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國防部總部五角大樓西北部有一片占地624英畝(約2.53 平方公裏)的巨大墓地,這裏便是著名的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也是美國最大的國家公墓,有超過40萬陣亡將士及其家屬的英靈安息在此。
阿靈頓國家公墓最初名為阿靈頓莊園,是羅伯特·李(Robert E. Lee)與夫人瑪麗·安娜·李(Mary Anna Lee)的私人莊園。
1
羅伯特·李便是著名的李將軍,也是美國內戰(南北戰爭)時南方軍的總司令。
在內戰爆發前,李將軍在北方任職,並且已經被林肯總統任命為聯邦軍的指揮官。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羅伯特·李決定辭去北方的軍職,投向南方,為自己的家鄉而戰。李將軍的出生地弗吉尼亞州屬於南方邦聯,那裏有他的親人、朋友,他不能將劍指向他們。
2
李將軍的“叛逃”,讓北方聯邦政府軍嚐盡苦頭。在第二次布爾倫河戰役中,李將軍指揮南方軍取得大勝,嚇得總統林肯跌坐在椅子上,驚呼徹底完了。此後,在錢瑟勒斯維爾戰役中,李將軍以少勝多,“不足6萬饑寒交迫的叫花子把13萬精兵殺得丟盔棄甲”!
李將軍甚至一度兵臨華頓城下,驚得聯邦政府一眾官員草木皆兵,準備逃離首都!
北方聯邦軍對李將軍恨得咬牙切齒。很快,北軍就占據了阿靈頓莊園,並且將這裏用作指揮部。
為了合法地占有這個莊園以及其他與李將軍類似的“叛逃者”的私人土地,林肯政府在1862年通過了一個戰時法,向所有“叛逃者”征收房地產稅,並規定要本人親自前來交稅,否則便沒收其財產。
這個戰時法顯然是個“惡法”,叛逃者怎麽可能親自去繳稅呢?那不等於自投羅網?於是,聯邦政府便以抗稅為由進行沒收。
這也正是立法者想要看到的結果:財產的主人要麽老老實實到聯邦占領區來,別參與南方叛軍,要麽你就抗稅在先,聯邦政府依法沒收在後。
羅伯特·李及家人肯定不可能去交稅,他們派遣代理人向聯邦政府交納92美元的房地產稅,被聯邦政府拒絕。
1864年,阿靈頓莊園以抗稅為由被沒收並且進行公開拍賣,結果聯邦政府以26800美元的價格購得(約合現在的41萬美元)。
隨著戰爭的進行,陣亡將士越來越多,聯邦政府需要在華盛頓周邊地區尋找合適的安葬地點。當時的軍需總長蒙哥馬利·梅格斯將軍(MontgomeryC. Meigs)曾經是李將軍的部下,他對李將軍的“叛逃”深惡痛絕。
因此,當有部下建議將阿靈頓莊園做為陣亡將士的墓地時,梅格斯將軍欣然答應了。
阿靈頓莊園所在區域地勢較高、不容易遭水淹,是安葬烈士的理想之地。也因為李將軍是南軍的統領,北軍此舉也有泄憤之意。
1864年5月13日,第一名陣亡軍人威廉·克裏斯蒂曼(William Henry Christman)在此下葬。此後,阿靈頓莊園又陸續下葬了大量的陣亡軍人。
1864年10月,梅格斯將軍的兒子約翰·麥格斯上尉(John Rodgers Meigs)在南北戰爭中陣亡,隨後也被葬在阿靈頓公墓。麥格斯將軍一輩子都對此耿耿於懷。
3
1865年4月9日,南北戰爭結束,南方軍戰敗了。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在曆史課本上知道了,南北雙方實現了和解,美國重新恢複了統一。
李將軍在戰後獲得了足夠的尊重,他後來當了大學校長,成為了著名的教育家。但阿靈頓莊園已經成為了國家的財產。
做為敗軍之將,李將軍無顏麵對昔日的對手、胞澤,他再沒有回過北方的家,也沒有對阿靈頓的產權提出過異議。
1870年10月12日,李將軍在列克星敦去世。
4
與李將軍不同,李將軍的兒子們對祖產被美國政府霸占始終耿耿於懷,尤其是大兒子卡斯蒂斯·李(Custis Lee),他曾經是南方軍的將軍,與北方軍打過仗,一直想要討回公道。
在李將軍去世後,卡斯蒂斯·李便代表家族向美國政府交涉,要求返回莊園。
經過多次交涉,沒有結果。1874年,也就是莊園被沒收20年後,卡斯蒂斯·李向法院起訴,要求美國政府返回以違法手段霸占的阿靈頓莊園。這場曠日持久的官司打了8年,一直告到美國最高法院。
在戰爭中,勝利者占領失敗者的土地,搶劫失敗者的財產,掠奪失敗者的女人,這都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在曆史書上,這樣的征服比比皆是。
李將軍曾經率領南方軍幹掉那麽多的北方軍將士,甚至差點要了總統林肯的命,這怎麽能讓身在北方的文臣武將們不恨的牙癢癢呢?
