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紀行(四)菲斯、蘭城舍夫沙萬和丹吉爾

文也 (2025-08-01 08:06:38) 評論 (0)
菲斯

在馬拉喀什領略了摩洛哥風格的庭院旅館,雖然異域情調濃烈,但通風不好,住起來並不十分舒服,因此把菲斯的酒店改為Marriott Hotel Jnan Palace。酒店位於菲斯新城,周圍街道寬敞燈火明亮,和老城是兩個世界,餐館也整潔講究。

酒店外觀頗有氣勢,大廳也漂亮,房間是標準化的,沒有了摩洛哥元素,遺憾的是早餐也標準化了,雖然豐富,但也缺少了摩洛哥飲食特色。

酒店占地廣闊,花園泳池麵積都很大,維護修剪得精心,還有寬敞的停車場。朋友一個多月後去摩洛哥自駕,說這個酒店停車最隨心所欲。






第二天一早去老城藍門,和出租車司機說不清,把圖片給他看,他伸出巴掌比劃了一下,50個第拉爾。

布日盧藍門Bab Boujloud是菲斯的地標性景點,也是遊覽老城的起始點。典型摩爾風格,有對稱的拱門,交錯著美麗的花卉裝飾和彩色的釉麵磚。藍門外熙熙攘攘,大集市一樣熱鬧,聚集著不少自薦充當導遊的當地人。

藍門外的廣場,少見的寬闊而不雜亂 

  菲斯的老城Medina是摩洛哥保存最好的中世紀古城,始建於公元789年,有著深厚的宗教、傳統文化和哲學根基,1981年列為UNESCO世遺。據說老城內遊9000多條小街,密如蛛網。 我們居然沒迷路。有兩條主街:Rue Talaa Kebira和Rue Talaa Sghira,主要景點店鋪都在這2條街附近,認準這2條街就不會迷路。

和紅城馬拉喀什不一樣,菲斯老城的主色調是淺色,看起來更清爽幹淨。 


白發銀須,目光銳利,很符合兒時讀過的有關穆斯林文化的讀物,老人都是這樣一副智叟阿凡提形象。



雖然各城市的古城出售的貨物都差不多,每個城市多少有點各自的特色。




出售阿甘油的攤位很多,看攤的多是婦女。 在馬拉喀什很少看到婦女看攤 

 


Tanerry Chouarra,老城的皮革染坊是菲斯的一大看點,這裏沿用著千年流傳的傳統工藝,利用天然的材料包括鴿子糞便和石灰,生產製作皮革。

據說Derb Chaouwara巷子“10號”的視野最佳。我們沒有刻意尋找,隨便進了一家似乎規模不小的,門口一老者非常熱情地為我們帶路,一道道門沿梯子不斷向上,走到最高處可以看到各色大染缸和染坊工人的勞作情形。工作環境很惡劣,工人們頭頂烈日,浸在染料和熏人的味道...之中。希望這傳統製法工藝隻是招攬遊客的噱頭。








滿街的皮貨店,不知是否都出自本地作坊。牆上不時有中文韓文兜攬生意的小廣告。

老城牆腳下的咖啡館,一片喧鬧中,竟有這樣一個安靜的歇腳處。

離開老城步行二十多分鍾,就是菲斯皇宮The royal palace in Fez。 這一段路是當地人的民巷,更有本地生活氣息,小攤的貨品也是日常用品,阿甘油比老城便宜至少三分之一,比去沙哈拉沙漠路上的專賣店便宜一半。

因為靠近皇宮,雖是居民區,屋舍比老城內的房屋整齊精致多了。


菲斯皇宮建於13世紀,現在是摩洛哥國王的行宮,偶爾去住,不對遊客開放,隻可在阿拉維廣場遠觀,稍一靠近,便有門衛過來驅趕。

皇宮金燦燦的大門很精美,據說是安達盧西亞風格。 


皇宮側麵 

皇宮前有曠闊的大道,頗有威儀感。樹木花草繁茂,摩洛哥土地
幹涸,這樣的綠蔭很難得。

蘭色小城 舍夫沙萬



第二天一早乘CTM大巴去舍夫沙萬。據網上信息,菲斯到舍夫沙萬的大巴線比較熱門,所以提前一個月就在CTM的官網上買好了車票。 CTM官網很好用,美國信用卡付費、選座定位都順利。

