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博文

戴榕菁在愛因斯坦1905年發表裏程碑式的“DoestheInertiaofaBodyDependUponItsEnergy-content?”【[1]】之前已有一些牛人們紛紛提出E=mc2或者E=amc2(a為係數)。其中最牛的當然要數據說是最早推導出E=4/3mc2的湯姆遜(J.J.Thomson),也就是用湯姆遜雲室發現電子的那個英國牛人。但據說他的論證比較粗糙,所以搞出橢球體的美國牛人海維賽德對他的推導過程進行了修改,但結果仍是E=4/3mc2[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戴榕菁在“沒了洛倫茲,能量減半。。。。”【[1]】一文中我運用愛因斯坦在他發表E=mc2的曆史性文獻“DoestheInertiaofaBodyDependUponItsEnergy-content?”【[2]】中的思路,在沒有用到洛倫茲變換的前提下推出:E=mc2/2(1)專業物理學者或任何熟悉多普勒效應計算公式的讀者應該馬上能看出,我在該文中的推導與愛因斯坦的原文中的推導的唯一區別在於對多普勒效應的計算的不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戴榕菁 前文“很遺憾,看來E=mc2錯了。。。。”指出愛因斯坦的著名的質量-能量關係因為必然涉及錯誤的洛倫茲動鍾變慢或動尺變短所以一定是錯的。這裏我們在不涉及洛倫茲假設的前提下來推導一下質量-能量關係。 設有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靜止在坐標係(x,y,z)中,另有坐標係(ξ,η,ζ)以勻速度為v的沿x軸相對於(x,y,z)進行平移運動。這時我們從物體m沿x軸向兩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戴榕菁 隨著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一邊承認狹義相對論有問題一邊又堅持說洛倫茲的動鍾變慢沒問題,或反過來一邊說動鍾變慢錯了一邊又堅持說洛倫茲變換沒錯,我重新審核了一下過去這一年多時間裏我的一些推導,發現了一個重大問題,而這個重大問題導致我當初得出了一個結論是“E=mc2沒錯,隻不過它不屬於狹義相對論”。現在看來這個結論錯了,正確的結論應該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23-04-17 11:04:58)
戴榕菁今天在網上看到一篇2023年4月6日的題為“InterpretationofthesolutionofMaxwell’sequationsforamovingHertziandipole”【[i]】的文章說:【thoughtexperimentsdemonstratethattheassumptionthatarelativevelocitycanbethecauseofatimedilationleadstoalogicalcontradiction.思想實驗表明,相對速度可能是時間膨脹的原因的假設會導致邏輯上的矛盾】因為他沒有給出相關思想實驗的參考文獻,我也不好肯定那就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戴榕菁 理論物理學家現科普網紅SabineHossenfelder可以說是一位鐵杆的相對論者,她的每個視頻都必提愛因斯坦,同時她也是外星人說的堅定的反對者。不久前還在她的視頻中嘲笑哈佛大學的UFO專家Loeb教授說他隻紅了5分鍾。 但在上周六(2023年4月8日)的視頻中她對相對論的癡迷及對外星人說的排斥似乎同時出現動搖: 從該視頻可以看出,Hossenfelder改變對外星人的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23-04-11 09:16:11)
戴榕菁 去年9月份我貼出了“機會欲望”一文,指出了機會所導致的欲望的一些基本特點。但是該文有一個嚴重缺陷就是對機會欲望之負麵效果強調的不夠,以至於容易導致讀者的誤解。機會產生欲望,這原本確實屬於自然。但人之欲望的盲目和貪婪使得機會欲望在更多的時候可以不但成為個人的陷阱而且成為社會團體甚至區域或世界範圍的夢魘。 本文重點討論一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23-04-04 13:54:22)
戴榕菁今年二月份我貼出了“這一招會影響一個人的睡眠。。。。”一文,說的是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將“既困又累但就是睡不著”當作一種本領來訓練,但久而久之會因此而影響睡眠的能力。將該文改寫為英語時,我加入了對這種現象背後的思維哲學的討論【[1]】。所謂思維哲學即Philosophyofmind,穀歌翻譯為心靈哲學,我覺得稱之為思維哲學更為恰當,因為有關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戴榕菁 之所以反複談相對論質量,相對論動量和相對論能量這幾個量是因為它們不但對於我已完成的推翻狹義相對論的工作很重要而且對於認識量子場論的邏輯缺陷極為重要。所謂的相對論質量(也被稱為動質量)指的是: M=γm(1) 所謂的相對論動量指的是: P=γmv(2) 所謂的相對論能量(也被稱為相對論總能量)指的是: E=γmc2(3) 其中m是粒子的質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戴榕菁 一.背景 過去這兩年裏我經曆了非常誇張的文獻調研,盡管我所能接觸的文獻僅限於網上免費文獻,而大多數的網絡科技專業文章是要有機構賬號或按件收費的,而我既沒有機構賬號可用,更沒有一分錢可用來調研的經費,所以我很難按照我過去在大學或研究機關時那樣順著一篇文獻去找列出的參考文獻即可。當然,象維基百科這樣的網站為我進軍未知領域提供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21]
[22]
[23]
[24]
[2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