做為敗軍之將,“叛軍”首領,北方勝利者沒有對其趕盡殺絕,甚至沒有追究其戰爭罪,已經格外開恩了。
李將軍的子女不僅沒有感恩戴德,反而得寸進尺,翻老黃曆算舊帳,要求北方歸還已經征收的土地,真是豈有此理!
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1882年12月9日,美國最高法院以5比4的投票結果,判決美國政府敗訴。
最高法院的理由是,林肯政府在1862年通過的戰時法要求“本人親自前來交稅”的規定違背美國憲法精神,因此,當時李將軍派遣代理人前來交稅的行為是合法的。
其次,法院認為,即使李將軍欠稅,那麽美國政府也隻能拍賣相當於欠稅額、利息以及其他開銷的財產,而無權拍賣所有的土地。李將軍當時的欠稅額92美元,也就是說,美國政府隻能對價值92美元的財產進行拍賣。
因此,最高法院判決美國政府取得莊園和拍賣是非法的,應當把土地和房屋都歸還給李將軍的後人。
5
20多年前的陳年往事,而且被沒收的莊園也已經建成國家公墓了。作為戰敗者、“叛軍”家屬,狀告美國政府,沒想到官司居然贏了。得知判決結果後的李將軍後人真是滿心激動、淚流滿麵啊。
美國政府服從判決,但卡斯蒂斯·李不想收回產業了,因為已經有數萬名將士安葬於此了,其中有很多還是卡斯蒂斯·李曾經的袍澤。於是雙方開展磋商,最終聯邦政府以15萬美元的代價(約相當於現在的327萬美元)買下了該產業,並把莊園的老房子改造為羅伯特·李將軍紀念館。紀念館內,盡可能地恢複了阿靈頓宅屋內當年李將軍一家的生活原貌。
於是,在一個國家榮譽歸葬地的最顯眼處,卻有了一座“叛軍”首領的紀念館。
巧的是,代表白宮出席交接儀式的是前總統林肯的兒子托德·林肯(Todd Lincoln),他當時是軍務部長。
兜兜轉轉一圈後,李將軍後人站著把錢給掙了,美國政府也無需再移動公墓,這也算是個大團圓結局了。
6
北方的勝利者如果羅織一個罪名去剝奪南方叛軍首領的財產,簡直易如反掌。而且,李將軍在“叛逃”時已經宣布放棄美國國籍,直到1975年(李將軍去世105年後)才由福特總統發布特赦為他恢複國籍。對於這樣一個叛國者,抄沒家產,甚至是誅殺九族,都是理所應當的,甚至是伸張正義,大快人心之舉。
但法院不這樣認為,法律最終保護了一個背叛者的合法權益,摒棄了摻雜在其中的個人好惡。
這其中,不僅僅是法治的勝利,有法律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也浸透著一個國家內部的妥協、和解。
在經曆一場慘絕人寰的內戰以後,沒有戰犯,沒有人受到清算。投降後的南軍將士騎著戰馬帶著槍回家繼續種地,所有南軍俘虜被無條件釋放。
現在,美國法院又把政府在戰爭時期劫掠的財產悉數歸還,算是徹底向“叛軍”妥協了。
美國各方很快達成共識,實現了和解,使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迅速恢複了戰前正常的秩序,全麵回到契約狀態。
也許,正是這種內嵌在美國精神中的超乎尋常的妥協,成就了美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7
政治說到底是一門妥協的藝術,正如英國曆史學家阿克頓所說,“妥協是政治的靈魂”。如果能找到最大公約數,妥協就是明智的。如果還能推動文明的進步,那妥協就還是偉大的。
在美國的憲政體製基因裏,天然就自帶妥協的因子。從打響獨立戰爭的第一槍開始,美國的國父們在治國理念上勢同水火,南轅北轍。亞當斯(美國曆史上第二任總統)對民主持審慎的態度,嚴厲地批評法國大革命;而傑斐遜(美國曆史上第三任總統)推崇民主,對法國大革命不吝溢美之詞。雙方吵成一團,反目成仇。
麵對難以調和的政治分歧,國父亞當斯無奈地說:“打倒全歐所有的船炮部隊容易,把我們自己管好卻難上加難。”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互相妥協,達成共識。美國憲法就是先賢們的思想的互相競爭、妥協、融合後產生的。
在1787年費城的夏天,十二個州(美國當時一共有13個州,但羅德島拒絕派代表出席)的55位代表引經據典,威脅抗議,從總統任期到參議院選舉到法官任命等等,吵成一鍋粥,經過127天的爭論,數百次投票以後,《美國憲法》才得以出爐,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
8
今天的美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查理·柯克被槍殺案,讓左派和右派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到了近乎不可調和的地步。從言語對立,到物理消滅……當妥協與共識被杯葛與衝突取代,當政治分歧變成生死擂台……今天的美國又一次走到了曆史的十字路口:繼續滑向暴力的深淵,還是重新找回理性對話的傳統?
