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小巷人家》受到好評,老的喜歡,小的也喜歡。
這劇是正午陽光拍的。“正午陽光”基本上是質量的保證。導演張開宙70後,執導過《他來了,請閉眼》,《如果蝸牛有愛情》,還有《清平樂》,都挺不錯的。所以要追。
《小巷人家》是一部年代劇,從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起始,現在看到28集,演到九十年代了。
這些年沒少拍主旋律年代劇。典型如《大江大河》,大題材大手筆,寫國企改革,農業承包,小商小販起家的民企。還有寫百姓疾苦的《人世間》,寫反右、文革給家庭帶來的傷痛和改革的變遷,都是感人的作品。
《小巷人家》沒有宏大敘事,沒有直接觸碰那些最敏感的政治事件。大幕一拉文革已經結束,百廢待興。對老百姓而言,“百廢”中最需要“興”的就是房子。
房子是那個時代最讓人頭痛的事。我雖然沒經曆過。但是大學老師一家三代(不是三口)擠在筒子樓的一間18平米房子裏那是親見。
記得九十年代初飯桌上認識一位在省政府辦公廳的處長校友。飯後同學告訴我,別看他現在溫文爾雅謙謙君子,當年他留校當輔導員沒有分到房子,直接把鋪蓋卷兒搬到了校長辦公桌上。蔣欣飾演的宋瑩上夜班隻能把孩子放在女工宿舍,情急之餘把孩子抱到領導家。跟我的校友行動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事件真實,演得也好。蔣欣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林棟哲在書記家哭喊著學說媽媽教給的話,也就5分鍾的戲,時代背景矛盾衝突,母子的性格全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邊葫蘆還沒按下去,大瓢就浮上來了:閆妮飾演的黃玲一家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擠上了公交車,去爺爺奶奶家過年,飯菜上桌,黃玲母女倆隻能在廚房。
不要以為這事情罕見。我大學閨蜜畢業分在北京朝陽區政府,甚至分到了一間房子。她燒得一手好菜,過年到公婆家掌勺,公婆家狹小,最後也是坐不下,她隻能站在廚房獨自吃。廚房是公用,沒有暖氣,她兩腳都凍麻了。退休前已經是正廳級的她說起這事依舊眼淚汪汪。
電視劇精選這麽兩件事,一下子把我的記憶拉到了五十年前。
八九十年代發生了多少驚天動地的事情啊:知青返城,國企重組,全民經商,媽媽高考。。。。。
劇中高考中間要請假回家喂奶有點誇張,但是上午急忙交卷騎著自行車趕回家喂奶我算一個。
還有1988年的上海鬧甲肝,我的小姑子也因為平時吃毛蚶喜歡嫩的八分熟的,結果也被感染了。什麽板藍根之類買不到也不好用,還是靠我們的外匯券買了更貴的片仔癀。
幾個年輕人到廣東倒騰的雙卡錄音機,我們也有一台,是在汕頭當兵的小叔子帶回來的。
我們有個大學同學,上海知青,上學沒幾個月,家裏父親退休可以接班(好像是鐵路職工),他大學也不上了,卷起鋪蓋退學回上海。——回上海就是人生頭等大事啊!
還有一個同事,七七級上海知青,大學畢業當了外語教師。八十年代我們一起到南京招生,他講自己上海還有一個妹妹。每次他回去妹妹一家都提防他送孩子來上海。他很傷心。想當年就是為了妹妹不吃苦自己才報名下鄉的。如今骨肉親情如此冷漠,相比倒是哈爾濱丈母娘家更親了。
第二集裏出現個小細節:孩子穿的尿素褲子。現在的年輕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吧?改革開放,打頭陣進來的是日本的尿素化肥,裝尿素的化肥口袋是“的確良”的,於是被一些人拿來做衣服。特別是農村,隻有幹部才分得到這“尿素”布呢。
有順口溜為證——
幹部見幹部,來比高級褲,前頭是“日本”,後邊是“尿素”。
雖然電視劇裏就是那麽捎帶一過,卻讓人印象深刻。
《小巷人家》的年代故事對我們老人是曆曆在目的往事,既親切又感傷;對年輕人而言,知道真實的過往,才知道路程的艱辛啊!
