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2015

望遠鏡2015 名博

東非野蹤6: 去坦桑尼亞、野牛、斑馬

望遠鏡2015 (2025-09-11 12:09:13) 評論 (0)


2025-9-10

在美國幾十年,幾乎從未聽過或見過任何事與非洲的坦桑尼亞有關。隻記得乘郵輪旅遊加勒比海島國時,各處港口的珠寶店裏,都賣一種深藍或紫色的寶石飾品,寶石色澤晶瑩閃亮又價格不太貴,叫坦桑石Tanzanite,隻產自坦桑尼亞北部。

今天從肯尼亞去坦桑尼亞的大城Arusha,基本上無什麽驚喜,除了前一篇提到離開安博塞利國家公園時,遇上一頭巨牙象。此外,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一群非洲野牛,在路邊吃草。非洲草原五覇,至此見到三霸:象、獅、野牛。

有一個小驚奇,在邊境海關,沒想到兩國海關共享一棟小房子。在肯尼亞海關辦出境的窗口辦完手續,隻隔三米,去坦桑尼亞海關窗口辦入境,差點讓我弄不清在哪一國海關。更沒想到,入關坦桑尼亞毫無麻煩。坦桑尼亞要求打黃熱病疫苗,旅行社和網上攻略都說要打。我們起初掙紮是否打疫苗,決定讓醫生開證明不打疫苗,朋友什麽也沒有,準備認罰錢,結果人家都沒囉嗦,讓交$50後直接簽證入關。出來一看,海關房子旁沒圍牆,可以隨便兩國間走。估計若不是像咱的外國人認真簽證,當地人都不必交$50。

既然今天進入坦桑尼亞,不妨先簡介其曆史。對東非最早的曆史記載是有關斯瓦希裏海岸Swahili Coast,北起大約現在的肯尼亞,經坦桑尼亞,南至莫桑比克北部的印度洋西海岸。一千多年前,遷移至此的班圖人,建立一係列漁村和小城邦,與來自北方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貿易。前文提到鄭和下西洋和葡萄牙探險家伽馬去印度,都在北端的馬林迪港停留補給。

桑給巴爾Zanzibar群島(現屬坦桑尼亞)上盛產名貴的丁香、肉桂等香料,號稱東非的香料群島。阿拉伯半島上的安曼蘇丹國,現在似乎默默無聞,但在19世紀,安曼蘇丹國曾經疆域廣闊,殖民統治整條斯瓦希裏海岸,駐節桑給巴爾島。阿拉伯人移民到那一帶,在沿海建立和控製貿易中心,種族隔離,占據最好的地區。除了販運香料貿易,安曼蘇丹國最賺錢的商品是黑奴。許多東非內陸的黑人酋長們本身有奴隸,安曼人與酋長勾結,販賣黑奴至阿拉伯各地。阿拉伯人在東非的販黑奴曆史,遠久於歐洲人在西非,規模也不小。不知道至今在斯瓦希裏海岸,有幾處揭露紀念這段黑人自己和阿拉伯人販奴黑曆史的遺址和博物館。

19世紀末,新興的德意誌帝國決定向東非內陸開拓殖民地為帝國增光,便與大英帝國瓜分斯瓦希裏海岸及其內陸地區。桑給巴爾群島和肯尼亞附屬英國,肯尼亞以南則歸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德國殖民地歸大英帝國。此時在歐美,廢除黑奴已成共識,英國海軍迫使已經成為附屬國的桑給巴爾蘇丹,中止向阿拉伯販奴貿易的傳統,最終結束阿拉伯及歐洲列強在東非的販奴曆史。歐美白人倒是大肆宣傳批判自己的黑曆史。

1960年代,桑給巴爾群島和相對的東非大陸地區叫坦噶尼喀,分別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不久,桑給巴爾的黑人造反,推翻安曼蘇丹的阿拉伯少數族裔統治,與隔海在非洲大陸上的坦噶尼喀合並,成立"坦""桑"尼亞。至今桑給巴爾仍有不少阿拉伯和印度裔居民,伊斯蘭教盛行,而東非大陸上前英屬諸國,盛行英國聖公會等基督教新教。

另外借鑒美國人設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經驗,英國人於1935年在坦桑尼亞殖民地建立塞倫蓋蒂Serengeti自然保護區。其東麵有恩戈羅恩戈羅Ngorongoro死火山口所在的國家公園,非洲最高山峰乞力馬紮羅所在的乞力馬紮羅國家公園。英國後來又在北麵相鄰的肯尼亞境內,設立內羅畢國家公園和馬賽馬拉自然保護區。英國殖民者與時俱進提高文明素質,當年也做過不少好事,才有今天的著名自然保護區,我此次旅遊的主要目的地。





