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和工相似。工和商相連。說什麽醫法商比工強,大謬。比私校比公校好還謬。就比成功比例也難說。
說學醫,其實太模糊。大家向往的是醫生,但是醫生和本科學醫並不搭界。所以和上大學本科怎麽選專業也不直接能夠比較。不談本科和醫相關的專業,要麽本身就是工科,要麽也不比工科更有前途。單就醫生而言,其實大家真正看花了眼的是外科醫生。什麽內科兒科之類[
閱讀全文]
外包的叫囂也有二十年了。有幾個老中因此失業改行的?倒是每年H1依然打破頭。說到底,是美國教育體係工科生供應不足的問題。就是老美學工科的有幾個沒工作的?隻有學文科的才經常有畢業就失業的故事。這裏不深究美國中小學教育的缺陷。但是基本上美國大學生文理比例六四開,但是社會需求是五五開。所以外包H1本質上不是因為不行而是因為不夠。不夠才有機會。社[
閱讀全文]
醫法商從學科上講都是研究生級別以上的學曆才有意義。本科醫法商基本上都是蓄勢打雜,如果停留在本科,基本上說就是廢品。名牌出來的也是名牌廢品。工科是馬上能見收益的。從職業期望值來說一點不差。從生活質量來說更高。因為可以在需要錢的時候掙錢,在能打拚的時候打拚,在該回家的時候回家。二十年來曆年優秀職業評選,主體無非兩大塊,和醫療掛鉤的,和[
閱讀全文]
今後三到五年,小中數量將達到高峰,爬藤的成功率將成倍下降。這不是個人努力能夠抵禦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見風使舵。早在中學時期就評估自己的能力興趣條件,不要不切實際地賭博。凡事豫則立。以工科為代表的實用學科是首選。當然也不必斤斤計較。雖然大麵上某些專業的收入機會有差別,但是都是工薪中產,生活上沒有本質差別。特長興趣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一下[
閱讀全文]
中醫有沒有用?有過。但是現在已經不管用了。
其實中醫西醫的說法本身就不大對。舊醫新醫才是更正確的說法。隻不過舊醫有一些中國的特點,而新醫基本上是西方或者西化體係研發出來的。舊醫必死已死。抱殘守缺是沒有出路的。
舊醫新醫的差別就是刀耕火種和聯合收割機播種機的差別,是小農雞窩和現代化養雞場的差別,是騎寶馬和開寶馬的差別。說到底是農牧[
閱讀全文]
脫亞入歐是曆史的必然。
具體表現有三種大的路徑。
日本路徑,從上到下,從裏到外,隻要覺得對自己有好處,就學習。結果,傳統保持的最好,民族向心力最強,同時西化最徹底。
印度路徑,上麵西化,下麵不西化。或者說少部分上層具備日本精神。印度精英移民美國後,傳統保持較好,群族比較抱團,同時又比較適宜西式規則。
中國路徑,物質西化,思想不[
閱讀全文]
對小印H-1,小留,乃至小中自己之間的競爭,在全球化網絡化的背景下,國界文憑等等門檻已經越來越低。
簡單地說,凡是主要靠努力能夠達到的,會越來越不值錢。凡是努力的,都是可以複製的,都是可以分解的。你可以是個人努力最好的。但是我可以通過增加時間,減低薪酬,增加人手,山寨跟風等輕易磨削你的這點優勢。
但是另一方麵,經濟正常循環下,每搶奪[
閱讀全文]
www.collegeboard.com/prod_downloads/highered/ra/sat/CR_M_%20W_PercentileRanksGenderEthnicGroups.pdf
網上包括本談都是少數甚至極少數人發言,多數絕大多數人藏拙。換句話說就是統計取樣非常狹義,代表性級差。但是感覺上,好像都是這樣,因為叫得歡的就會被關注,就好比被看到的表麵現象,往往誤導人們以為真相就是如此。
亞裔和白裔在閱讀寫作上基本不相上下,在數學上占一點上風,[
閱讀全文]
小學時候熏陶熏陶,大家都在玩票,一周五六小時。也就跟著混了。而且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在嚐試,水平都不怎麽樣。八九歲以後逐漸定項。剩下的都是比較擅長比較下功夫的。水平迅速拉開。所以十歲以後基本上沒有可能在啟蒙加入競技項目。
中學競技項目,一周訓練比賽時間十幾二十小時才能跟上。相當於修三四門AP所多花的時間。加上很多AP是學期課,加上暑假,四[
閱讀全文]
中國從來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一個階級社會,甚至從來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形式。
一個民族國家,就是一個民族的合作公司。內部有分歧有鬥爭,但更主要的是合作分工,對外征伐。分工的各階級有差別,但是要在一定控製範圍內,大體做到有福共享,有難同當。所以歐洲曆史上諸侯混戰不已,但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之類的階級鬥爭比中國少得不要太多。歐洲貴族[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