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歐洲13城-巴黎凡爾賽宮.我曾為你瘋狂

斯人曰 (2025-11-10 23:17:20) 評論 (1)
我們在巴黎第2天的行程簡單明了,上午凡爾賽宮,下午先賢祠和盧森堡公園,晚上是法國大餐。在所有這些裏麵,凡爾賽宮則是我心中的重中之重。

①凡爾賽宮大門(照片取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

凡爾賽宮地處巴黎西南郊外,是由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三的狩獵行宮改建而成的大型王宮。它以奢侈華麗而著名於世,幾乎成了每個來巴黎的旅人的必訪之地。對我而言,凡爾賽宮不是一個旅遊景點,它是存在於過去我37年生活中精靈,驅使我去熱愛藝術和關注建築之美。

一九八八年第一次凡爾賽宮之行時,它美侖美奐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和令人窒息地藝術氛圍感給與我極大的震撼。它的美從天到地將人“裏挾”,令人喘不過氣來。頭頂上巨大拱券天頂畫在淡藍的背景色下有了比一般油畫更強烈的渲染力,使人錯覺自已也在其中。



②巨幅拱券天頂畫之一角

在一盞盞流光溢彩的水晶大吊燈下,大理石四壁上色彩濃重的油畫和掛毯與淺色的大理石雕像形成明暗高度反差對比。這使人物作品在富麗堂皇的裝飾空間裏得以重點顯現。每座雕像都栩栩如生,讓人感到那些早已被時間定格的曆史人物隨時會從冰涼的石頭中走出來。凡爾賽宮無處不顯豪華。而大麵積使用的鑲嵌牆鏡和門鏡,讓這種豪華效果成倍增長。凡爾賽宮設計強調自然采光,房間裏對稱而立的落地大窗在大理石和精美雕刻的窗框簇擁下,將室外景色變成房內的天然裝飾畫。好一個妙招!

這裏的每一寸空間都被藝術填滿。那一幅幅鑲嵌金銀線的寓言和古董圖案整壁掛毯,那一幅幅形象雋逸的人物和山水油畫,那一座座立於壁爐上方的精巧鍍金青銅雕像和座鍾,它們都是藝術的使者。如果將凡爾賽宮的每一室內空間視為一幅畫,那麽這幅畫沒有一絲留白區。這便是西方油畫區別於中國畫的主要特點,同樣也是凡爾賽宮室內裝潢藝術的表達方式。在這個有限的空間裏,色彩、光影和造型雖以天馬行空的交織在一起,又以對稱布局來讓人體驗到有序和平衡。從大件物品的陳設到細小曲線卷軸崁邊的浮雕和描金細節,這裏的一切都令我癡迷。

③房間整體風格(照片取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

回國後,我滿眼都是凡爾賽宮的影子,近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很難見到西方藝術元素。我便開始自已動手製作。我用從裝潢商店買來塑料裝飾邊條將一幅大型風景紙畫固定在父母住房的客廳牆上,自製了一幅風景壁畫。我創造性的在家中單色的水泥地麵,用調色的水泥泥漿繪出一個豐富幾何圖案的新地麵。後來,新華書店發行了一種西方油畫掛曆。我見了如獲至寶,裁下掛曆頁上半部油畫,配上像框掛在牆上。從藝術角度看來,這些作品都談不上專業,但在當時的中國卻很標新立異絕無僅有,令每個來訪客人詫異。

當時從國外學習返國的我身負大型計算機軟件項目開放重任。工作之餘,除了寫專業論文,裝飾房間便是我的主要愛好,連小說都沒時間看。四年後我帶兒子來美國與先生團聚和永居。這一愛好也隨我飄洋過海在美國登陸。

初到美國,這裏房屋從建築風格到室內裝飾都令我大失所望。我希望再次自已動手營造我向往的藝術境地。前題仍舊是,有條件才幹,不花大錢。可喜的是,在美國學習DIY和購買裝飾材料的條件比中國好很多。開頭若幹年,我們夫妻雙雙在大學讀學位,還沒有能力買房來實現我的夢想。緊張的學習之餘,我常閱讀關西方建築美學和經典風格室內裝潢的書藉。在大學攻讀會計專業的我曾試圖注冊建築和藝術學方麵的選修課。結果當然是行不通。那時,我已開始搜集兼價古典藝術品舊貨。十多年前,我曾用5美元在一舊貨市場上淘來一座已失去功能的舊雕像座鍾。回來清潔後刷上金色油漆,儼然成為一件看像頗佳的歐洲中世紀藝術品。

