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來探討:語言與文字

Lxxyy2014 (2025-11-07 11:45:17) 評論 (5)
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 由於彼此之間,  需要溝通,  因此逐漸就有“語言與文字”的產生和應用, 成為人類互相交流、記錄彼此思維的重要工具!

語言是通過口語或手勢傳遞信息的工具,而文字則是語言的書麵表達形式。兩者雖然密切相關,但在功能、表現形式和曆史發展上卻有所不同。

一, 先說語言:

眾所周知,  語言是人類用來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工具。它是口頭的,也可以是非口頭的(如手語、肢體語言)。語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語言通常由聲音構成,聲音組合成音節、詞語,再構成句子和段落,  來表達複雜的思想。

2. 語言是活的,會隨時間變化,而產生新的詞匯,  因此不同的表達方式會不斷產生。

3. 每種語言都有一定的語法規則,  來組織詞匯和句子,使得信息能被準確地傳遞。

4. 現在世界上存在數千種不同的語言,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和表達方式。

二, 再談文字:

論及文字,  文字是語言的書寫形式,用於記錄和傳達語言的內容。

1. 文字是通過書寫符號或字形,  表達語言的音、意或兩者的結合。

2. 一旦書寫出來,文字就保持不變,因而便於保存和傳播。

3. 文字的發明,  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裏程碑,它使得語言的使用,  不再僅限於口頭交流,同時還方便了曆史的記載和知識的傳承。

4. 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使用他們自己不同的文字係統,如漢字、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德瓦納加裏字母等。

所以語言是文字的基礎,文字是語言的載體。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字;沒有文字,語言的表達和傳遞便會受限。

文字使得語言能夠跨越時空界限,  而獲得傳播和保存。通過文字,人們可以記錄曆史、交流思想、教育後代。

總的來說,語言與文字不僅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明發展的見證者。它們不斷演化、傳遞和擴展,使得人類的思想溝通和知識傳承得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但人類思維的表達, 除了使用語言和文字之外, 同時還可以由語言文字延伸出很多其他的方式表達; 譬如小說、戲劇、音樂、繪畫……等等.

再更詳盡一點說,  眾所周知, 人類之異於禽獸,  乃在於人類的大腦有其思維與反省作用, 肯用頭腦的人, 凡事他們都會費心思考, 要追問每一件發生的事物 : “為什麽? ”

為了要解答這些為什麽,  因而推動了人類文明、科技的進步. 在這當中, 語言和文字就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

更進一步說,  依普通常識而論, 人類最原始的語言形成, 必定先於文字. 而語言形成的過程, 應該是原始人類對周邊事物, 產生出不同呼叫的聲音. 一個群體, 居住在一起久了, 這種不同呼叫的聲音, 眾約俗成, 彼此有了默契, 因此對這些聲音, 有了它固定的意含, 就變成了可以互相溝通的語言, 或稱之為方言. 所以每一個不同的地域, 就有著不同的方言.

像我國很多省份, 它們的方言, 不僅不同, 而且可能有十種以上. 譬如湖南、廣東、廣西……等等省份.

人類有了語言,  用來彼此溝道, 但人類為了要記載日常發生的事物,  或敘述自己的感概而不被忘記, 最初是以結繩記事,  後來逐漸才有文字的創建,  因此文字的創建,  是有其必要性.

相傳中國文字創作, 也是在很早的年代, 就已經有了, 到了倉頡, 也隻不過是積其大成而己! 所以中國的方塊字, 並非倉頡一人, 一時心血來潮所獨創.

中國文字創製的根基, 就是所謂的六書, 根據許慎的:《說文解字》六書是: “ 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

我們都知道; 中國文字是全世界最獨特的一種文字, 方塊字形, 單音節, 一字四聲, 也因此而發展出中國曆史悠久的古代文學, 獨特的詩詞與歌賦!應該是我國曆史文化的精華!

有人認為: “在像化思維的指導下, 必然產生表意性的文字! ” 但此種“以形表意”的這一論點, 似乎隻能適用於六書中, 經由指事、象形、形聲、會意所製造出來的字.

又語言與文字的使用,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 它並非永遠不變和不能改變的, 它也是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需要, 以及時代潮流的趨向, 逐漸有所改進, 而且這種現象, 特別是存在於詞匯的增加和文字書寫方麵.

又由於現代文明和科技的快速進展, 傳統的中國文字和詞匯, 似已無法全麵供應所有現代政治、軍事、財經、科學等方麵所需! 因此新的專有名詞和術語應運而生, 此即為引進了許多外來語, 或者直接采用其他科技發達國家, 如美國、日本,已創建和翻譯的名詞和術語. 現在常用的詞匯: 如政治、經濟、財政、物理、化學等等都是! 其實這也是追隨潮流趨向, 無可厚非的!

