二交響曲還沒有完全脫離莫紮特的影響。這話或許有些道理;但我聽這兩部作品已經明顯帶有“貝多芬味”,其中也不乏創新之處。例如第一交響曲是以一個持續的不協和和弦開始的,這在當時是一種創舉;而第二交響曲的創新分量更重一些。

貝多芬的《D大調第二交響曲》,以下簡稱“第二”,由以下四個樂章組成:

I:柔板(Adagio molto)3/4拍 – 朝氣蓬勃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4/4拍,D大調;

II:稍緩板(Larghetto),3/8拍,A大調;

III:諧謔曲:快板(Scherzo: Allegro),3/4拍,D大調;

IV:不過份的快板(Allegro molto),2/2拍,D大調。

全曲用時約33-36分鍾左右。

“第二”的樂隊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圓號,小號各兩支,加上定音鼓和弦樂。

“第二”的一個明顯的創新之處,是第三樂章沒有用通常的帶有濃厚宮廷味的小步舞曲(Menuetto),而是以更加平民化的諧謔曲(scherzo)取而代之。這個大膽的首創對交響曲創作影響深遠,後世交響曲的相應樂章更多是運用諧謔曲,而不是小步舞曲。

1802年,貝多芬住在維也納市郊的海利根施塔特小鎮。當時他的耳聾已經很明顯,這對一個作曲家來說無異於滅頂之災,使得貝多芬的情緒十分低落,並在那一年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但是,他並沒有被命運擊倒,而是頑強地繼續進行音樂創作。“第二”就是在這一年完成的,並且於次年(1803),由作曲家親自指揮在維也納首演。在這部作品中,我們沒有聽到“遺囑”中的悲傷與絕望;相反,作品洋溢著歡樂的情緒與一往無前的動力。我相信,“第二”至少反映了貝多芬在戰勝了一次嚴重的心理危機之後,不屈不撓地繼續奮勇向前的精神。

下麵是貝多芬“第二”的全曲音像,由克裏斯蒂安 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1959 -  )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於2008年演奏。蒂勒曼是一位當今世界傑出的著名指揮家,擅長指揮德奧作曲家的作品,曾與歐洲多個著名的歌劇院及交響樂團合作,現任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Staatskapelle Dresden)的首席指揮。大家對他可能並不陌生,因為不久前他曾成功指揮了2019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Beethoven, Sinfonía Nº 2. Wiener Philharmoniker, Christian Thieleman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MGXpakCu9I&ab_channel=ElJard%C3%ADndeEpicuro

 

下麵是“第二”的一個音頻版本,由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 1963發行的唱片:

Beethoven -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3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h-15CeeI7w&ab_channel=oppie47

 

還有多種版本的貝多芬九部交響曲全集的唱片或錄像。僅卡拉揚一生就指揮過四次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其中最常見的是1960年代版(1962年錄音,1963年發行唱片)和1980年代版(1982-1985年錄音),其中1980年代版有錄音和錄像。此外,布魯諾·瓦爾特(Bruno Walter,1876-1962),威爾海爾姆·富特溫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卡爾·伯姆(Karl Bohm,1894-1981),索爾蒂(Sir Georg Solti,1912-1997),伯恩斯坦(Leonarel Bernstein,1918-1990)等不少著名指揮家也都指揮過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並有唱片發行。盡管卡拉揚1960年代版可能是被欣賞最多的版本(上麵“第二”的音頻就是出自這個版本),但我還是相信上麵那些著名指揮家的版本各有所長。

下麵是富特文格勒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音頻在 youtube 上的鏈接:

Beethoven by W.Furtwängler - Symphonies n°1,2,3,4,5,6,7,8,9 / Overtures (Century’s record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RBOr4L-yk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概況,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2_(Beethoven)

中文見新芭網:

https://www.sin80.com/work/beethoven-symphony-2-op3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都是比較大的作品,別著急,慢慢來。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ang_Le' 的評論 : 還真有呀!那迫不及待的想聽聽。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謝謝評論。的確如你所說,“人一輩子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境”;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學習貝多芬向命運抗爭的精神,當然這種抗爭是廣義的,也要根據不同情況,講究方式方法。至於你提的問題,對困境采取“隱忍並苟且的活著”,在交響曲曆史上很難說有確切表現這樣態度的,但相對比較類似的還是有的,如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愴”,以及馬勒的第九等。當然這幾部各自在情緒上都有挺複雜的表達,並不單一。在這個係列後麵都有介紹。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人一輩子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境,有時是因為自身的病痛,像貝多芬。有時是因為親人的離去,像現在的我,但生活還是得繼續。聽貝多芬的這首交響樂確實是感到了力量,好像作曲家一直在用強音跟命運宣戰。但有時候想想,這故而是一種麵對命運的態度,積極而且不服輸。可是一般人好像更趨向於隱忍並苟且的活著,像餘華筆下的徐福貴。不知道如果為這些人譜寫一首交響曲聽起來會是什麽樣的感覺。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帶娃是持久戰' 的評論 : 謝謝評論。看視頻和在現場欣賞當然無法相比,有機會還是要去現場欣賞。
帶娃是持久戰 回複 悄悄話 看/聽完了第一個視頻。覺得非常有力量。 啥時能現場聽一回。。。。 效果肯定比視頻好100倍。不過視頻已經很不錯了。 :))

這部交響曲之前是沒怎麽聽說過。= =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帶娃是持久戰' 的評論 : 別客氣,歡迎來此欣賞著名交響曲。
帶娃是持久戰 回複 悄悄話 不錯。多謝介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