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前,泰勒·羅賓遜幾乎是每個美國普通傳統家庭所希望擁有的孩子:與父母和兄弟關係和睦,學業優異,ACT 考試成績 34 分,躋身全美1%,還獲得大學四年獎學金;同時,他沒有任何犯罪記錄。 正因為如此,美國社會更該反思:這樣一個理想的年輕人,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極端的?
《紐約時報》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昨天發了一篇文章:“從獎學金獲得者到通緝犯:柯克槍擊案嫌疑人的曆程(From Scholarship Winner to Wanted Man: The Path of the Kirk Shooting Suspect)”
•泰勒·羅賓遜(22 歲)來自猶他州南部,成長於一個保守的共和黨家庭。鄰居和同學稱他聰明、內斂,興趣包括電子遊戲、漫畫和時事。
•高中期間,他成績優異,GPA 達到 4.0,修讀多門大學先修課程。2021 年畢業後,他獲得猶他州立大學 3.2 萬美元獎學金,短暫就讀預科工程專業。
•學校記錄顯示,他隻在該校就讀一個學期。隨後,他成為聖喬治迪克西技術學院電氣學徒項目的三年級學生。
•警方文件顯示,羅賓遜在案發前曾與家人討論查理·柯克的活動,並表達對其觀點的不滿。
•他的家人和同學回憶,他在青少年時期活躍於課堂討論,熟悉政治和國際事務。
•近年來,他逐漸變得孤僻。鄰居稱,除了出入停車場,很少見到他。
下麵是推友老沉的推文:
《紐約時報》這篇報道,看似完整,雖然提供了大量細節,卻故意忽略了兩個關鍵點: 1、他從州立大學輟學後轉入技校,紐約時報故意沒提轉入; 2、嫌疑人羅賓遜曾明確認為柯克是“仇恨的製造者”。這兩點如果結合起來,就能勾勒出一條可能的心理鏈條。
為什麽這兩點至關重要 ?以下隻是基於公開報道的推測,不代表事實。
1.從大學到技校:幻滅的開始
羅賓遜曾是優等生,獲得猶他州立大學 3.2 萬美元獎學金,卻隻讀了一個學期就轉入技校。我們無法確認這一選擇是否直接受柯克“大學是騙局,技校更明智”理念的影響,但兩者高度契合。
隨著年齡增長,正常情況下都會產生後悔之感。以他的智力,本可走上一條穩妥的中產之路,而技校的起點卻完全不同。如果這一選擇確實與柯克論調有關,那麽這種落差就可能讓早期的認同感轉化為幻滅甚至怨恨,在心底埋下仇恨的種子。
2. “柯克製造仇恨”:敵意的出口
警方通報和媒體報道顯示,羅賓遜在案發前與家人討論過柯克即將舉辦的活動,並在晚餐時明確表示“柯克製造仇恨”。在被繳獲的子彈上,他還刻下“Hey fascist! Catch!”這樣的字句。
如果第一點(大學到技校的落差)與事實相符,那麽這兩者結合起來就顯示出一種邏輯延續:從幻滅與後悔,到把怨恨投射到柯克身上。他已經不再把柯克視為一名普通政治人物,而是認定其為“仇恨的製造者”,並由此發展出極端化的看法。
3.宗教家庭背景:使命感心理
羅賓遜成長在一個保守的共和黨家庭,宗教氛圍濃厚,強調使命感與獻身精神。這樣的背景會強化一種“若自認正確,就要貫徹到底”的信念。在正常情況下,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體現堅韌與執著;但一旦出現認知偏差,就可能走向極端,把錯誤也當成使命去完成。
如果說“從大學到技校”的落差帶來了幻滅,“柯克製造仇恨”的認知加深了敵意,那麽宗教化的使命感則可能推動他走向最後一步——把暴力視為一種自以為的“完成使命”。
4.總結
從獎學金獲得者到技校學徒,再到槍擊嫌疑人,泰勒·羅賓遜的人生軌跡中,可能存在這樣一條鏈條:幻滅 → 敵意 → 使命感走偏。
當然,這隻是一種推測,真正羅賓遜是如何從優秀學生走向極端的殺人犯,還需要庭審與更多調查結果來揭示。 更重要的是,全社會應當思考:我們該如何反思?又能從中吸取什麽樣的教訓? 本文僅為對公開信息的思考與推測,不構成任何立場表達。無論動機如何,暴力行為都應當受到堅決譴責。
《紐約時報》忽略了柯克案嫌疑人兩個關鍵點
林向田 (2025-09-13 05:49:37) 評論 (21)事發前,泰勒·羅賓遜幾乎是每個美國普通傳統家庭所希望擁有的孩子:與父母和兄弟關係和睦,學業優異,ACT 考試成績 34 分,躋身全美1%,還獲得大學四年獎學金;同時,他沒有任何犯罪記錄。 正因為如此,美國社會更該反思:這樣一個理想的年輕人,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極端的?
