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我們的是認知---看“小帕和魯豫”的對話有感

點擊壇友推薦,看了小帕和魯豫對話的大部分。為小帕高興的同時,也有諸多遺憾。就是,這個三十來歲的女子,或許會因為她的認知,而失去可能的幸福生活。

我們說,人生三十歲前是父母給的,三十歲後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這就是小帕和房主任的差異。我卻不是在指責年輕的小帕。

小帕因為父親的經曆,不再信任男人。可我好奇的是,她是在可愛的祖父陪伴下長大的。為何祖父和祖母的親密關係,沒有很好地影響到她的認知?

魯豫和她都是指責這位父親的,魯豫說她對此非常憤怒。是的,作為一個成年人,沒有能力保護好自己的孩子,讓她們自小對這個世界,就充滿了不信任和憤怒,的確是他的失職。但我還是那句話,我理解這樣的不信任和憤怒,但三十歲後的路靠自己,我們更應反思,該如何走出這樣的(不信任/憤怒)認知?

昨晚和先生完整看了一遍喜單二,房主任成功挑戰良言,也讓我的淚水再次嘩然而落,她真的是有力量啊!我也聽了她和楊天真的對話,她說,她真的是因為沒有出路了。我卻認為,一切還是源於她的認知。即,她沒有一輩子禁錮在前輩留下的認知裏,女人就該如何。她是真的有力量。

是的。我們都有自己的家族史,有些人會傳承家族模式,但有些人會改變家族模式。但此改變非彼改變。有的人,從小被忽略和漠視長大,繼而成就自己不幸的一生;成年後,他們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保護和關注他們的孩子,這是殊途同歸,依舊在傳承 family legacy 。 小帕就是我認為的此類,她尚沒有真正在改變。

所幸她還年輕,依舊在探索未來的路。願在以後的分享中,看到她在笑對人生苦難的同時,也能擁抱嶄新的自己,繼而擁有幸福人生,而不是固守對苦難的認知。其實,房主任也有這樣的認知,比如,女人一定要如何如何,男人一定會如何如何。

其實,每一個個體都是不同的。我看到大把女性,經濟上未必獨立,一樣很幸福;或是,一輩子傻乎乎“戀愛腦”,一樣很幸福;同理,我也看到有這樣的男性,哪怕他自己從未戀愛過,會愛上帶著孩子的女性。或是,他找愛人並非追美人去的。世上的男女千千萬,你遇到了一個渣男,不代表這個世界滿是渣男。隻是,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遇到渣男,或許就不是渣男的問題,是我們的認知係統出了問題?一如遇到一個渣男父親,就認為滿世界的男人都是如是?

也就是說,當我看到魯豫和小帕,一個勁地憤怒或是指責小帕父親的時候,我的確有個時候,思緒是飄遠的。其實,某種程度上,小帕的父親一定也是受害者,我這裏卻不是為了指責他的父母。三十歲前的人生為何如此,的確可以去了解;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走好自己三十歲後的人生,因為這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認知固化,或是固守認知,才是我們真正要警惕的。願意始終反思自己(的認知),他/她的人生才會不設限,未來也會有無限可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