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有一天,希臘大政治家兼偉大的軍人西密斯托克利望著他還在繈褓中的兒子,這位雅典的統治者告訴他周圍的人說:“這小家夥是希臘的太上皇!”有個朋友請他解釋這句驚人的話,他回答說:“是這樣的:這孩子是他母親的太上皇,他母親是我的太上皇,我統治雅典人,雅典人統治全希臘,所以這孩子是全希臘的太上皇!”西密斯托克利也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因為有他的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今天,美麗已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品,而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說話必須優美。三十年來,講道的方式已有急劇的改變。講道不再是演說,而是親切的交談。要是今天誰講道仍舊好像演講一樣,那他已經很落伍了。今天站在講壇上的是風趣橫生的談話的人。這種講道的新方式,也有一個危險;講的人會以為不必像過去那樣,每字每句都要準備;現在可以不用寫講章,不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聖經裏麵講到兩種的“來來往往”,《約伯記》提到撒但在地上來來去去,當上主的眾子來侍立在祂的麵前的時候,撒但也在其中(伯一7)。彼得的書信中說:魔鬼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這是一種來來往往。另一種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來來往往,聖經說祂周遊四方行善事。同是來來往往,但是性質相去有同天壤。魔鬼來來往往,是尋找人來吞吃;耶穌來來往往卻是為了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們做錯了事,要把責任推卸給旁人,通常是很容易的。我們犯了錯誤,總愛歸咎他人。我們做錯了事,或是惹來了麻煩,常常歸咎受旁人的影響。英國詩人彭斯年輕的時候去到工廠學織麻,和一個年紀大點的人交上朋友,以致誤入歧途。事後他說:“他的‘友誼’傷害了我。”這當然也是事實,可是我們也有權拒絕旁人的提議,不受旁人的引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6-09-18 22:23:32)
約翰·多賓史坦在他寫的《牧師的祈禱書》中引用了三段談同一個題目的話。前兩句話的出處不詳。第一句話:"教牧的生活就是信徒所讀的書。"第二句話是:"教牧的生活是一般人眼中的福音。"第三句話是丹麥神學家祁克果說的:"要是不許教牧在禮拜天說話,他還能有什麽給信徒呢?有的,他還可以給信徒一些重要的東西,這就是生活。他們日常的生活應該就是一篇篇的講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基督徒對人應該以愛為出發點。無論是是非的判斷,或是言語或是行動,都應該發自愛心。一般人對人的態度剛好相反,總是從壞處想;對別人的行動,喜歡作最壞的解釋,或者從最壞的角度去了解。一般人說話喜歡尖酸刻薄,喜歡打擊人;心裏想到的隻有自己,絕少為他人著想。可是,基督徒無論是說話、是行動,或是做是非的判斷,都會發自愛心。基督徒對自己應該謙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深入思想生活的時候,越來越發現我們能夠生活下去,完全靠許多無名英雄的努力。我的汽車壞了,得靠人家來修理;我要是沒有了助聽器,簡直不能工作。任何東西壞了,總有人能在短期內把它修好。沒有這許多隱藏在我們後麵的人,我們誰也不能完成我們的工作。問題就出在我們認為這是當然的上麵。隻要想一想最簡單的每天早晨上班的事。要是妻子或者母親不把我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我總記得我在聖安德烈的大學禮拜堂中講道的那份興奮,因為著名的蘇格蘭宗教改革家諾克斯曾在這兒同一個講台上講過道。那種心情就像我每天踏上神學院的課室的講台上一樣;因為許多曆史上有名的神學家,都在這兒教過書。遇到這種情形,通常總會有兩種效果。它讓我們更謙卑。我們能和這麽多出色的人物同列,那一份驚喜是難以形容的。想起了這一群著名的人物和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生活中有許多場合,要是太忙,反而會把最重要的工作忽略了。我們常常忙於爭論,忽略了禱告。神學家之間彼此相輕,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生活中雖然少不了有爭論,但是神學圈子裏爭辯的激烈,很難與其匹敵;甚至有些神學家因為不同意某人的看法,對其人作出人身的攻擊。在神學範圍內的這種現象也出現在教會裏。通常委員會開會總難免有爭論,但是教會的委員會爭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我們常常隻顧自己講,不聽人家說。會說話的人固然不多,可是會聽話的人尤其少。通常我們都是急於把自己所想所做的事告訴人家,不大願意聽人家所想和所作的事。大部分的人事實上並不真的想有對話,他們所要的是獨語,間中說一兩句敷衍客套好像也讓人家發表意見的話,好讓他們自己可以繼續講下去。這種好講話的習慣,甚至帶進禱告裏麵。忘記了禱告雖然要說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