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的基本組成就是圍繞生產到消費的這個循環。
消費是目的,人人都愛,不需要努力刻苦。所以消費者從來不是一個職業,不是一份工作。
工作就是為了消費而不得不做的事。又分三大塊,產品,流通,管理。產品,包括軟硬各式樣直接被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是社會的基本財富所在。流通並不增加可消費品的數量,但是使得生產和消費得以循環。而管理就是協調[
閱讀全文]
大體上講,大藤或者僅靠光環就很唬人的學校,大約也就三五所,尤其如果內心有些理想的話。因為這些學校之間的差別也蠻大的,並不是套上就真能發光的。比如到哈佛耶魯去上工科,行家也就笑笑。小藤呢,或者有些名氣值得跋山涉水的,大約有十幾所。但是也沒有耀眼到會不顧一切。然後就是主體是比較好的州大,個別州大也算藤級,有些州大也可能更差一點。實際上[
閱讀全文]
我們聽說很多窮人成年累月地買彩票,希望由此翻身。大家都貽笑之。但是回頭一想,其實本質上的人性並沒有差別。猴子別笑豬傻,湖裏的青蛙比井裏的蛤蟆也沒高明到哪裏去。
經年累月的學習啊,考試啊,比賽啊,等等跟不停地買票猜號又有什麽不同呢。買得越多,當然種得可能越大嘍。但是歸根到底是要中得比買的多得多才是真中啊。但是要想中得比買的多得多,就[
閱讀全文]
所有教育你努力才能成功的格言,故事,傳說,榜樣統統都是騙子。
萬法歸一,萬變不離其宗,一切的幻象雜音都擋不住簡單的本質。
所有的解說爭議其實都是在包裹一個小學數學問題。
距離=速度X時間
距離就是你現在的情況,到你期望的目標之間的差別。決定距離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麽,方向。方向錯了,你就慢慢繞吧,距離會越來越長,長到無限,永遠。
速度[
閱讀全文]
大富豪再消費也消費不了大頭。出路無非是,投資,上稅,捐贈。投資是盈利性社會行為,上稅和捐贈都是非贏利性社會行為。上稅就是讓政府去搞福利,比如挽救難免啊資助某些學生啊,相信政客和公務員的操守和能力吧。中產捐款稍微可以控製一下流向,但是也就是捐過以後聽天由命。富豪捐款則等於自己掌控搞福利,方向效率和政府都大有不同。
[
閱讀全文]
兩者的唯一差別是體力勞動或者低級腦力勞動,與高級腦力勞動的差別。但是都是被推被壓被管製限製的一群。實際上富士康的管理更嚴格更全麵。如果富士康的工人本身不能普遍被富士康提高一個層次的話,寄宿學校的學生也同樣沒有希望普遍被提高一個層次。當然個別寄宿學校的學生過程和結果都還不錯,一方麵小概率也是概率,另一方麵現代社會家庭結構的破裂也反襯[
閱讀全文]
把小孩送寄宿學校其實和把老人送敬老院是一回事。
小孩和老人都是缺乏完全自我能力的。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這個幫助一個是宏觀層麵的,如何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小孩的核心利益,包括發現和發掘個性興趣特長,嚐試尋找培養相應的能力的方向計劃,從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性格品格風格。隻有最貼近最貼心最專注最無利害訴求的人才能最好地在這些方麵給以幫助。但是[
閱讀全文]
什麽公啊私啊都是太大太泛的概念,就好比動物和植物的概念一樣,根本不可能比出個所以然的。
絕對化不起錢上私校的自然也就沒什麽好比好選的。
能夠上得起,但是依然比較有負擔的。又分兩種。這種家庭的收入還是比較勞苦的收入,雖然可能還可以。包括白領小業主之類的。分兩種主要是看家長能夠投入教育的時間。對於勞苦收入者,時間就是金錢。投入工作業務[
閱讀全文]
一分錢一分貨。
別指望冤大頭捐幾個米,學費就會低。這是門檻。如果個別真可以拿來點綴的,用獎學金從旁門拉進去可以。大門檻是不會低的。學校就是不指望著學費也不會便宜的,否則掉價。就好比明星裝,一旦設計出來規模製造很容易,但是會量產嗎,會降價嗎?不會。就好比中產自己,回去免費窮人學校上學嗎?不會。這個學校是否指望學費不反而成反比。以價格[
閱讀全文]
中國是高考指揮棒從起跑線到終點線就是那麽幾門課。而美國從小學就有無窮的課外選擇,初中開始更是有課內的選擇,到高中就更是組合多多。課程選擇比中國大學還複雜,課外選擇有組織的就幾十上百種。你自己是什麽樣的人,想成為什麽樣的人,能成為什麽樣的人,都在這無盡的嚐試選擇搭配當中。
私校相對來說,略為更接近中國教育一些,學校管得更多一些。或者[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