工作後我們買的第一棟住房,也成了我傾心打造的”作品”。在建新房選擇建築風格時,我對帶有廊柱和裝潢元素的房屋結構更上心。好在有先生把關,我們才買下的一揀實用結構的住房。但我將其”歐化”的決心卻未妥協。無奈之下,先生也讓了步,還伸出合作之手。我們自己動手為房間頂部加裝了裝飾邊條(molding trim)。我還用裝飾邊條為客廳大小牆麵釘上區域性邊框(Panal),框內貼上立體花紋的壁紙,以增強整體經典氛圍感。

使得我的”歐化”工程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是我找到了ー種大量自製立體花型小部件的技術。借用做花型肥皂的方法,我先為已有的立體花型小部件做出模子,然後用模子和石膏粉複製出更多的石膏小部件。用這些由天使和各式曲線卷軸小花石膏元素拚接而成的圖案粘牆上,配上裝飾邊條(molding trim),我為幾個房頂的四角和中心做了天頂”浮雕”處理,的確有以假難真的浮雕效果。

④曲線卷軸花型(照片取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

我們做得最奇葩的事是用夾板為客廳和臥室自製了裝飾性壁爐台架;又把廚房與客廳間的拱形通道開口裝飾成雙麵廊柱。配上由寬幅風景遮陽簾改製大型風景壁畫,和由黃金色織錦緞桌布改製的全套床上用品及窗簾,幾年之中,我的家逐漸”歐化”。每次朋友來我家就會發現床上新添了一個黃金色織錦緞抱枕,牆上又多了一幅經典老油畫。這樣的”歐化”活動最終因我要參加美國會計執照(CPA)考試而終止。換句話說,我的CPA執照因此延誤了五年。

多年後我曾懷疑我對凡爾賽宮藝術美的鍾愛是否為井底之蛙的反應。其實不然,這次在歐洲13城參觀了眾多的帝王宮殿之後,凡爾賽宮仍是我心中無可替代的最美巴洛克設計的典範。事實上,凡爾賽宮實如其名。它的室內裝潢是巴洛克藝術風格在宮廷建築中應用的典範,有著高度國際水平。凡爾賽宮的設計曾被西方多個國家君主所效仿。俄國的聖彼得堡冬宮和德國的波茨坦無憂宮便是二個例子。

凡爾賽宮是在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設計和改建成如今這個樣子的。路易十四愛好文藝和建築。他推行藝術治國,將藝術視為鞏固王權和塑造國家形象的工具。這主要體現在他對凡爾賽宮的修建以及對芭蕾舞和歌劇的推廣。他親自參與和欽定各個文藝領域具體條規,不斷提升了法國藝術在世界的地位。那個時代法國官方藝術的特征是至高無上和自信。有一件關於在凡爾賽改造設計上的往事可告訴我們凡爾賽宮建造的藝術水準有多高。

根據尼爾·柯林斯 (Neil Cоllins)所著《凡爾賽宮:曆史,建築,室內設計》一書,17世紀中葉,在將凡爾賽的前身建築從中世紀城堡轉變為現代宮殿的過程中,凡爾賽東線建築的設計收到大量法國建築師的設計提案,但都被否決。最後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建築藝術大師貝爾尼尼(Bernini)也遞交了自己的提案。眾所周知,巴洛克建築藝術發源於意大利。貝爾尼尼是服務於教皇的雕塑家、建築家和畫家。大師出手當有傑作。

然而,貝爾尼尼先後提供的三個方案卻都因被認為與建築物的其餘部分不協調而沒被采納。這樣的遭遇貝爾尼尼恐怕在別處還不曾有過。法蘭西王國這種精心規劃,嚴格執行的辦事態度還被後世的拿破侖三世所傳承,這才有了如今巴黎的美麗城市風貌和世界”花都”的盛譽。而凡爾賽宮則是這塊土地上最耀眼的明珠。

這次重訪凡爾賽宮,感到一切記憶猶新。我們主要的參觀時間都在滿是精華的主殿二樓的大小廳堂和房間裏。對比37年前我在鏡廳中拍的老照片,如今自己容光不再,真是老了。可凡爾賽宮卻如一個美麗的天仙,風韻永存。猶如老友相聚,我雖想你,但終有一別。隻是再見不知何年!我心中不禁泛起一絲古人在車舟不便年代才有的離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