一路高速,道路整潔,窗外景色一般。 


舍夫沙萬居民城區,正逢周末集市,車水馬龍,擁擠得一塌糊塗。 蘭色小城的浪漫隻在老城旅遊區,城邊的居民區比國內七十年代的縣城還破舊。



到了汽車總站,想先把第二天去丹吉爾的大巴票買好,但CTM售票處無人,門上貼了個條,說兩個小時以後回來。 旁邊的Nejme Chamal大巴公司正在服務,便過去問發車時刻。 這家公司班次更多,票價比CTM略略便宜。 我問他車的狀況,他指給我看門外的幾輛大巴,上麵有彩色公司大Logo,外觀很不錯,旅遊網站上推薦這家公司的人不少,遂放下心來,買了第二天的票。第二天來坐車才發現Nejme Chamal公司的大巴車徒有其表,車裏麵破舊肮髒,比CTM的車差遠了。這家公司主要顧客是本地人,一車人擠得滿滿當當,逢村便停,蔬菜貨品和人一起上下,路上所耗時間遠比CTM多。

汽車總站外等著不少出租車,無牌但有序,到古城統一價格。 路上司機告訴我們,古城是山城,高低不平,所有的車隻能開到古城小廣場,那裏會有人幫我們提行李到旅館。

越臨近古城,越整潔。

在古城小廣場下了車,立即有一個高大的小夥子過來提起我們的行李把我們送到旅館。

從停車場到酒店,小巷彎曲一路登高,有些地方台階很陡。幸虧這個小夥子,不然我們提著行李會很吃力。 到了酒店付給他小費,他轉身箭一樣奔下山。後來又在古城碰到他幾次提著行李在狹陡的窄道上如履平地。




這是我們在摩洛哥住的第二家摩洛哥風格庭院酒店,為了能居高俯瞰整個山城,特地選了這個有大陽台視野寬闊且口碑相當好的庭院酒店。

從庭院酒店的陽台可以俯瞰全城 


庭院酒店的外觀也是一景 

不僅視野好,地理位置也相當好,離小城主要景點非常近, 步行幾分鍾就到了最火熱也是社交媒體上拍攝最多的景點。 





這樣的網紅打卡拍照點很多,大多集中在Dar Aldea酒店附近的一條步行街上及周圍區域 







舍夫沙萬無疑是座網紅小城,藍得令人眼花繚亂。這裏曾經隻是一座城堡,直到20世紀初還很封閉。二戰期間,大批猶太人湧入舍夫沙萬尋求庇護,在定居期間將房子漆成藍色。解釋之一是藍色在猶太傳統中代表著天空和上帝,象征著民族精神上的維係;另一種說法是藍色能驅蚊;現在的功效是吸引遊客。不論哪種原因,在以紅粉色調為主的摩洛哥,這座小城獨樹一幟,成為摩洛哥在Instagram 上最熱門的小城。

不斷粉刷 




小城很盡責,很努力地打扮遊客能看到的地方,也就是說遊客看到的都是裝飾過的,甚至過分裝飾。



出售的小紀念品也是藍色基調 


儀態萬千,猶如貴婦人般優雅的貓隨處可見。 



“這裏的貓真漂亮,雖是野貓,但沒野相”,第二天在酒店早飯時碰到一對美國夫婦,我感歎舍夫沙萬野貓的非同尋常,“No, no, no”,這位美國女士連聲說,“不是野貓,是用來營造效果的,貓是舍夫沙萬裝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過度繁殖,有些貓無家可歸了。”這位女士在加州經營旅遊傳播,這次專門來研究摩洛哥文化。





這位摩洛哥小夥子在景區小巷一路跟著我們,指導取景、指導擺pose、一定要給我們照合影……。

他對中國知道的不少,知道Facebook在中國是被禁的,知道微信是主要社交軟件,知道同胞愛在微信朋友圈留下遊山玩水的足跡,還會說一點點中文,每當我們舉起手機或相機,他就在一旁 “把這扇門也照進去…,應該側身…,快,做個敲門動作,什麽,不願意? 一、二、三,茄子…!哎,你怎麽不笑?…” 哎呀,我說,謝謝你了,別跟著我們了,讓我們自己隨意走!我照相不喜歡擺姿勢。可他熱情非常,打定了主意全方位指導,怎麽也擺脫不掉。 最後說,“你得付我錢,我給你們指點了那麽多”。 我隻好掏錢讓他快快離開我們,盡管沒聽他的任何指導。

每扇門都各盡其美,各有其妙 


 









不少年輕姑娘穿著鮮豔的衣裙,在小巷留下美麗的記憶 

舍夫沙萬的小巷彎曲縱橫,比馬拉喀什還迷宮,連郵遞員也不知東南西北了。
 

舍夫沙萬有兩個主要廣場:埃爾豪塔廣場(Place El Haouta)和烏塔埃爾哈曼廣場(Plaza Uta el Hamman)。埃爾豪塔廣場較小,廣場中央有一座噴泉,據說有百年曆史 。 不過漆色鮮豔,刷去了時間的痕跡。