Arusha據說是坦桑尼亞第二大城,綽號Safari City,如果外國人直接到坦桑尼亞來看野生動物,多半會先飛到此城。車子在塵土飛揚的土路土開一段,突然右拐,迎麵一扇大門,五星級Arusha Serena Hotel。裏麵一個大莊園,花木繁茂,與牆外天壤之別。客房外觀像像非洲馬賽人典型的圓形茅草頂小土屋,裏麵現代設備一應俱全。





今天一獸: 非洲野牛 African Buffalo 

多年前在電視上見過一個動物世界場景,至今仍記得: 一大群非洲野牛buffalo走向湖邊,湖邊五、六隻正臥著休閑的母獅,見牛群走來,翻身匍伏嚴陣以待。一公、一母、一幼的一家牛,急急忙忙地走在前邊。公牛忽然停住,發現二十幾米外的獅群。獅群衝擊,三牛轉身逃跑,小牛和一隻緊追其後的獅子雙雙一起掉進湖裏。群獅跟上,一起試圖拖牛上岸。突然水花飛濺,兩隻鱷魚出現,一隻咬住牛腿往水裏拉,另一隻張嘴威脅獅群退後。兩邊僵持一陣後鱷魚放棄。獅群獲勝,拖小牛上岸後,圍壓小牛身上準備聚餐,似乎這場獅群獵殺小牛的戰鬥,有驚無險地結束。鏡頭一轉,黑壓壓一片的牛群圍攏上來。一頭公牛低頭突牛角做攻擊狀,嚇得一獅率先拔腿就跑。另一頭公牛低頭一擺,另一獅被甩到半空中,落地後也落荒而逃,不知道有沒有受傷。牛群繼續施壓,原來被獅群壓住的小牛,忽然奇跡般地活轉過來,一瘸一拐地乘機蹓進牛群。在牛群壓迫下,剩餘的獅子也逐一起身逃之夭夭,牛群大獲全勝。這個真實動物世界的大戲,充分展現非洲野牛的團結與強悍。這段遊客攝錄的8分鍾視頻,以Battle at Gruger (南非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之名,於2007年5月放上油管,立即轟動,多個媒體轉播,至今有近億人觀看過。

牛在亞洲被馴化成家畜,水中牧童騎牛吹笛,是經典的中式田園牧歌畫麵。但在非洲隻有成群的野牛,別想騎牛讓牛幹活,那是找死。野牛性情暴躁喜怒無常難以控製,而且牛多勢眾難以躲避。尤其為保護小牛,牛群會齊心合力抗爭,獅群有時也落敗,非常危險。野牛識別力和記憶力特別好,母子牛能在大牛群中,由叫聲尋找到雙方。牛能記住偷殺傷害族群的個人,記仇。據說曾有一頭被偷獵者打傷的牛,留在附近徘徊。過幾天後那人返回時,野牛認出他而追殺。在非洲,每年平均野牛比大象、獅子殺死更多的人。對傷病臥地的牛,尤其小牛,牛群努力幫助,不會揚長而去。對剛亡的牛,牛群常會駐足"哀悼",顯示親情。不僅僅是生物本能,動物也有感情和關愛。

大牛群中公母混居,成熟的母牛們引領遷移。注意這個"們"字,因為沒有單一的領導。當牛群準備移動時,母牛們各自站立,頭朝向自己想去的方向,通過此身體語言表達。母牛們少數服從多數,選擇最終去向,才開始移動。年老的公牛主動離群,與其它老牛組成老頭群,更加囂張瘋狂。若遇到它們,需盡快躲避。老牛群組織鬆散分分合合。時常一頭公牛決定移動,其它跟隨而已,也可不跟,或者朝不同方向移動散夥,沒有母牛群的緊密關係。母牛們引導的大牛群,是個獨特的民主製的母姓社會。北美野牛bison,也有類似的民主製的母姓社會緊密的組織結構,形成大牛群。公牛群則小而鬆散。公牛在發情期混入母牛群,隻管播種,然後逃之夭夭,不管生養。看來父係社會還是一種動物社會的進步,公的需要承擔責任。不過老公牛遭大牛群嫌棄,隻能同病相憐幾頭湊在一起。找不到女朋友的老公牛脾氣特壞,躲它遠一點。

順便說一句,英語詞buffalo易讓人誤解。人們常用此詞說北美野牛bison,但它們在動物學分類樹上的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亞科sub-family、族tribe、亞族sub-tribe、屬genus、種species之中,與亞洲或非洲的buffalo不同亞族,反而與旱牛cattle同亞族,更接近一點。



