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老吳

友風子雨,明月入懷。
個人資料
吳友明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019-08-12 06:33:23)

在我從小生活的教堂裏,圍繞聖殿的周圍,種有6棵果樹:兩棵龍眼,兩個平婆樹,還有兩棵“黃段”。這些樹都是老樹,樹幹要兩人合抱。這6棵樹究竟有多老?沒有時間考證,除了剩下一棵平婆樹之外,其他五棵樹是如何消失的?暫且不表。 龍眼大家都知道,這裏就不介紹了,先介紹平婆樹。 蘋婆樹的閩南話叫“梨杷果”,在閩南很稀少,在我們的小鎮除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寫這個係列到這裏,才發現這本書的書的封麵的背麵就有【著者簡介】,陳依範的照片和生平介紹。書的封麵的背麵叫封二,以前我看書都是要先看看封麵封二,不知為何卻把這本書忽略了? 不要小看這個簡介,在網絡裏根本看不到這樣簡單扼要的介紹。比如我們原來知道他的祖籍是廣東,以為他是出身在廣東,其實是出生在千裏達(Trinidad)的一個華僑世家。千裏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我現在的年齡,正是父母八十年代的年齡,但是比起八十年代的父母,我是問心有愧。 文革十年,教會關閉。1969年我們全家下鄉,1979年父母從南靖山區回到龍海石碼落戶,恢複教會活動,但是當時教堂被縣工商局和稅務局使用,要等到他們搬走我們才可以使用教堂。所以,那時石碼沒有我們的家, 沒有教堂怎麽辦?就先用幾個教會的弟兄姐妹的家做敬拜。其實在我父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我們在第三篇說過,陳依範寫了介紹中國的書籍如《新大地》,《陳依範先生談今日中國》,《在文化大革命中》等書,這些書可能揭曉他出國的謎底,我們就暫時先放下出國之謎。 比他的出國之謎更加令我關注的是,他不僅和毛澤東蔣介石有交往,和尼克鬆也有交往。他在【導言】裏說:他到美國講學的時候“當時的尼克鬆總統立刻給我答複和禮遇,要我和他分享有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07-30 09:26:47)

6月下旬到7月初,因為孩子們回家,家裏三個冰箱一直是滿滿的,等到孩子們回去之後,才發現冰箱還是滿滿的。之後我們兩周沒有買菜,直到上周六,我才去買菜。我的朋友告訴我,他的孩子回家之後,家裏天天煮很多菜,可是孩子們常常看著父母辛辛苦苦做的一大堆飯菜不吃,到外麵吃餐館,結果老夫老妻隻好天天吃剩菜。 其實上周六也不一定要買菜的,隻是我在開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4)
寫完這個係列的第二篇之後,有讀者點讚,感覺我很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這是讀者對我的鼓勵,也是我的寫作的動力。 話說學到老,活到老,人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每天的感覺都一樣,那麽生活就會乏味一些。這裏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然我們不會來到文學城。我們會好奇文學城的論壇管理是誰?為什麽刪了我的貼?我們會好奇那個和你稱兄道弟的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八十年代之後,中國大陸到美國留學和移民的越來越多,但是在文革中,能全家移民到美國的幾乎聞所未聞,但是就有這樣一個中國公民就是如此,他就是陳依範先生。《美國華人史》就是他移民生活後所取得的一個巨大的成就,對我們有深刻的意義。我們從陳依範先生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這就是我寫此文的目的。 我在兩周前向大家介紹了陳依範先生和他的《美國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1979年城鎮居民返城之後居住問題非常嚴重,焦點問題是他們的城鎮戶口有了,房子卻沒有,成為“難民”,這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國也是一件大事,卻很少有專題調查研究。 我在海澄工作,每周六休息就騎自行車回到漳州,周日或者周一再騎車回到海澄。海澄到漳州要騎2個半小時。海澄到石碼隻有5公裏,平時如果要到石碼找朋友,我都隨時可以去,晚上也常常借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現在回想起我的八十年代,思想是太保守了。1980年深圳就設置經濟特區,很多人到廣東做生意。在我們廠裏,有的是辦理停薪留職到外麵打拚。我認識的一位工友阿輝,每月交工廠幾十元,保留廠籍,和人合夥做“土水”,“土水”是閩南話做水泥工蓋房子的意思,他每天打工最少可以賺五元,在工廠每月才三十幾元。招工到印刷廠,也是有工作機會不想錯過,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8)
(2019-07-25 09:56:34)
看到一部電視劇,差點讓我笑出來。那是中國八十年代的事,有位小夥子分配到派出所當片警,整天到晚要和婆婆媽媽們打交道,實在憋屈,要去當刑警,痛痛快快地幹活。派出所老所長對他說:”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民群眾的精力是無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到無限的人民群眾中去。” 我聽完樂了,這句話好像是山寨毛澤東的?記得他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
[21]
[22]
[23]
[24]
[2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