查理·柯克被槍殺是一個悲劇,但終結悲劇,需要今天的美國重拾先賢們的妥協精神,如同160多年前的南北戰爭一樣。
9
不僅僅是美國,全球都在麵臨種種撕裂的風險。階層矛盾,性別對立,地域衝突……持不同立場、觀點的各方劍拔弩張,互不相讓……我看到過一篇專家的分析,指出可能是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全球經濟正麵臨下行壓力,另一方麵是社交媒體的算法推薦,這兩種作用疊加,讓社會正在逐漸喪失消化分歧的能力,這也導致全球的不同國家間,同一國家的不同群體間的撕裂有愈演愈烈之勢……
這種撕裂有緩和的跡像嗎?看上去好像沒有。這個地球未來會更好嗎?我很悲觀。
一百六十多年前,美國的林肯總統說,“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這話不隻在今天的美國,在全球一樣適用。但彌合裂縫,更需要有超越紛爭、互相妥協的智慧。
作者:敏敏郡主
偉大的妥協
sandstone2 (2025-10-04 06:56:00) 評論 (1)在美國國防部總部五角大樓西北部有一片占地624英畝(約2.53 平方公裏)的巨大墓地,這裏便是著名的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也是美國最大的國家公墓,有超過40萬陣亡將士及其家屬的英靈安息在此。
阿靈頓國家公墓最初名為阿靈頓莊園,是羅伯特·李(Robert E. Lee)與夫人瑪麗·安娜·李(Mary Anna Lee)的私人莊園。
1
羅伯特·李便是著名的李將軍,也是美國內戰(南北戰爭)時南方軍的總司令。
在內戰爆發前,李將軍在北方任職,並且已經被林肯總統任命為聯邦軍的指揮官。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羅伯特·李決定辭去北方的軍職,投向南方,為自己的家鄉而戰。李將軍的出生地弗吉尼亞州屬於南方邦聯,那裏有他的親人、朋友,他不能將劍指向他們。
2
李將軍的“叛逃”,讓北方聯邦政府軍嚐盡苦頭。在第二次布爾倫河戰役中,李將軍指揮南方軍取得大勝,嚇得總統林肯跌坐在椅子上,驚呼徹底完了。此後,在錢瑟勒斯維爾戰役中,李將軍以少勝多,“不足6萬饑寒交迫的叫花子把13萬精兵殺得丟盔棄甲”!
李將軍甚至一度兵臨華頓城下,驚得聯邦政府一眾官員草木皆兵,準備逃離首都!
