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歸來 ——(3)行走在劍橋

職業: 外科醫生 業餘愛好: 旅遊, 文學, 京劇, 工作之餘喜歡寫些懷舊散文, 隨筆
打印 (被閱讀 次)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是大家很熟稔的詩人徐誌摩《再別康橋》中的開首與結尾,也許因了這首詩,我在牛津與劍橋兩者中選擇了劍橋去遊 覽;雖說牛津之名我倒是比劍橋早聽說,因為中學上英語課時,老師告訴我們,英語有韋氏與牛津兩種音標,我們用的是國際音標。老師每次上課,總會挾著一本厚厚的《牛津英語詞典》,看著總有些令人望而生畏。劍橋位於英格蘭東邊、倫敦的北麵,離倫敦約80公裏。從倫敦坐火車到劍橋隻需一個小時,我們因是三個人,為了方便,就坐出租,而且比起坐火車反倒便宜了些。從倫敦出發,一路走的是類似國內的一級公路,隻有兩條車道,英國的高速公路,也隻三條車道。出租車風馳電掣,公路兩旁不時掠過森林、大片的開滿了油菜花的農田與一望無際的牧場,牧場上馬兒牛羊優哉遊哉在綠色的草地上啃著青草。車行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到了許多年輕人與莘莘學子們心馳神往的世界鼎級高等學府劍橋大學的所在小城劍橋。

       劍橋確實是個小城市,人口15萬,若非劍橋大學,也許至今它還是眾多英國小城市中沒沒無聞的一個。不過它也象英國許多小城鎮一樣的五彩繽紛、花團錦簇,有許多古老的建築。劍橋大學共有31所學院,這些學院散布在整座城市中,因城市不大,所以步行就可遊覽這些學院,事實上大學與整座城市巳融為了一體。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裏,甘心做條水草。”徐誌摩詩中的康河穿城而過,河並不寬,河麵上架了不少橋,容易令人想起小橋流水的意境。河上漂著窄窄的小船,與我以前在威尼斯乘坐過的貢多拉有些相似,但沒有貢多拉高高的船頭,小船由船夫用篙撐著在河麵上滑行。河兩岸芳草萋萋,金柳搖曵,風格不同的各色古建築時隱時現,大學的七所學院被康河串在一起,國王學院教堂尖尖的塔頂是劍橋的標誌之一。河上的橋梁設計迥異,造型精巧美麗,每座橋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曆史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應算數學橋與歎息橋了。數學橋橫跨在康河上,把王後學院河岸兩邊的校舍連在了一起,這橋正式的名字就是“木橋”,但大家都把它稱作數學橋。橋身為許多直木條組成的三角結構,因而能承受重力。此橋據說是由牛頓設計建造的,整座橋沒有用一根釘子,幾年後,有幾個學生把橋拆了,想看看究竟是怎麽樣的結構,可是拆下後卻再也不能按原樣再按裝完成,隻好用上釘子;不過這隻是傳說而巳,其實這橋建於1749年,設計者是威廉-埃塞裏奇,建造者為詹姆斯-艾塞克斯,而牛頓早巳於1727年就去世了。這橋為現代鋼梁橋的前身,橋身桁架間形成固定的夾角,此種設計在18世紀稱為“幾何結構”,它是數學與工程學的傑作。

      也負盛名的歎息橋位於聖約翰學院內,這是一座類似廊橋的拱形橋,其所以被稱為歎息橋是因為受到懲罰或考試不及格的學生,在經過此橋時不免會唉聲歎氣。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也有一座歎息橋,不過因為那座橋連著監獄,當犯了死罪的犯人經過橋時看到橋對麵昔日的情人正與現在的情人親吻,隻能傷心地歎息。

       劍橋大學是英語國家曆史僅次於牛津大學居第二位的大學,說起劍橋大學的曆史,確還與牛津有關。1209年,牛津大學兩名經院派哲學家被控謀殺一個妓女,牛津郡法庭判處他們絞刑,為表示抗議,教師學生紛紛離去,其中一部分人來到劍橋,創建了劍橋大學,第一所為彼德學院,它是劍橋最老也是最小的學院。之後的14~15世紀間陸續有新的學院建成,今天的劍橋共有31所學院,在過去的800多年裏,造就了世界上各領域的優秀人才,這裏曾誕生過121位諾貝爾獎得主、11位菲爾茲獎牌獲得者、7位圖靈獎、11位首相。牛頓、達爾文、培根、霍金等世界上頂級人物都先後在此學習或研究。