今天另一獸: 斑馬

1960年代初開始流行視幻藝術Optical Art or Op Art,最典型的方法之一是在二維的畫布上畫滿黑白相間條紋,塑造視覺錯覺的三維空間感,或者製造難以視線聚焦的動態感。想像一下如果畫布真的還在快速運動,是不是更令人視幻目胘?斑馬zebra(當初誰翻譯的詞,該稱紋馬)身上的黑白條紋具有這功效,據說能搞暈蚊蟲和捕食野獸。

像大多數馬那樣,班馬的毛下有黑皮膚。每匹斑馬的黑白條紋像人的指紋一樣獨一無二,保護區的人員能依此辨識。斑馬有彩色視覺,耳朵長又靈活轉動,視聽特別靈敏,又善跑。因為斑馬相當機警,成百上千的角馬wildebeest群,喜歡跟隨斑馬群遷移,利用斑馬記憶好記得哪裏有豐水盛草,及其警覺猛獸逼近的能力。都知道百萬角馬大遷徙,其實同時還有幾十萬斑馬一起大遷徙,而且斑馬往往是在前領頭探路,角馬群跟在後麵沾便宜。如果想找斑馬,先找大群的角馬。斑馬常在其附近,或其遷移方向前方不遠處。當地向導判斷河邊角馬群是否打算過河,通常盯住旁邊的斑馬群的動向。若斑馬開始過河,遊客的好運來了。趕緊把攝像長槍短炮對準那裏,大概率角馬大軍排山倒海過河的大戲,即將上演。

斑馬群組成類似獅群,一匹成年公馬帶幾匹母馬和幼馬。幼公斑馬長大後。就被雄斑馬驅離馬群,通常不久就找到其它落單的公斑馬,組成鬆散的單身漢群,切磋技藝,互相關照、增加生存能力。鍛煉幾年自覺足夠成熟強壯後,就尋機挑戰母斑馬群中的雄斑馬,用頸子博鬥,用牙齒啃咬、用蹄子踢打,分出勝負。也許能取而代之,或吸引個別母馬跟隨,逐步建新群。

斑馬是非常社會性的聰明動物,群體行動類似象群,由經驗豐富記憶好的年長的母馬帶領,逐水逐草而遷。但斑馬不是大象,需提防野獸攻擊,雄斑馬殿後保護維持秩序,用強健的後蹄攻擊偷襲者。斑馬群有時把幼畜圍在中間,共同對付鬣狗甚至獅子。斑馬還會情急之時權衡利弊快速做抉擇。據說有人見到一匹無法逃脫獅子的斑馬,毅然躍進一叢帶荊棘的灌木叢中。弄得腿上刺傷流血。而獅群怕刺,在外等待多時無計可施,隻好放棄,另尋獵物。斑馬雖然受傷一瘸一拐地離去,又活過一天。

斑馬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主要集中在東部與南部非洲。斑馬在曆史上對歐洲人隻是個傳說,直到15世紀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與荷蘭人才第一次見到這種黑白條紋的馬。人類把野驢野馬馴化成家畜已經有幾千年,18世紀歐洲人殖民東非後,企圖從出生幼畜開始馴養斑馬。用此法,人們尚能在某種程度上馴化獅虎豹熊等猛獸成寵物,但從無成功馴化斑馬的例子。雖然斑馬吃素又俊美,但不是弱者。它們與生俱來地性格剛烈,特立獨行,軟硬不吃,不肯屈就人的控製,更別說拉車或讓人騎。於是又有人雜交馬與斑馬,但生岀的zorse仍然俱斑馬的桀驁不馴性格。那顯然不是出自生長環境,而是來自基因裏,最終讓人放棄馴養斑馬的幻想。斑馬不需要屈就人類去換來錦衣豐食養尊處優,也不相信人類的善心而需為此回報,它們隻想:你們別管我,也別"教養"我,讓我回非洲草原吧,與我的親友在一起。我甘願吃草,我甘冒被追殺的風險,那就是我要的生活和宿命。斑馬具有比獅虎豹熊還強的野性,這野性不是凶猛嗜血的本能,易怒暴躁的本性,而是不受拘束、自由奔放的本心。斑馬具有草原遊仙的氣質。

出於各種原因,我們多數人都在屈就他人,約束自己,將就地生活在理想之外。我現在的願望是退休後,不再需要屈就打工,甘願粗茶淡飯輕車簡居,可以在我的"草原"上,盡量避免獅、豹、鬣狗(傷病災害),隨心所欲地自由思想、自由交談、自由旅行、自由自在。閑雲野鶴,改成:閑草原,野斑馬。字雖多點不古典,但夠現代。重要的是那毫不遜色的優美畫麵和詩幻意境。

隨便拍張斑馬身體局部特寫,都是視幻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