北方聯邦軍對李將軍恨得咬牙切齒。很快,北軍就占據了阿靈頓莊園,並且將這裏用作指揮部。
為了合法地占有這個莊園以及其他與李將軍類似的“叛逃者”的私人土地,林肯政府在1862年通過了一個戰時法,向所有“叛逃者”征收房地產稅,並規定要本人親自前來交稅,否則便沒收其財產。
這個戰時法顯然是個“惡法”,叛逃者怎麽可能親自去繳稅呢?那不等於自投羅網?於是,聯邦政府便以抗稅為由進行沒收。
這也正是立法者想要看到的結果:財產的主人要麽老老實實到聯邦占領區來,別參與南方叛軍,要麽你就抗稅在先,聯邦政府依法沒收在後。
羅伯特·李及家人肯定不可能去交稅,他們派遣代理人向聯邦政府交納92美元的房地產稅,被聯邦政府拒絕。
1864年,阿靈頓莊園以抗稅為由被沒收並且進行公開拍賣,結果聯邦政府以26800美元的價格購得(約合現在的41萬美元)。
隨著戰爭的進行,陣亡將士越來越多,聯邦政府需要在華盛頓周邊地區尋找合適的安葬地點。當時的軍需總長蒙哥馬利·梅格斯將軍(MontgomeryC. Meigs)曾經是李將軍的部下,他對李將軍的“叛逃”深惡痛絕。
因此,當有部下建議將阿靈頓莊園做為陣亡將士的墓地時,梅格斯將軍欣然答應了。
阿靈頓莊園所在區域地勢較高、不容易遭水淹,是安葬烈士的理想之地。也因為李將軍是南軍的統領,北軍此舉也有泄憤之意。
1864年5月13日,第一名陣亡軍人威廉·克裏斯蒂曼(William Henry Christman)在此下葬。此後,阿靈頓莊園又陸續下葬了大量的陣亡軍人。
1864年10月,梅格斯將軍的兒子約翰·麥格斯上尉(John Rodgers Meigs)在南北戰爭中陣亡,隨後也被葬在阿靈頓公墓。麥格斯將軍一輩子都對此耿耿於懷。
3
1865年4月9日,南北戰爭結束,南方軍戰敗了。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在曆史課本上知道了,南北雙方實現了和解,美國重新恢複了統一。
李將軍在戰後獲得了足夠的尊重,他後來當了大學校長,成為了著名的教育家。但阿靈頓莊園已經成為了國家的財產。
做為敗軍之將,李將軍無顏麵對昔日的對手、胞澤,他再沒有回過北方的家,也沒有對阿靈頓的產權提出過異議。
1870年10月12日,李將軍在列克星敦去世。
4
與李將軍不同,李將軍的兒子們對祖產被美國政府霸占始終耿耿於懷,尤其是大兒子卡斯蒂斯·李(Custis Lee),他曾經是南方軍的將軍,與北方軍打過仗,一直想要討回公道。
在李將軍去世後,卡斯蒂斯·李便代表家族向美國政府交涉,要求返回莊園。
經過多次交涉,沒有結果。1874年,也就是莊園被沒收20年後,卡斯蒂斯·李向法院起訴,要求美國政府返回以違法手段霸占的阿靈頓莊園。這場曠日持久的官司打了8年,一直告到美國最高法院。
在戰爭中,勝利者占領失敗者的土地,搶劫失敗者的財產,掠奪失敗者的女人,這都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在曆史書上,這樣的征服比比皆是。
李將軍曾經率領南方軍幹掉那麽多的北方軍將士,甚至差點要了總統林肯的命,這怎麽能讓身在北方的文臣武將們不恨的牙癢癢呢?
做為敗軍之將,“叛軍”首領,北方勝利者沒有對其趕盡殺絕,甚至沒有追究其戰爭罪,已經格外開恩了。
李將軍的子女不僅沒有感恩戴德,反而得寸進尺,翻老黃曆算舊帳,要求北方歸還已經征收的土地,真是豈有此理!