       劍橋最有名的應該算國王學院,學院成立於1441年,開始於亨利六世,為顯示國王的雄厚財力,整個建築巍峨壯麗,所有建築完成於亨利八世。國王學院最有名的建築是學院的禮拜堂,由亨利六世親自設計,其高高聳入雲霄的尖塔和恢宏的哥特式建築風格成為劍橋標誌之一,禮拜堂上方的玻璃窗色彩絢爛,美不勝收。國王學院有塊很大的草坪,就在教堂旁邊,草地上長著叫不上名的黃色花兒與盛開的鬱金香,這草坪不容許一般人穿過,隻有教授級以上的人才能踐踏,也許這也是英國對知識的尊重吧,難怪光是劍橋就出了那麽多聞名於世的偉人,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想想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都離不開這些科學家的發明,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反思。

       國王學院吸引旅遊者們去的還有關於徐誌摩的一些事,徐於1920年追隨其精神導師羅素來到了劍橋,但不巧羅素那時正在歐洲,遂由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為他介紹了另一位教授,才於1921年4月進了國王學院。不過1922年他就回國了,離別劍橋時寫了一首挺長的詩《康橋再會吧》,說實話,這首詩不太好,遠不及《再別康橋》,也許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一般人誤以為《再別康橋》就是這次他離開康橋時所寫,但事實上這首詩是他於1928年第三次來劍橋回國後有感而發才寫的。為紀念這位校友,就在國王學院的康河河畔立了一塊石碑,上麵用中文刻著“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另有一塊石碑用英文刻著這幾句,徐所指的康橋其實也沒有具體指定是那頂橋,不過這首《再別康橋》詩的意境真的很不錯的。我對新詩實在沒有好感,詩到唐朝巳經被唐朝人寫得差不多了,唐以後的詩人宋代還有那麽幾個;同樣詞到宋代也寫得差不多了,幸虧明朝的楊慎為我們留下了那首“滾滾長江東逝水------多付笑談中”,還有清代的納蘭性德。 

       徐誌摩與林徽因之間的那些事兒至今還為人們津津樂道,詩人多情,文人無行也是司空見慣,除了局中人,外人也很難說得清,不過徐為了追求林徽因竟然不顧張幼儀當時懷著他第二個孩子時絕情地提出離婚,可見他真是一個薄情郎。綜觀徐誌摩一生,才情雖有,然而人情總有那麽些兒欠缺。他後來不顧朋友妻不可欺這句古訓,辜負了王賡對他的信任,居然把陸小曼從王的身邊奪過來,難怪梁啟超在他倆的婚禮上當眾訓斥二人,一點不留情麵,徐誌摩隻得哀求老師給學生留點體麵。後來的翁瑞午也如法泡製與陸小曼搞在了一起。王賡真的是個正人君子,胸懷廣闊,沒有因此為難過徐,我真的很佩服民國時那些男人的風度,當然還有梁思誠,也是個慊慊君子,徐誌摩飛機失事,他第一個到失事現場把一塊飛機的殘骸帶回來給林徽因掛在臥室內直至她離世。林徽因在眾星閃爍的民國才女中不愧為佼佼者,不僅是著名的建築學家,《營造法式》應該就是他與梁思誠夫婦倆合作完成的,她的文學造詣亦極深,那首《最美的人間四月天》直至今日仍燴炙人口。這首詩寫於1934年,那時徐巳去世三年,所以後人都以為是她懷念徐誌摩所作,斯人巳去數十年,除了她自己,有誰能真正知道。這詩寫得真的很美,比起那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古詩來毫不遜色。林徽因性情直爽,為了反對拆北京城牆,她與吳唅當麵就吵起來。當年冰心寫了篇《我們太太的客廳》發表在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上,其時林正在山西考察古建築,得知此事隨即買了兩罈山西老陳醋托人送給了冰心,而且從此兩人如同陌路。晚年的冰心說起她當年寫的這篇文章時說文中諷刺的並非林徽因而是陸小曼,其實無非是這位老太太欲蓋彌彰而巳,明眼人一看就知她當初就是諷刺林,或許真的她當年確是有些妬忌林徽因吧,林的這兩罈陳醋送給她確實是物得其主!再回到徐誌摩這首《再別康橋》,徐於1928年再來康橋時巳過而立之年,八年前他第一次來到康橋,見到了才貌雙全高貴典雅的林徽因,心中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與未來光明的渴望;而八年後再來康橋,斯人巳嫁他人,雖然詩中處處透著林徽因的影子,也充滿了離別的憂傷及對往事的記憶,然而,所有的一切,正如輕輕的來,又悄悄地去了。

       這一扯就扯遠了,還是回到劍橋來吧。王後學院也是有故事的,這座都鐸式的建築由兩位王後先後捐資於1448年與1465年建成,她倆一個是亨利六世的王後瑪格利特,另一位是愛德華四世的王後伍德維爾。寫到此處我不能不為這兩位王後點個讚,她們捐資辦大學,可我們那位蘭貴人出身的老佛爺卻在光緒14年即公元1888年挪用海軍軍費重修於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燒毀的清漪園,兩年後更名為頤和園,作為她頤養天年之地,隻是為了她一人的享受。人家王後在400多年前就巳經重視辦大學為國家培養人才了,真的人與人差別咋就這麽大呀!腐朽的滿清政府不亡才怪。

