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盟友、美國的盟友:中美冷戰中國的弱點和可能的結果

宇中一塵 (2025-11-03 07:46:49) 評論 (4)
中國的盟友、美國的盟友:中美冷戰中國的弱點和可能的結果

宇中一塵

很多人認為,中美正處於第二次冷戰中,和美蘇冷戰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我們從美蘇冷戰可以學習到三點經驗:首先,冷戰是長期的過程,美蘇冷戰持續了40多年。其次,冷戰是全方麵的對抗,包括意識形態、政治製度、軍事、科技等方麵。最後,冷戰時雙方各自結盟,形成兩大陣營,利用集團的優勢,互相抗衡,而不是兩個國家單打獨鬥。因此,擁有可靠的、強大的盟友,是戰勝對手的一個必要條件。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下麵,首先介紹蘇聯當時的盟友,然後對比中國和美國現在的盟友,說明中國和美國相比,缺乏眾多的、可靠的盟友。因此,中國很可能會失敗。最後,預測中國失敗後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

蘇聯的盟友

國際關係中,如果雙方具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就可能結盟。可靠的盟友,需要建立在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基礎之上。二戰後,某些國家建立了共產主義政權,和蘇聯在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上有相似之處,在外交上也和蘇聯保持一致。同時,一批西方殖民地也紛紛獨立,他們雖然沒有建立共產政權,但是出於對西方宗主國、殖民主義的憎惡,在政治和思想上同情蘇聯,外交上也傾向於蘇聯。這樣,蘇聯曾經有幾十個盟友,按照關係的緊密程度,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首先是核心成員,包括十幾個加盟共和國,冷戰後成為獨立國家。

其次是衛星國,包括東歐七國,也就是華沙集團,蘇聯和他們建立了軍事同盟關係,並且在政治上和共產黨組織上控製了這些國家。

第三,共產主義國家,包括古巴、阿富汗、蒙古,越南,老撾等,大約二十個國家。

最後,外圍成員,大約三十個,這些國家和蘇聯的關係相對鬆散,但是都曾經在一段時間內支持過蘇聯。例如印度、伊朗,敘利亞。甚至包括美國後來的的盟友以色列,也曾經在建國初期靠攏蘇聯。

中國的盟友

對比以上蘇聯的四類盟友,可以看出兩點。首先,中國的盟友很少,隻有俄羅斯、朝鮮、巴基斯坦、緬甸等少數國家。

其次,更重要的是,中國沒有自己創建的一套思想體係,也就沒有可靠的盟友。從意識形態上講,中國表麵是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和朝鮮有良好關係。但是,因為中國同時實行一定程度上的資本主義,和朝鮮的意識形態也存在著某種差異,再加上中國需要考慮和韓國的關係,因此中朝關係並不和睦。至於和俄羅斯的關係,這隻是一種暫時的、互相利用的關係。考慮到中俄曆史上的恩怨,以及冷戰期間中國靠攏美國、對付蘇聯,中俄雙方都有心理上的隔閡。

總之,按照蘇聯盟友的標準,中國的盟友隻能算作第三類、第四類。相比之下,美國的盟友眾多並且可靠,因為美國是國際關係的老玩家,在長期的實踐中,建立了一套以美國為中心的政治、經濟、軍事體製, 包括但不限於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幾百個軍事基地。為了說明這一點,首先介紹一點國際關係史和美國對外關係史。

美國對外關係史:利益與價值觀

美國外交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維護國家利益,二是推行美國價值觀。首先談利益,為了利益最大化,美國采取功利主義的、靈活的態度,在曆史上一貫如此,不妨簡單回顧一下美國建國過程。

先說曆史背景。1648年歐洲國家簽定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建立了國際法的基礎,標誌著現代國際關係的框架形成。從此,西方國家成為現代國際政治的主要玩家。和歐洲相比,美國是世界舞台的後起之秀,但也不甘落後,甚至後來居上,手法相當老練。

獨立戰爭時期,美國就深知怎樣利用英法在北美爭霸的矛盾,獲取自己的利益。從1754年到1763年,英法開戰,美國站在英國一邊,共同對付法國和印第安人的聯盟。法國失敗後,1776年,美國矛頭一轉,挑戰英國,並且同時拉攏法國,似乎忘記了剛剛和法國打過仗。有趣的是,法國選擇名義上中立,實際上暗中支持美國。這樣,美國戰勝英國,獲得獨立,這個初生牛犢,在兩個老牌帝國之間遊刃有餘。以上僅僅是粗略介紹,省略了具體的外交手段。但也可以看出,美國曆史上務實、靈活的外交手段。