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1882年12月9日,美國最高法院以5比4的投票結果,判決美國政府敗訴。
最高法院的理由是,林肯政府在1862年通過的戰時法要求“本人親自前來交稅”的規定違背美國憲法精神,因此,當時李將軍派遣代理人前來交稅的行為是合法的。
其次,法院認為,即使李將軍欠稅,那麽美國政府也隻能拍賣相當於欠稅額、利息以及其他開銷的財產,而無權拍賣所有的土地。李將軍當時的欠稅額92美元,也就是說,美國政府隻能對價值92美元的財產進行拍賣。
因此,最高法院判決美國政府取得莊園和拍賣是非法的,應當把土地和房屋都歸還給李將軍的後人。
5
20多年前的陳年往事,而且被沒收的莊園也已經建成國家公墓了。作為戰敗者、“叛軍”家屬,狀告美國政府,沒想到官司居然贏了。得知判決結果後的李將軍後人真是滿心激動、淚流滿麵啊。
美國政府服從判決,但卡斯蒂斯·李不想收回產業了,因為已經有數萬名將士安葬於此了,其中有很多還是卡斯蒂斯·李曾經的袍澤。於是雙方開展磋商,最終聯邦政府以15萬美元的代價(約相當於現在的327萬美元)買下了該產業,並把莊園的老房子改造為羅伯特·李將軍紀念館。紀念館內,盡可能地恢複了阿靈頓宅屋內當年李將軍一家的生活原貌。
於是,在一個國家榮譽歸葬地的最顯眼處,卻有了一座“叛軍”首領的紀念館。
巧的是,代表白宮出席交接儀式的是前總統林肯的兒子托德·林肯(Todd Lincoln),他當時是軍務部長。
兜兜轉轉一圈後,李將軍後人站著把錢給掙了,美國政府也無需再移動公墓,這也算是個大團圓結局了。
6
北方的勝利者如果羅織一個罪名去剝奪南方叛軍首領的財產,簡直易如反掌。而且,李將軍在“叛逃”時已經宣布放棄美國國籍,直到1975年(李將軍去世105年後)才由福特總統發布特赦為他恢複國籍。對於這樣一個叛國者,抄沒家產,甚至是誅殺九族,都是理所應當的,甚至是伸張正義,大快人心之舉。
但法院不這樣認為,法律最終保護了一個背叛者的合法權益,摒棄了摻雜在其中的個人好惡。
這其中,不僅僅是法治的勝利,有法律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也浸透著一個國家內部的妥協、和解。
在經曆一場慘絕人寰的內戰以後,沒有戰犯,沒有人受到清算。投降後的南軍將士騎著戰馬帶著槍回家繼續種地,所有南軍俘虜被無條件釋放。
現在,美國法院又把政府在戰爭時期劫掠的財產悉數歸還,算是徹底向“叛軍”妥協了。
美國各方很快達成共識,實現了和解,使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迅速恢複了戰前正常的秩序,全麵回到契約狀態。
也許,正是這種內嵌在美國精神中的超乎尋常的妥協,成就了美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7
政治說到底是一門妥協的藝術,正如英國曆史學家阿克頓所說,“妥協是政治的靈魂”。如果能找到最大公約數,妥協就是明智的。如果還能推動文明的進步,那妥協就還是偉大的。
在美國的憲政體製基因裏,天然就自帶妥協的因子。從打響獨立戰爭的第一槍開始,美國的國父們在治國理念上勢同水火,南轅北轍。亞當斯(美國曆史上第二任總統)對民主持審慎的態度,嚴厲地批評法國大革命;而傑斐遜(美國曆史上第三任總統)推崇民主,對法國大革命不吝溢美之詞。雙方吵成一團,反目成仇。
麵對難以調和的政治分歧,國父亞當斯無奈地說:“打倒全歐所有的船炮部隊容易,把我們自己管好卻難上加難。”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互相妥協,達成共識。美國憲法就是先賢們的思想的互相競爭、妥協、融合後產生的。
在1787年費城的夏天,十二個州(美國當時一共有13個州,但羅德島拒絕派代表出席)的55位代表引經據典,威脅抗議,從總統任期到參議院選舉到法官任命等等,吵成一鍋粥,經過127天的爭論,數百次投票以後,《美國憲法》才得以出爐,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
8
今天的美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查理·柯克被槍殺案,讓左派和右派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到了近乎不可調和的地步。從言語對立,到物理消滅……當妥協與共識被杯葛與衝突取代,當政治分歧變成生死擂台……今天的美國又一次走到了曆史的十字路口:繼續滑向暴力的深淵,還是重新找回理性對話的傳統?
查理·柯克被槍殺是一個悲劇,但終結悲劇,需要今天的美國重拾先賢們的妥協精神,如同160多年前的南北戰爭一樣。
9
不僅僅是美國,全球都在麵臨種種撕裂的風險。階層矛盾,性別對立,地域衝突……持不同立場、觀點的各方劍拔弩張,互不相讓……我看到過一篇專家的分析,指出可能是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全球經濟正麵臨下行壓力,另一方麵是社交媒體的算法推薦,這兩種作用疊加,讓社會正在逐漸喪失消化分歧的能力,這也導致全球的不同國家間,同一國家的不同群體間的撕裂有愈演愈烈之勢……
這種撕裂有緩和的跡像嗎?看上去好像沒有。這個地球未來會更好嗎?我很悲觀。
一百六十多年前,美國的林肯總統說,“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這話不隻在今天的美國,在全球一樣適用。但彌合裂縫,更需要有超越紛爭、互相妥協的智慧。
作者:敏敏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