大小廣場邊店鋪食肆密集。



Trip advisor 推薦的餐館 Bab Sour 卻不在這條餐飲雲集的主街上。 它藏於小巷深處,彎彎曲曲,正當我們找得灰心準備放棄時,它突然立在了我們麵前。

很小的門麵,狹窄的樓梯,坐到最高層,視野開闊,遠山近景一覽無餘。 
招牌菜燉羊肉味道很不錯。

小城中心地帶是舍夫沙萬城堡The Kasbah in Chefchaouen,在一片花團錦簇的藍色建築中,它樸素的風格和有年代厚重感的黃色基調格外引人注目。這座城堡是舍夫沙萬城的根基和發源地。城堡始建於1471年,最初作為抵禦葡萄牙入侵的防禦工事,圍繞著這座城堡,慢慢發展出了今天的舍夫沙萬小城。




這座拱門令人想起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多見的“摩爾門”。摩洛哥和西班牙在建築上的相互影響隨處可見。



城堡的一部分已被用作畫廊 

古堡下獨行的老人 



城外的西班牙清真寺Spanish Mosque是觀賞落日和山城夜景的好地方,從東門離開老城Medina即是登山入口,經過Ras El Ma馬角公園,緩坡一英裏即到。 來看夜景的人不少,很多小孩子把蛋糕切成小塊沿路兜售。

西班牙清真寺建於20世紀20年代,據說從未正式使用,但看到還是有信徒在裏麵膜拜,不過也許是遊客。




天灰蒙蒙的,沒看到落日 

但夜幕降落後,老城燈火盡在眼底。夜色和燈光掩去了嘈雜和淩亂,小山城看起來流光溢彩 







第二天早上在旅館早飯,坐在寬大的陽台享受小城的清晨很愜意。 早飯有西班牙油條,味道簡直可以和國內的油條媲美,是我們在國外吃過的最有故鄉味道的油條。過了幾天到了西班牙,吃了幾次油條,不過爾爾。

中午去大巴總站坐大巴。旅館工作人員幫我們把行李提Place El Haouta小廣場等出租。 幾輛SUV出租趴在廣場等客人。小城雖然山路高高低低,但小城的主人們盡其所能,為遊客提供了方便和色彩。

丹吉爾

丹吉爾是直布羅陀海峽上的摩洛哥港口,自腓尼基時代以來一直是連接非洲和歐洲的戰略門戶。東臨大西洋,北麵直布羅陀海峽,又有豐厚的曆史和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按說丹吉爾應該是旅遊熱門地,但不少旅遊資料上對它的評價一般,也許多種文化下,哪種都不突出,反而失之於平淡;也許遊客們來摩洛哥找的是原汁原味,丹吉爾參雜融合了太多的歐洲元素,反而讓遊客有不倫不類之感。 我受了旅遊資料的影響,沒打算在丹吉爾多待,僅為了乘船去西班牙,在丹吉爾停留了一天。匆匆一瞥之下,居然對丹吉爾印象不錯,覺得這個被旅遊資料批為“平淡”的城市還是有看點的。

最大的看點是丹吉爾城堡The Kasbah of Tangier,建於18世紀,雄踞在老城麥地那的最高點頗有君臨之氣。




遠望,可俯瞰直布羅陀海峽,

據說左前方最遠處的燈光就是西班牙的海港城市Tarifa。

回看,可欣賞丹吉爾老城 



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是蘇丹的皇宮和住所,現在是餐館、咖啡館、商店、博物館,還有小旅館…。 

斑駁的城堡外是歐式住宅建築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同文化不同時光在這裏融合得自然而協調。

丹吉爾的清真寺,和摩洛哥的大多數清真寺一樣,不允許非穆斯林進入。 


據多處推薦,丹吉爾有幾家口碑突出的海鮮餐館。在城堡流連了太多時間,不及去找,就在熱鬧的老城中心隨便找了一家吃客滿員的餐館,很不錯。

散步回酒店,海濱大道,整潔寬闊。


經過一賣蝸牛的小攤。LG吃了,說味道一般。



丹吉爾和西班牙隔海相望,歐風比內陸城市濃,出租司機、小商小販販的英語西班牙普遍不錯。 一司機告訴我們他的語言能力橫跨半個地球,除了遠東語言不會,其他地區無障礙。坐了三次出租,兩個都能說也愛說,一路嘴不停。丹吉爾出租車的普遍做法是中途隨便加客,隻要順路,隻要塞得下,都捎上。 五人座的漂亮SUV,像個小公共汽車一樣中途不斷有人上下。每加上一個乘客,就給了司機新的熱聊對象。小小的出租車就像丹吉爾的縮影,包容而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