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語文教改(2401) 安大庭校長是我語文人生的引路人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打印 (被閱讀 次)

我的十年語文教改(2401)

             安大庭校長是我語文人生的引路人

 恢複高考後,安校長帶我調到區重點中學,才真正開始了我的語文教育教學人生。

1967年結束語文師資短訓,我被分配到武漢市水廠路中學當老師,到1977年恢複高考,十年一瞬間,雖已成家,卻未立業。

恢複高考招生那一年6月,水廠路中學安大庭校長,有一天在教學樓走廊看到我,就笑眯眯地問我:“李老師,我馬上要調到武漢43中去,你願意跟我一起去嗎?”我毫不猶豫地說:“我願意!”

    1977年恢複高考招生之後,中學有省重點、市重點、區重點,武漢43中是礄口區重點。眾所周知,凡是重點中學,其教學環境、設施、師資、生源等都比一般中學好得多。當然,省重點比市重點好,市重點比區重點好。安校長帶我到了43中後,讓我擔任78屆文科重點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定的升學指標是一定要實現文科高考零的突破,即隻要有一個學生兩年後考取了大學就算成功了。當年43中,說是礄口區重點中學,招的學生大多是就近入學的,即使有一些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也是被省市重點中學擇優之後的,但生源比水廠路中學那樣的一般中學要強多了。

為了不辜負這批學生及家長的期望,不辜負安校長的信任,不辜負自己的前程,我下決心一定要教好這個班,實現零的突破。

當時,我正在讀莊則棟的《闖與創》,這本書突出的特點是技術性、哲理性、趣味性、知識性、故事性融為一體,以莊則棟成長和參加世乒賽的詳實事例,闡釋了成功事業所需要的堅強毅力、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職業技術。於是,我以莊則棟為榜樣,自定三條:一要抓緊時間堅持自學中學語文相關的基礎知識;二要認真抓好班級工作,讓班集體形成努力向學共同進步的氛圍;三要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能力,讓學生學有所得,提高學習能力和成績,爭取實現零的突破。

當時中學教育教學還沒有走上正軌,高中學製是兩年,也沒有配套的教材,加之學生的小學和初中階段,正是文革時期,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學習能力都比較差,而且我也沒有經過係統的師範教育,隻能在教學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

古人說:“心之官則思”,學習莊則棟“用心做事”,就是要動腦筋思考怎麽把事情做好。我們的目標是實現“零的突破”,最後還是要學生上考場取得優異成績才行。一個班五十多個學生,兩年以後,誰行呢?隻有在教學過程中逐步發現,重點培養。對全班學生來說,必須按部就班抓好基礎教育教學,隻有整體提高了,少數優秀學生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重點培養優秀學生,更要創造有利於他們快速成長的條件。如何創造條件呢?人們常說,古今中外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以為這裏有兩層意思,其一是麵對不如意的事,要以平常心正視它,當它來臨之前,有心理準備;當它來臨之時,有勇氣麵對;當它來臨之後,不去怨天尤人。其二是如意的事很少,當它降臨時,就是人們常說的“機遇”。所謂“機遇”是可遇不可求的。決定一個人人生發展的機遇,也許隻有一次,隻要你抓住這一次,就可以成就你輝煌的人生。恢複高考招生考試,對當時的高中生來說,就是人生的一次大機遇。當然,一次小小的機遇能夠抓住,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人的一生可能遇到許許多多大大小小機遇,如果不善於發現,或者發現了機遇,又不能緊緊抓住它,那也不能成就輝煌的人生!

還記得恢複高考以後,北京的《中學語文教學》和上海的《語文學習》先後創刊。兩本語文教育教學雜誌,每個月隻要一到閱覽室,我立即從頭看到尾,常常看到一些中學老師的文章赫然登在刊物上,雖然我沒有項羽那種“大丈夫生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氣,但還是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種不服輸的精神,難道我的文章就不能登上去嗎?大約在1979年六、七月份吧,《中學語文教學》發了編輯部的“《一篇優秀作文的誕生》征文啟事”。我就把如何指導學生寫記敘文,如何指導學生修改作文的全過程,如實記錄下來寫成文章。然後用掛號信寄到北京。沒有想到,大約個把月後,收到編輯部掛號寄給我的“清樣”。

我小心翼翼地拆開掛號信,打開信件仿佛聞到了油墨飄香,看到我寫的文章終於變成了鉛字,雖然還隻是“清樣”,但那一瞬間,仍然抑製不住無比激動的心情!回到家,第一時間與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愛人分享喜悅、共享成果。仔細閱讀編輯來信,要求我認真修改後盡快回寄給編輯部。

因為是第一次給刊物投稿,才知道文章在公開發表之前,還要作者審閱修改後才能發表。我是不是要像平時給學生批改作文那樣修改呢?怎麽辦?我愛人立即陪我去她大哥那裏谘詢。她的大哥當時是湖北社會科學院主編的《江漢論壇》的副主編,大哥看到我的文章“清樣”後,先祝賀並鼓勵我繼續努力,然後給我講編輯修改文章的一般原則和修改方法,特別強調一定要使用編輯們習慣用的、統一的修改符號。我按照大哥教的方法,並運用修改符號把“清樣”修改好了。“清樣”掛號寄到北京去了,卻給我永遠留下了修改原則、方法和那些符號。我自信有了第一次,必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又是沒有想到,雖然後來在《人民教育》、《語文學習》、《語文教學與研究》、《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等刊物上發表了幾十篇文章,再也沒有收到過編輯部掛號寄來的“清樣”了。但是,第一次讓我修改“清樣”,學到的那些寶貴知識和技能,在後來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讓我和我的學生受益匪淺。

後來,我要求學生每一次寫完作文後,先兩人互改,再自改,最後還要寫“作文後記”。於是,把大哥教給我的修改文章的一般原則、方法,特別是統一的修改符號教給學生。一直堅持這樣進行作文教學,我的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超過了一般學生。

人生有許許多多第一次,唯有這個第一次學到的知識和得到的能力訓練,不僅自己受益終生,更讓我的學生們終生受益!

我的處女作《住戶代表的誕生》發表在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0年第8期。當我收到該刊贈送的兩本這一期的雜誌時,已經調回到我的母校——湖北省重點中學——華中師大一附中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