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可能是個偽命題

徐徐道來 (2025-11-24 15:47:23) 評論 (3)
人們常說:“你要做最真實的自己。”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能解開人生困惑的鑰匙。

可有時候我會想——

所謂“做自己”,會不會其實是個偽命題?




一、若對當下滿意,就不會追問“誰是真我”

一個人之所以會問:

“我現在的選擇是不是我真正的聲音?”

“我是不是還不夠了解自己?”

往往是在心裏某個角落裏,對當下的自己並不完全滿意。

哪怕隻是輕輕的、模糊的那種不滿。

當生活順順當當、心裏踏實的時候,

我們很少會追問這些抽象又玄妙的問題。

隻有當我們想改變自己時,

才會給“現在的自己”找點理由,

像是要先否定它,才能開啟下一個版本。

所以,“真我、偽我”的問題,

或許本質上不是關於“誰是真”,

而是一句輕聲的自問:

我想不想成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二、自我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條流動的河

赫拉克利特說過: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同樣的,人也不能兩次遇見同一個自己。

今天的你和昨天不同,

明天的你也不會和今天完全一樣。

生活會教你一些事,

環境會改變你的習慣,

經曆會拓寬或縮窄你的心。

所謂自我,不像石頭那樣固定不動,

更像是一條不斷流動的河。

既然本來就在變化,

又怎能指望找到一個永恒不變的“真我”呢?




三、“做自己”的難處,不在於尋找,而在於接納

或許,“做自己”最現實的含義並不是要找到什麽真相,

而是——

願意承認自己是在變化中的;

願意接受每一個階段的自己;

也願意在需要的時候,

讓自己慢慢變成另一個樣子。

這比執著於“誰是真我”要重要得多。




四、每個階段的你,都是真實的你

自我更像是一束火焰,

風來了會偏一點,

燃料變了會亮一點或暗一點,

可那一刻的火光,都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我想說:

“真正的自己”不在遠處,不在理想中,

它就在你此刻的選擇裏——

在你繼續、停下、迷茫、抵觸、努力、猶豫的每一個瞬間裏。

有人在不滿意的婚姻裏繼續,也有人在無趣的工作裏摸魚;

有人想改變卻還沒準備好,也有人順其自然,讓生活帶著向前。

這些選擇,無論勇敢或猶豫,

都是當下最真實的自己。

你願意改變時,你會改變;

你害怕改變時,你會維持。

就像投資:高回報伴隨高風險,

每一次選擇背後,都有其理由與代價。

而“不做什麽”,

有時也是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