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們的印象中好像隻有華人“坐月子”,在過去封建落後的年代,代代相傳的那種傳統“坐月子”觀念,如中式月子飲食,還要求產婦一個月忌風、忌冷、不可以洗澡、洗頭,需要調理湯水,注重養生膳食,很多東西不可以亂吃,有忌口。寶寶的護理也有一套歪理,所以很多傳統的“月子護理”是和現代科學格格不入的。
早兩天還看到一篇文章,談中國正在衰敗的十大行業,其中有一個就是“月嫂行業”,當然主要原因還是生育率走低,傳統“月嫂模式”的局限性,收費高昂和民間“月嫂行業”的不規範等等弊病引起。
這次我去看剛出生的小孫女,饒有興致地參觀了一個西人的“月子中心”HOMB,令我驚訝的這是一個完全沒有華人背景的特護中心,別說運營管理者,連工作人員都沒有一位華人,所有的理念和華人“坐月子”又是完全不一樣!
其實在西人主流社會,也有這種類似於“坐月子”的護理服務,不是突然跟風而來的,他們叫
Postpartum Care Centre 或叫Maternity Retreat / Confinement Centre,近十年發展得比較快,這和墨爾本華人社區中流行的“月嫂”和“月子中心”形成一種並行的特殊婦幼護理。當然這些西人的Postpartum Care Centre的主要以英語為主,適合於西人,以及在澳洲出生和長期居留,特別是生活習慣已經完全西化了的這一代。
開始我以為HOMB是個很大的Centre中心,坐落在猶太人區域的Elsternwick,其實就是一個有點風格的民宅,麵積不到600平米,但有4睡房(包括三個整套的套間),所以最多一次隻能同時接待三對母嬰。說起來是個“中心”,其實並不大,每個時間段一對母嬰都有2-3位護理人員。晚上嬰孩哭鬧,她們會培訓新媽媽一種安頓嬰孩的方法,實在不行護理人員會將嬰孩帶到另一間獨立的房間,由護理人員幫助看護,讓產婦可以睡好覺。飲食也可以根據產婦的需求提供特別製作的菜肴,據稱全部都是新鮮有機食材,當然會根據營養師做健康飲食的指導,但不提供中餐。

這個就是Homb Postpartum Care Centre

幹淨整潔的星級居住環境

廚房

老爺爺居然也吃上一頓“月子餐”
藜麥,燉牛肉,烤玉米,鱷梨和西紅柿
服務的套餐可以很多選擇,但起點從5天開始。護理團隊全天候 24/7 待命,提供以產婦需求和產後護理為重點護理;這些護理涵蓋母乳喂養支持、一般嬰兒護理、營養、體能訓練、自然療法等。也注重培育母嬰良好的睡眠質量、充足的營養,母嬰情感培養,以及克服產婦產後抑鬱症風險等關鍵因素。這個團隊擁有各種技能和資質,包括注冊護士、助產士、IBCLC 哺乳顧問、自然療法師和營養師、分娩陪護師、產傷治療師、體能治療師、夜間保姆、育兒知識教育者和溫柔睡眠顧問,全方位以最佳方式指導和支持母嬰度過整個入住期間。
當然該“月子中心”的收費不便宜,每一晚是1300澳元(兩天就相當於1萬人民幣),所以即便是10天,也要上萬澳元。我饒有興致搜索了一下此類“月子中心”,收費基本上差不多,據稱所有的護士和護理人員都有專業執照,甚至清潔工都達到醫院手術室清潔人員的標準。所以盡管價格昂貴,但平衡所能給的服務和受到的嬰幼兒看護的技巧培訓,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華人月子中心”和“西人月子中心”的比較
假如沒有這種西化了的高端“Postpartum Care”,傳統西方護理又是怎樣?在墨爾本是不是有華人的“月嫂”和“月子中心”服務?
在澳洲,傳統西方產後護理通常是醫院產後幾天就出院,之後由家庭醫生 (GP)、社區護士 (Maternal Child Health Nurse) 定期上門探訪和跟進。我們小兒子在澳洲生的,當時是去公立產院Mercy hospital順產的,當天產婦就被要求洗澡,喝冷的果汁,兩天就回家,不也好好的?而且公費醫療報銷全部費用,自己一分錢都不要花。當然當時沒有現在這種“坐月子”的服務,很多本地澳洲人至今都沒聽說 “月子餐”和“月嫂”這回事。
但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移民非常重視“坐月子”,華人社區家政公司也可以找到住家的“月嫂”,這也催生了現代的華人“月子中心”。目前墨爾本、悉尼、布裏斯班都有幾家規模化、酒店式的華人背景的“月子中心”,服務對象主要是中高端華人家庭。

乍一看,即便在澳洲“月嫂”的費用並不低(前幾項是月的價格)
所以“車到山前必有路”,各家根據自己的偏愛、各自的需求和經濟實力,總會選擇到一種適合自己的產後恢複方案。祝各位年輕父母親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有一位健康可愛的寶寶,也讓新媽媽平安健康、產後恢複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