給我的感觸最深的是莊家的二位老人,偏心老兒子也罷,但是拚命“剝削”老大莊超英也算到了極致。遲蓬飾演的那個奶奶真是活靈活現的。她不是凶狠的老人是理直氣壯的婆婆。
吃瓜群眾都說莊超英愚孝。就是太不了解那個時代了!當大哥的就是要擔當全家的責任,這就是中國大家族觀念的一部分。莊超英好歹還有個兒子,否則弟弟的兩個兒子再不爭氣他也有撫養責任。記得《家》裏的覺新嗎?為了給死去的爺爺守孝,眼看著妻子難產不能施救而死去。那是中國的二十年代,人的觀念跟八十年代有多大區別?何況莊超英雙職工條件確實好一些。那年月,他這樣的大哥就是“唐僧肉”,弟弟妹妹和他們的孩子巴不得都來啃一塊。
我爸爸就是這樣的“唐僧肉”(不是爺爺奶奶逼的,是他心甘情願奉獻的)。忽然覺得我那性情急躁的媽媽好偉大!
《小巷人家》的故事裏貫穿始終的是房子,反正一直演到現在,家家還是為房子鬧心。莊家妹妹是知青,在貴州結婚回不來,就是想讓唯一兒子回蘇州有一張能容身的床;吳家後媽偏心,想方設法讓前妻的兩個孩子早早工作搬出去;王勇家妹妹從新疆回來,狠心的哥哥因為房子甚至不讓親外甥進門;吳珊珊為了房子嫁給廠長兒子,最終擠進宋瑩的房。。。。。
中國老百姓的一間房,咋就逼得人六親不認啊?
芳芳日記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小巷人家》沒有大人物指點江山,劉鈞飾演的張書記也就是第一集裏打了個醬油。但是小家小戶小百姓在瑣瑣碎碎的生活裏,在柴米油鹽的算計裏,在一地雞毛的吵鬧裏,在家家難念的那本經裏,讓你強烈地感受到那些散落的曆史灰塵,如何像山一樣壓在每個家庭每個人身上。
這部戲最精彩的是閆妮蔣欣,李光潔郭曉冬也不遜色。兩家孩子從小到每個人都配了三個年齡段的演員,不可謂不精心。那些最小的,中學時代的,雖然年齡小,演得都很投入很不錯,尤其是三個年齡的林棟哲人設好演得也好。莊曉彤的高中生形象也沒有違和之感,青春扮相讓人眼前一亮。
演員優秀,事件典型。情節精煉,細節鮮活,能不好看嗎?
也有年輕人大概看得莫名其妙,彈幕裏的問題千奇百怪半信半疑。這不怨他們,這些五十年前的故事這些曆史的真相,學校是不講的。正因為如此,像《小巷人家》一樣真實反映年代的影視劇更難能可貴。
因為親曆者還在,造假還困難。
看到這會兒,如果挑毛病,最大的不爽是範丞丞
範丞丞的劇第一次看。老實說,我這把年紀夠給人家當奶奶了,應該嘴下留德,多多鼓勵少少挑刺。但是對範丞丞實在很失望,不吐不快。他的戲份不少,但是始終不在狀態。他進不了戲,害得一眾影迷也進不了戲。一般來說,年輕演員如果跟一個好演員對戲,多少都能帶進規定情境,可是兩家大人,加上爺爺奶奶九牛二虎也無法把範丞丞拉進角色裏。尤其是他與大學女友的戀情,兩個人全都鬆鬆垮垮有氣無力的感覺。也許為了跟林棟哲莊曉婷風風火火地愛對比,讓他們倆更內斂一些。但是既然是愛,心底的激情克製的力量也應該讓觀眾有所感知啊!反正,這對搭子的感情戲看得人實在唉聲歎氣。
範丞丞的戲拉胯,把整部劇的節奏都搞亂了。以至於很多人認為範丞丞帶資入組。不知道,不評。隻說很影響《小巷人家》的整體質感。當然,這隻是我的一孔之見,也有年輕人說範丞丞不錯,演出來少年老成的感覺。
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再多說一句 ——
眾所周知,蘇州人吳儂軟語,打架也像打情罵俏。如果這部劇能展示一下這方麵,讓女人們用蘇州話痛痛快快吵那麽一架,一定很喜人!
還有十幾集呢,慢慢品。
注:第一跟最後一圖為網絡圖片外,均為電視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