獨立後,十九世紀中,美國發動兩次戰爭,從西班牙奪取佛羅裏達、古巴、菲律賓等。又發動墨西哥戰爭,獲取從德克薩斯到加利福尼亞的大片土地。

同時,用“購買”的方式,從法國購入路易斯安那地區(中西部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路易斯安那州);從俄國購入阿拉斯加;並且通過白人移民滲透,巧妙地獲取夏威夷,奠定今天的版圖。

美國外交的另一個特點是價值觀,隨著曆史的進步,不單純追求利益,與之並存的是推行民主自由、人權等。從一戰後逐漸開始形成,二戰後成熟。這種特點可以追朔到十九世紀的“進步”主義的世界觀。當時的美國人認為,美國代表了世界發展的進步潮流,有義務幫助其他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當然,現在看來,這種觀點和基督教福音派以及當時流行的種族主義、殖民主義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不過,當時的美國人認為,幫助白人之外的種族,是白人的義務(White man’s burden),付出了很大努力,這也是事實。

總之,價值觀貫穿了美國的外交史,盡管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價值觀。

相比之下,中國的外交似乎隻追求利益,忽視價值觀。在利益的驅動下,一方麵可以和各種國家、團體建立關係,另一方麵,也缺少真正的盟友。在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朋友可能玩弄兩麵三刀,甚至落井下石。

縱觀現代國際關係史,如果說美國是老玩家,中國則是個新手。1840年後,才開始係統地和西方打交道,並且長期處於弱勢。這造就了中國人兩個特點。一方麵,內心的屈辱感和自卑感並存。另一方麵,表麵上表現出強硬粗暴的態度。這兩點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麵,相輔相成。

美國的盟友

回到中美冷戰,觀察美國的盟友,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首先,從冷戰時期到現在,美國形成了一批長期的盟友,超越了臨時的互相利用。再把目光放長遠一點,美國的某些盟友,例如英國、加拿大、法國,可以追述到一百年前、甚至二百年前。

其次,美國的盟友包含大多數民主的、先進的國家,綜合國力強。

第三,美國的大多數盟友具有可靠的曆史文化基礎,例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西歐國家,不單純是利益交換。

第四,非西方文化國家中,美國和某些盟友具有相同的民主價值觀,例如以色列、日本、韓國等。沒有共同價值觀、主要基於利益交換的國家,例如沙特阿拉伯,本文不把他們看作美國的盟友。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看待中國的盟友,中國就會失去幾乎所有的盟友。

冷戰失敗的可能結果

基於對蘇聯的觀察,很多人都預測中國會敗給美國,中國將分裂成多個國家。我們不能預測中國將來一定如何,但是,如果考慮到中國曆史上的先例,我們可以預測七種可能的情況。

首先,名義上保持一個中央政府,實際上地方勢力割據。從曆史上的藩鎮、到民國時期的軍閥,不乏其例。

其次,國家基本保持統一,但是陷入內部混亂,例如某些王朝末期和文革時期。

第三,沒有大規模內亂,表麵祥和,但是社會經濟長期停滯、人民貧窮。

第四,類似於王朝更替,現在的政府被推翻,另一個專製政府上台,實質上換湯不換藥。

第五,也是最好的結果,中國實行新的社會製度,融入西方民主國家,徹底造福國民。當然,這種可能性很小。

第六,國家分裂成幾個小國,各自發展,互相良性競爭,人民安居樂業。

最後,也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國家四分五裂,互相爭鬥,人民遭殃。

在所有可能性中,最大的可能是第三種,國家表麵上維持統一,沒有分裂,但是領導層內部矛盾嚴重。社會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民生凋敝。這樣的狀況持續一段時間後,新的領導出現,重新調整政策。

結語

美國建立了一套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並且獲得所有民主、先進國家的支持。中美冷戰中,在軍事方麵,中國可以得到俄羅斯一定程度的支持。經濟方麵,中國將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單獨麵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美國相比,中國的盟友較少、國力較弱,中方陣營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基礎。同時,中國的外交經驗較少、心態也欠成熟,冷戰的結局是可以預料的。至於冷戰結束後中國的前途,則不太明朗,整體而言,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