又廣義的中國文字, 或稱之為漢字, 是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衍生的行書)等演化而來的文字; 狹義的是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 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 


書寫方麵, 像現在使用的簡體字, 也是將部分繁體字(其實應該稱正體字)簡化而來. 其目的當然不外是為了方便書寫和學習容易, 但卻並不是十分完美. 因為很多簡體字的簡化, 而失去了原創正體字的創意, 同時還有一些因同音而混淆的簡體字,  但由於政治的插手, 十四億人口都在用, 因此現在用簡體字的人會多於用繁體字的! 

所以喜歡用繁體字書寫的人,  他雖不是中國公民, 但他至少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又反過來說,  喜歡用簡體字書寫的人,  也不能說他一定是中國公民,  他可能是任何認同中華民族的人

更有趣的是; 年青的一代,他們經常在電腦上寫email, 或在手機上發短訊, 彼此為求快速方便, 而創造了一種所謂的火星文字, 如: “ Qrz=叩頭感謝你” , 你我雖未必能懂, 但它卻在網路上已行之經年累月, 誰在乎你懂還是不懂?! 如果假以時日, .說不定它也會參與在正式文字當中!

基於上述,我想任何一個群體, 尤其是一個由眾多族群所組成的群體, 就好像歐美等許多國家, 她們不論各族群自己所使用的語言與文字是什麽, 但為了彼此溝通容易、便捷, 都明定隻一種或兩種, 為官方語言和文字, 全國所通用!

於是這就有了所謂英語係、法語係、德語係等國家.雖然這些不同語係國家,.也常有戰爭, 但絕不會是因語言文字而爭吵, 因他們知道語文是工具,是要用來易於溝通, 便於求知與享受精神食糧之用, 沒什麽好吵的!

我國自秦統一中原後, 秦始皇便下令李斯等人, 進行文字的整理和統一工作, 文字統一後, 這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了不起的貢獻! 因為自從那個時候開始, 迄今為止, 我國的語言, 雖然一直沒有統一, 但文字卻始終是統一的.

中華民國政府, 從大陸到台灣, 在語言與文字方麵, 多少年來,就是秉承上述原則, 一直都是在推行全國國語化運動, 要求大家特別是在公眾場所, 都應該講國語; 盡量不要講方言! 但如有必要, 可以在家或某些私下場所為之. 


如此淺顯連小學生都能明白的道理, 為何在台灣有一些人, 卻偏要開時代倒車, 強調某種方言(台語)的應用, 而且還要駕臨政府規定官方語言之上?!  他們明顯的隻求表現他們的族群意識!

現在在台灣, 有人就因省籍意識的關係, 偏偏就要把閩南話正名為“台語”. 而且一直要求定為官方語言之一!

如果說要定義, 什麽是“台語”:

我認為如果要有所謂“台語”, 應該不能被福佬族群所壟斷, 隻以閩南語定為“台語”, 其實還應該容納其它族群的; 如客家、原住民、外省、新住民所有的族群所使用的語言在內!

台語, 指的應該就是生活台灣各個族群所使用的語言, 而閩南話隻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非政府立法限定, 台語就是閩南話!

況且閩南話也是中國福建省的一種方言, 有些是有語無字, 有些是有言無文, 正如其他不計其數的中國方言一樣, 隻是在某些特定地區使用的一種語言與文字! 廣東話、廣東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記得前不久, 我與家人返台, 探視親友. 偶而去參觀了幾場九合一選舉的造勢活動, 有的競選人在台上發表競選演說時, 為的顯示其省籍意識色彩, 全程竟然都是用閩南語發音, 而我在現場, 隻是有聽沒有懂, 但不知跟我有同樣感覺的人有多少?


又像那天, 2025年的二二八78週年紀念日,賴清德第一次以總統身分,出席睽違5年在台北舉辦的二二八事件中樞紀念儀式。總統賴清德致詞時,全程都是以閩南語發音, 其用心不言而喻!

如果在台灣真的要對現行的語言與文字, 作一割裂, 把現在通行的國語文用台語文來取代, 那行得通嗎?

我認為, 首先要請那些提出此議的改革者, 你們要考慮一下, 這台語和台文的根源到是從何而來? 

還有很多深綠的台獨人士, 堅持自認不是中國人, 那就請立刻將你們以及你們祖先的名字及他們的墓碑, 都改用台語發音和台文書寫! 這應該是你們要求改革語言與文字去中國化的最初起步吧?! 

同時也不要要拜媽祖、關公!也不要過端午、中秋、農曆新年!因為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