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典型的21世紀政治寓言: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自以為能以“國家安全”為由關閉信息通道,沒想到自己首先被信息時代的烈火吞沒。
9月4日,尼泊爾政府宣布封禁Facebook、YouTube、X等國際主流平台,理由是“未在尼泊爾完成本地注冊,涉嫌威脅國家安全”。這條命令發布不到12小時,加德滿都大學校園、特裏布萬大學和各大中學就爆發了學生抗議。年輕人手舉寫著“Let us speak(讓我們說話)”的標語,高呼口號:“沒有Facebook,就沒有未來!”
抗議迅速蔓延。到9月7日,示威人群攻入辛哈杜巴宮(尼議會大廈舊址),大樓屋頂陷入熊熊火海。財政部長鮑德爾在試圖逃離時被憤怒的人群攔下,當街剝衣、拳打腳踢,被拖進河裏羞辱。外交部長阿爾祖·拉納·德烏帕的住所遭到衝擊,夫婦二人帶傷逃脫。總理奧利的私人住宅也未能幸免,同樣被縱火焚毀。前總理卡納爾更慘,他的住所起火時妻子未能逃出,不幸喪生。
短短幾天,尼泊爾至少有19至22人死亡,超過400人受傷,其中多數為年輕人,他們的頭部或胸部中彈。警方的過度開槍,使得憤怒進一步升級,示威徹底演變成全國性的暴力衝突。
麵對火海與人潮,總理奧利於9月8日淩晨宣布辭職。內政部長、農業部長等核心閣員集體請辭,21名議員跟隨其後。總統鮑德爾被迫暫時代行職權,但缺乏任何實際掌控力。抗議者提出,由加德滿都市長巴倫德拉·沙阿——一位出身於音樂圈、以反腐形象著稱的前說唱歌手——出任臨時總理。這一幕諷刺而又震撼:一個年輕時用說唱歌詞諷刺腐敗的音樂人,如今可能要執掌一個被烈火焚燒的國家。軍方高層對此持懷疑態度,擔心他缺乏治國經驗,但街頭的聲音已讓他們別無選擇。

從權力邏輯上看,這並非簡單的“政變”,而是一次徹底的合法性崩塌。政府以為封禁社媒隻是技術性的行政命令,卻沒有意識到,在一個高度依賴僑匯和信息溝通的社會,這等同於切斷了數百萬年輕人和家人、朋友、世界的聯係。失去言論自由,就是失去耐心;失去溝通渠道,就是點燃怒火的火柴。
許多人以為,尼泊爾的危機僅僅是社媒禁令引發的“偶然事件”,但事實遠比這複雜。在這個階級撕裂的社會,政客子女出入寶馬、奔馳,赴歐美留學;而尼泊爾的人均年收入僅1300美元,超過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普通青年辛苦勞作,靠僑匯維持家庭,看到的卻是統治階層的奢靡。
此外,青年失業率高達22%,教育投資回報接近於零。僑匯占GDP的35%,是尼泊爾社會賴以維係的命脈。封禁社交媒體,等於掐斷僑民溝通,也動搖了僑匯的心理基礎。因此,當政府舉起“國家安全”的大旗封禁社媒時,民眾並沒有視其為技術問題,而是將其視為統治階層打壓聲音、掩蓋腐敗的最新工具。於是,壓抑已久的不滿,在幾天之間全麵噴發。
尼泊爾事件給全世界一個清晰的警示:在數字化時代,社交媒體不隻是聊天工具,更是維係社會合法性和認同感的關鍵。許多專製政府習慣於用“國家安全”“防止虛假信息”來為封禁社媒辯護,自鳴得意:隻要切斷外部聲音,國內就會安靜。然而,尼泊爾的事實證明,這種邏輯是危險的幻覺。
就尼泊爾事件而言,社媒是尼泊爾海外聯係的生命線,數百萬尼泊爾人依賴Facebook、WhatsApp與海外親屬溝通,維係僑匯來源。切斷它,不隻是禁言,而是掐斷飯碗;Z世代的尼泊爾青年沒有足夠的政治渠道表達訴求,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組織、交流、尋找認同。一旦關閉,他們會用更激烈的方式尋找出口;而封禁反過來成為了謠言的溫床。當官方切斷透明渠道,社會並不會安靜,反而會通過小道消息、匿名群組傳播更誇張、更致命的傳聞。政府失去話語權,反對力量獲得放大器。社媒被關後,憤怒並沒有消散,反而通過VPN、暗網、線下集會擴散,最終引發全麵爆炸。
尼泊爾的崩潰說明:信息自由不是奢侈品,而是安全閥。允許民眾在網上抱怨,反而能釋放社會壓力;當連抱怨的渠道都被切斷,現實街頭就會化為火焰;以“國家安全”為由的封禁,本身就是最大的國家不安全**。一旦年輕人相信政府隻是在保護既得利益階層,他們將不惜一切推翻體製;越是依賴海外市場的國家,越不能輕易封禁社媒。因為這不隻是“言論自由”的問題,而是切斷了經濟血脈。換句話說,那些把“封網”當作萬能解藥的專製者,是在自毀長城。
聯合國譴責尼泊爾警方過度使用武力,要求獨立調查;美英法等十國發表聯合聲明“支持尼泊爾人民權利”;泰國幹脆直接關閉駐尼泊爾使館,撤離公民;就連中國,也強調“不幹涉內政”,暫停合作項目,發布安全警告。不過,真正決定尼泊爾未來的,不是外部力量,而是國內能否恢複信息暢通、重建社會信任。尼泊爾的燃燒告訴世界:在信息時代,切斷社交媒體,等於切斷了政權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那些習慣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封禁平台、屏蔽海外媒體的專製政府,要小心了:你們害怕的不是社交媒體,而是社交媒體裏反映的真實社會不滿。當你封禁它們時,你不是消滅了憤怒,而是把憤怒逼上街頭。當年輕人不再有表達的渠道,他們就會選擇焚燒議會、推翻政府。
尼泊爾的烈火,是對所有專製者的警告:不要以為封網是掌控,封網是崩潰的序幕;不要以為禁言能維穩,禁言是烈火的催化劑。不要以為民族主義能替代自由,民族主義最終會吞噬製造它的人。在數字時代,真正的國家安全,不在於關閉Facebook和YouTube,而在於讓公民自由說話,讓社會真實溝通。否則,今天的加德滿都,可能就是明天的平壤或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