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故土:一個ABC的觀察與思考

PingJiangLi (2025-11-06 08:42:29) 評論 (3)
四個星期的亞洲旅程結束後,女兒在家庭微信群裏分享了她這次在中國的見聞與感想。她說,從一路上觀察到的人際互動中,她得到了四個令她印象深刻的體會。

觀察一:學會感恩

我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 無論是陌生人還是熟人之間, 人們對感恩的表達其實相當稀缺。剛到長沙時,姨爹爹問我:“你覺得美國和中國最大的不同是什麽?”我幾乎脫口而出:“是感恩的表達。”

在中國,當我說“謝謝”時,常常會引來驚訝的目光,或者讓飯店、酒店、商店的服務人員格外留意。而在親戚之間,這種反應就更明顯了——總有人笑著說:“謝什麽謝?”甚至微微皺起眉頭,仿佛那不過是舉手之勞,是家人之間理所當然的事。

一方麵,這讓我感受到他們的真心;另一方麵,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背後所付出的時間與心意。作為一個明白“招待別人”有多費心的人,我能體會其中的辛苦。

這次旅行中,我和姨爹爹討論起“說謝謝”的話題,他也認同我的觀察。他向我解釋道,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裏其實是有感激之情的,隻是平時不習慣說出口,覺得親朋好友之間幫點小忙理所當然,除非遇到特別重大的事情。而他去年春天去美國時,卻看到人們動不動就說“謝謝”,甚至覺得這句話都快被說空了。

這讓我想起聖經上的話——“要凡事謝恩”。我童年裏有一段清晰的記憶: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們一家去浸信會教堂做禮拜,一位老先生幫我開門,媽媽在後麵輕聲提醒我:“說謝謝。”

在美國,我逐漸理解為什麽“謝謝”幾乎成了日常用語:為別人開門、做飯、陪伴,都值得感謝。對我來說,不說謝謝幾乎不可想象,因為世上沒有什麽事是別人真正理所當然為我們做的。

表達感恩提醒我,不要讓“應得感”占據心中。雖然在內心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但我仍然感恩父母的教養,也感謝神的恩典,讓我能夠保持一顆知感恩的心。

觀察二:夫妻之間的溝通

在中國旅行期間,我近距離觀察了五對親戚夫妻的互動,也聽說或親眼見過許多爸爸的朋友與他們的妻子或前妻之間的相處情形。

非常常見——真的是非常常見——夫妻間的言語尖銳、語氣粗糙,仿佛在交鋒,句句帶刺。彼此批評、互不相讓,聲音高得足以充滿整個房間,最終往往以一陣令人窒息的沉默收場。或許對他們來說,這樣的交流方式再自然不過,但對我而言,卻顯得格外陌生和尷尬。

我必須承認,我也曾抱怨過爸爸媽媽說話時會提高嗓音。然而這次近距離地觀察中國文化,從他們成長的環境中,讓我意識到自己當年的抱怨,其實誇大了許多。相比之下,爸爸媽媽的相處更像是一對溫順忠誠的金毛犬;而我看到的許多中國夫妻,則更像是急躁、好鬥的吉娃娃或梗犬。

讓我由衷驚歎的,是爸爸媽媽在婚姻中所展現的耐心、善意、犧牲、支持、忠誠、努力與恩典。過去幾個月裏,他們兩地分隔,但爸爸幾乎每天都會打電話給媽媽,有時一天不止一次。我常想,他們每天能聊那麽多嗎?但這份堅持卻異常溫馨,也提醒我要珍惜爸爸那顆想與媽媽保持聯係的心。


爸爸媽媽的婚姻並非一帆風順,他們也經曆過許多磨難與挑戰;然而他們攜手走過風雨,在相互扶持中成長、改變。我感謝神,他們通過溫柔的言語和行動,向我展現了有基督信仰、充滿愛心、彼此尊重的夫妻榜樣,正是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我明白了什麽是愛。 

觀察三:言談中的價值

我很感恩爸爸媽媽在言談中所體現的價值觀。作為孩子,我當然常聽到他們關於學習、工作或理財的智慧提醒,但在外人麵前,他們從不多言,反而格外謹慎地注意免談一些私人話題。

這次旅行中,我是唯一的年輕一代,身邊多是爸爸那些有成年子女或孫輩的老朋友們。他們的談話主題幾乎總離不開錢、資產、中國退休生活的好處、無所事事的日子,以及“孝道”。讓我吃驚的是,這些話題往往能從早聊到晚,大家樂此不疲。

有一次,爸爸與幾位朋友聚餐。由於旅行太累,我發現他在沙發上幾乎打起瞌睡,我不斷輕掐他,希望他精神一些,因為我覺得那樣打瞌睡有些失禮。後來我才明白,他們一直在聊單位的人事關係、錢財和權力鬥爭——這些都是爸爸並不熟悉、插不上話、也不感興趣的話題。回想起來,我突然意識到:在更大的聚會中,爸爸總是話最少的一個,他寧願傾聽,也不願參與關於中美關係或美國總統川普的尖銳批評討論。

作為年輕人,我因此開始反思:當我到了他們的年紀,我會談些什麽?我希望以怎樣的語氣和姿態與人交流?我渴望過怎樣的人生,又希望與親朋好友共度時光時,能保持怎樣的內心平靜?也許,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我未來在餐桌上的談話內容。

觀察四:身體與生活習慣

我很感恩我們家有鍛煉身體的好習慣,生活方式也很自律。爸爸雖然已經六十多歲,但在這次“亞洲七城、三十天”的旅程中,竟然能跟上二十多歲的我,體力與耐力都令人佩服。

那天,我們和姨媽、姨爹一起坐高鐵去機場,我看到爸爸注視著屏幕上滾動的停靠站信息。看著他那滿頭漆黑的頭發間摻雜著幾縷銀絲,我忍不住笑了——六十多歲的他,頭發竟然還如此濃密。前幾天,爸爸和姑爹並肩在我前麵行走,雖然他們隻差五歲,但在我眼裏,爸爸看起來至少年輕十歲。一路上,我們遇到很多老年男性抽煙、喝酒、打麻將、賭錢,或者整天盯著手機;而老年女性在一起,則熱衷討論各種保健食品與藥物。

我很感恩爸媽從不抽煙、不酗酒。爸爸偶爾小酌,也隻是半杯紅酒,從不貪杯,更能婉拒那些五十多度的烈酒勸酒,即使那天晚上他的學生請客,老同事們都勸他品嚐一下是最有名的茅台,他也未曾動心。更讓我感激的是,他們始終重視身體鍛煉。小時候,爸媽每天晚上都會帶我們去健身房運動;如今,他們依舊堅持鍛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結

中國是一個令人驚歎的國家:既有高度現代化與科技便利的一麵,也保留著傳統文化中不太講究衛生、行為擁擠推搡的一麵;盡管到處可見高效的交通運輸,但也常能看到許多建好的高樓卻無人入住的爛尾工程;雖然孩子們承受著巨大的學業壓力,生活中仍存在中午一家人回家吃飯、午休片刻的溫情文化。

中國的飲食多種多樣,價格不貴;旅遊勝地的自然風光美得令人歎為觀止;很多人勤勞能幹,為生活甘願離家奔波,甚至犧牲自我。

這趟中國之行,對於我二十多歲的年紀而言,尤其與爸爸同行,格外珍貴。能透過爸爸的眼睛重新認識這個國家和我們的民族文化,讓我更加感恩我們的祖國,也更加感恩爸媽——他們用一生的努力、奉獻與選擇,為我們建立了今天的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