《紐約時報》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昨天發了一篇文章:“從獎學金獲得者到通緝犯:柯克槍擊案嫌疑人的曆程(From Scholarship Winner to Wanted Man: The Path of the Kirk Shooting Suspect)”
•泰勒·羅賓遜(22 歲)來自猶他州南部,成長於一個保守的共和黨家庭。鄰居和同學稱他聰明、內斂,興趣包括電子遊戲、漫畫和時事。
•高中期間,他成績優異,GPA 達到 4.0,修讀多門大學先修課程。2021 年畢業後,他獲得猶他州立大學 3.2 萬美元獎學金,短暫就讀預科工程專業。
•學校記錄顯示,他隻在該校就讀一個學期。隨後,他成為聖喬治迪克西技術學院電氣學徒項目的三年級學生。
•警方文件顯示,羅賓遜在案發前曾與家人討論查理·柯克的活動,並表達對其觀點的不滿。
•他的家人和同學回憶,他在青少年時期活躍於課堂討論,熟悉政治和國際事務。
•近年來,他逐漸變得孤僻。鄰居稱,除了出入停車場,很少見到他。
下麵是推友老沉的推文:
《紐約時報》這篇報道,看似完整,雖然提供了大量細節,卻故意忽略了兩個關鍵點: 1、他從州立大學輟學後轉入技校,紐約時報故意沒提轉入; 2、嫌疑人羅賓遜曾明確認為柯克是“仇恨的製造者”。這兩點如果結合起來,就能勾勒出一條可能的心理鏈條。
為什麽這兩點至關重要 ?以下隻是基於公開報道的推測,不代表事實。
1.從大學到技校:幻滅的開始
羅賓遜曾是優等生,獲得猶他州立大學 3.2 萬美元獎學金,卻隻讀了一個學期就轉入技校。我們無法確認這一選擇是否直接受柯克“大學是騙局,技校更明智”理念的影響,但兩者高度契合。
隨著年齡增長,正常情況下都會產生後悔之感。以他的智力,本可走上一條穩妥的中產之路,而技校的起點卻完全不同。如果這一選擇確實與柯克論調有關,那麽這種落差就可能讓早期的認同感轉化為幻滅甚至怨恨,在心底埋下仇恨的種子。
2. “柯克製造仇恨”:敵意的出口
警方通報和媒體報道顯示,羅賓遜在案發前與家人討論過柯克即將舉辦的活動,並在晚餐時明確表示“柯克製造仇恨”。在被繳獲的子彈上,他還刻下“Hey fascist! Catch!”這樣的字句。
如果第一點(大學到技校的落差)與事實相符,那麽這兩者結合起來就顯示出一種邏輯延續:從幻滅與後悔,到把怨恨投射到柯克身上。他已經不再把柯克視為一名普通政治人物,而是認定其為“仇恨的製造者”,並由此發展出極端化的看法。
3.宗教家庭背景:使命感心理
羅賓遜成長在一個保守的共和黨家庭,宗教氛圍濃厚,強調使命感與獻身精神。這樣的背景會強化一種“若自認正確,就要貫徹到底”的信念。在正常情況下,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體現堅韌與執著;但一旦出現認知偏差,就可能走向極端,把錯誤也當成使命去完成。
如果說“從大學到技校”的落差帶來了幻滅,“柯克製造仇恨”的認知加深了敵意,那麽宗教化的使命感則可能推動他走向最後一步——把暴力視為一種自以為的“完成使命”。
4.總結
從獎學金獲得者到技校學徒,再到槍擊嫌疑人,泰勒·羅賓遜的人生軌跡中,可能存在這樣一條鏈條:幻滅 → 敵意 → 使命感走偏。
當然,這隻是一種推測,真正羅賓遜是如何從優秀學生走向極端的殺人犯,還需要庭審與更多調查結果來揭示。 更重要的是,全社會應當思考:我們該如何反思?又能從中吸取什麽樣的教訓? 本文僅為對公開信息的思考與推測,不構成任何立場表達。無論動機如何,暴力行為都應當受到堅決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