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回國生活:扭曲了的金錢觀》的評論區裏,有網友留言說,TA父母走了後,都不想和國內的兄弟聯係了,因為30多年前去國外留學、省吃儉用打工賺錢把錢寄回家,他們兄弟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得到的少,現在他們的日子都可以、花錢都比TA大方,卻還想從TA這裏得到錢。
我很同情這位網友,這種隻顧自己的得失,不顧親情的兄弟,不聯係也罷,少添煩惱,落得清靜[
閱讀全文]
春節回家鄉,看見了幾個小時候一起玩一起上學的發小,一起回憶過去的點滴,特別的親切、溫暖,一下就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雖然多年未見,還是有鄰裏間親近的感覺,可以像小時候一樣無所顧忌地談天說地,可以開懷大笑。特別是互稱起小時候的花名、外號,真的就像回到了小時候的天真爛漫,無拘無束。
阿軍比我大2歲,但小學三年級開始跟我同班,他留了一次級[
閱讀全文]
我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從小到大,從讀書到工作,凡是要求人辦的事,都是家人幫我。到我成家,要自己親自去摸索、處理人情關係的時候,知道了人情的麻煩,不懂得竅門。很快也出國了,從此,沒有人情世故的煩惱。
幸好,我的世界很簡單,簡單得隻有家人和親人,維護好這些關係,足矣。
但,回來久了,我也擔心處理不好與親人的關係,特別是過年,要怎樣給[
閱讀全文]
有段時間沒寫文了,一是忙著過年,另外也是偷懶,現在想寫,卻不知從何寫起。生活累積得太多了,就像春節後家裏堆積的年貨禮物,讓人頭疼,需要慢慢地處理,消化,然後才能恢複到簡單正常的日子。
今天先寫篇流水賬,把春節前後的所見所聞所感打個包,丟了,再輕輕鬆鬆地過我的小日子。
好久沒在國內過年了,這個年要兼顧到雙方的老人,年三十在深圳陪公[
閱讀全文]
狹義上的粵菜指廣州府菜,廣義上包含潮州菜、客家菜。主打粵菜的澳門、順德和潮州三市是聯合國評定的“世界美食之都”。
澳門、潮州,我已經去過了,特別喜歡那裏的飲食文化,澳門的蛋撻,潮州的粿條,現在也成了我餐桌上的美食。
在深圳去過2次順德佬餐館吃順德菜,與客家菜和潮州菜相比較,順德菜更上檔次,講究精、細和擺盤的美觀,價格也稍微貴[
閱讀全文]
華為總裁任正非是個值得國人敬佩的人,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他都秉持著一種開放、包容的理念。他認為,隻有與全球的夥伴們共同合作,才能夠實現共贏的局麵。他倡導著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致力於構建一個真正普惠的數字社會。
我們這次東莞之行,專門去了華為基地邊上的鬆山湖,沒有打算進去看看,普通人也進不了華為的世界,聽說要通過內部員[
閱讀全文]
以前在深圳工作的時候去過幾次東莞的虎門,參觀虎門炮台,坐飛艇,去虎門的商業街買衣服。那時覺得虎門是一個深圳毗鄰的旅遊城市,商業發達,消費水平比深圳低,很多香港人也喜歡去東莞消費。
那時老公公司的老板也喜歡去東莞的長安喝茶,吃飯,泡女。我和老公結婚時,他公司辦公室主任還專門安排了一桌酒席為我們賀喜。
東莞,這個地方,我不陌生。讀書[
閱讀全文]
城中村是深圳的一道風景,是深圳精神的標誌,這裏不是一個理想的住所,卻是無數深漂族來到一座陌生城市得以落腳的重要場所。這裏曾經是深圳夢起飛的地方,住著激情澎湃,也住過心酸無奈。
80年代末,我去看在南山打工的同學,在青磚黛瓦的城中村住了一晚,小村街上還有一口水井,打工的人在井邊洗冷水澡。
現在深圳的城中村主要是90年代初先富裕起來的人,[
閱讀全文]
琴叔在深圳特區成立時就來到深圳創業,他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擅長雕刻,於是,他開了一間工作室,專門幫人刻印章,做招牌。那時,競爭很少,琴叔賺了不少錢,買了自己一家人住的房子,2間店鋪,還在城中村買了一塊地,建了6層高的房子。
琴叔現在70多歲了,在他50多歲時就金盆洗手,不做生意了。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個吃吃喝喝,請客送禮才能拿到生意的時[
閱讀全文]
深圳值得去走走看看的地方越來越多了,前兩天搭地鐵去了後海的深圳人才公園,這是全國第一個以人才為主題的公園,可見深圳對人才的重視。
深圳短短幾十年間,能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依靠的就是人才。
以前還在深圳工作的時候,每年都能從報紙上看見市領導去國外招聘人才的新聞,親眼目睹了人才在深圳就業,落戶,和孩子入學的便利。我[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