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個係列到這裏,才發現這本書的書的封麵的背麵就有【著者簡介】,陳依範的照片和生平介紹。書的封麵的背麵叫封二, 以前我看書都是要先看看封麵封二,不知為何卻把這本書忽略了?
不要小看這個簡介,在網絡裏根本看不到這樣簡單扼要的介紹。比如我們原來知道他的祖籍是廣東,以為他是出身在廣東,其實是出生在千裏達(Trinidad)的一個華僑世家。千裏達是中美洲島嶼,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這也是他為什麽會在英國讀中學的原因,他在英國做過英文記者,1950年回到中國工作,在中國生活了23年,直到1973年出國講學。這使我想起了有位讀者問我:陳依範先生出生國外,是外籍人士,有外國合法護照,出國之前是否中國公民?看了這個簡介,我們還是不能肯定他一定是中國公民,也許他的外籍護照一直有效,也許他是雙重國籍,所以他出國比較方便。
我們在前麵說過,陳依範名氣很大,和毛澤東蔣介石尼克鬆都有交往,1977年,他從“知名學者”身份申請成為“永久居民”。在我們看來,像他這樣的大人物,有那麽多的成就,移民一定很容易,移民之後日子一定很愜意,不必像一般移民一樣打拚。其實未必!
他介紹自己在辦理綠卡之前,就已經出版了《在文化大革命裏》(Insid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和《新疆的曆史》(The Sinkiang Story),他的太太是大學中文講師,用英文出版了《龍的村莊》(Dragon’s Village),是以中國的土改為主題的小說。《龍的村莊》成為很多大學的中國文學和社會課程的“必讀課本”。他們夫妻正是因為講學和寫作的機會,進入美國社會的。即使這樣,他們還是必須要“自力更生”,才能在美國站穩腳跟,達到經濟上的獨立。
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社會的平等,即使是像陳依範夫婦那樣對中美邦交做出貢獻的學者,還是沒有任何的特權取得綠卡的捷徑,還是要老老實實從自己做起。不必走後門找人幫忙,自己按部就班辦理綠卡手續。
他們是如何“自力更生”的?他說:“在一生的45年到50年的工作時間裏,他必須努力工作,盡量儲蓄。等到退休之時,他才有足夠的金錢維持生活。達到經濟上的獨立,意味著自己必須有自己的住宅和保險,或者社會福利和退休金,以及至少有一萬到三萬的投資,才能獲得每月500美元到900美元的收入。確實的數額,要視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住處而定。如果他不能達到這種經濟上的獨立,那麽他就要被迫加入15%至20%,生活在貧窮線或者貧窮線以下的美國人行列。靠著州和地方救濟金或者慈善機構捐款,來維持一般貧困生活。”
他總結的這些話,是到美國多年之後的切身體會。他是名人教授作家,但是他若沒有還是深入了解民間的疾苦,是不會總結得這樣細致的。他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他非常努力地工作,儉省地生活,才成了“美國夢”的一部分。
他們夫妻的“美國夢”還是與眾不同的,他們可以“用我們所寫的書來加強中美兩國的友誼和了解。”這是他移民的重要原因。直到拿到綠卡,他才認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移民。我最欣賞的是陳依範那種名人地位的平民心態。
在寫《美國華人史》過程中,他花費了很多精力,也有很多困惑。申請研究美國華人計劃的經費,是很難得到的,也很少有學者有時間和工具,來完成學術性的研究計劃。以他當時的信息條件,隻能在書刊和報刊裏搜索,沒有搜索引導,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勞。他還要麵對既得利益團體的困擾,是什麽既得利益的團體?他沒有寫出來,這是個謎語!
這個謎其實也不難解。我們需要記載曆史的真相,要有人有膽量寫出自那些真實的經曆,但是,真正落筆的時候,又會受到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困擾,因為牽涉到他們自身的利益,影響他們的功績。他閱讀了很多書,發現在一些曆史書籍中,有種族問題的偏見,有大公司集團的陰影,有對一段公眾集體記憶的曆史記載不夠細致,有誇大一些問題,回避一些問題。但是即使走過這個坎,也有“正反麵人士的意見、成見和畏懼在內。”
這是他親身盡力的困擾。這種困擾對於我們更是顯而易見,比如中國的當代史,尤其是這些年的曆史,明明發生在眼前,卻沒有辦法寫出來麵對世人?其原因是非常複雜的,也許唯有時間能夠釋懷。
其實,即使在民主自由的在美國,陳依範要走過這道坎也是充滿艱難的,不僅要有忘我的寫作精神,還要麵對巨大的外力困擾。為了美國華人的利益,他拋棄了一切畏懼,走進華人的平民世界,創作了一部至今為止最優秀的美國華人曆史的著作。他認為:“美國華人的記錄,即不要掩飾,也不能散失。”這是為了“創造一個較好的未來”。
這個“較好的未來”是值得深思的。在一般人看來,他寫《美國華人史》就是為了創造美國華人更美好的未來,其實“美國華人更美好的未來”是很難獨立存在的,唯有全體美國人民有了美好的未來,華人的未來自然好了。
寫到這裏,我想起來蔣大為在西遊記裏唱的那首歌:“撥開那個重重霧啊,跨過那道道梁。”那個“重重霧”讓我想起霧霾,包括環境霧霾和政治霧霾;“那道梁”讓我想起國家興亡,梁愁隋恨。現在的信息時代,我們要寫出一部新的美國華人史並不難,這也是我寫這個係列的期待,是不是可以把期待寄托在那些研究華人曆史的專家學者和教授們?
最近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