       聖三一學院是劍橋大學規模最大、財力雄厚、名聲最響的學院之一,是亨利八世於1546年所建。學院的教堂是亨利的女兒瑪麗於1554年修建,但整體內部裝潢直到18世紀才全部完成,教堂富麗堂皇,莊嚴肅穆。教堂的前廳擺著三一學院畢業的傑出校友的雕像,他們中有牛頓、培根、丁尼生------在牛頓雕像的後麵是一塊刻滿名字的大理石碑,他們是二戰中陣亡的來自聖三一學院的將士們。聖三一學院大門上是亨利八世的雕象,他左手托著帶有十字架的聖球,最奇葩的是右手竟然舉著一條椅子腿。相傳於1546年亨利為標榜他個人的功績,遂製作了一尊自己的雕像擺放在三一學院的大門上,其右手原來舉著的是象征王權的金色權杖,可不久一些學生偷走了這根權杖,卻換上了一條椅了腿,學校當局認可了學生的惡作劇,從此這條椅子腿就一直留了下來, 至於是不是原來那條椅子腿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這無關大局,它被認作是學院蔑視權威,崇尚自由的精神,當然也不失為一種幽默。

      三一學院門口的草坪上有一棵並不起眼的蘋果樹,可別小看了它,這是牛頓的蘋果樹。傳說有一天牛頓坐在這樹下,剛巧有一隻蘋果落到了他頭上,這就觸發了他的靈感,萬有引力就此誕生。但若不是牛頓有淵博的科學基礎,那是萬不可能的,若是換了我,那麽即使整棵樹上的蘋果全砸在我頭上,除了疼痛外,還能想出什麽來!牛頓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在各個科學領域諸如天文、數學、工程力學等等均有極高的造詣,否則也不會有那麽多成就;然而令人很難置信的是晚年的牛頓居然醉心於研究聖經。同樣讓人想不明白的是創立相對論和光量子理論的愛因斯坦晚年也篤信神學。牛頓曾說過“我可以計算天體運行的軌道,卻不能計算出人性的瘋狂”。我突然想起,前幾天在網上看到的有關1995年發生在清華大學的一件投毒案,受害者朱令被人投以鉈造成兩次中毒,這位清華大學化學係的高材生就此陷入萬複不劫的痛苦中,經了二十多年病痛的折磨最終於2023年12月23年方得脫離苦海。此案其實早巳鎖定有犯罪嫌疑人,然而案情並不太複雜的一件投毒案居然變得撲朔迷離,凶手至今依然逍遙法外,莫怪網上不少人都在質疑司法之公正。牛頓所說的他不能計算出人性的瘋狂,我想也可能是包含著人性的凶殘與醜惡吧!

       聖三一學院門口草坪上的這棵蘋果樹不可能是把蘋果跌落在牛頓頭上的那棵樹了,當初那棵蘋果樹據說早就被移植到牛頓家鄉林肯郡了,不過這並不減少人們懷著深深的敬意對它頂禮謨拜!

        

f      在劍橋市中心街口國王學院的對麵有一個名為聖體鍾的怪鍾,這個鍾於2008年9月19日由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揭幕。此鍾表盤用整塊不鏽鋼製成,表麵鍍金,直徑近2米,表麵上刻有排列成3處同心圓圈的縫隙,背麵有照明裝置,發出藍光,每五分鍾顯示一次時間。表盤上方趴著一隻機械蝗蟲伸展四肢沿著時鍾外圍的60個尖銳齒輪不仃地爬行,時鍾的表盤就隨著它的爬行一起轉動,每分鍾的第一秒它會張開嘴,最後一秒閉上,就這樣吞噬著時間,由此這鍾又被稱作“時間吞噬者”。鍾的下麵銘刻著一段拉丁文,摘自拉丁文聖經中《約翰一書》第2章第17節,大意是“這世界和其上的境遇終將過去,讓我們珍惜時間,珍惜眼前人,珍惜當下”。

      在劍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悠閑地漫步在大街小巷,來自世界各國的莘莘學子們綻放著青春的笑臉。古老的教堂,古老的書店,博物館,古老的集市,宏偉的各曆史時期的建築,組成了劍橋這一座既傳統又現代、既古老又充滿年輕活力的英格蘭小城鎮,小鎮的空氣中迷漫著沁人的花香與書香。800多年來,從這兒走出了不知其數的科學家與各領域的領軍人物,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後還將為人類的進步,繼續建立不朽的功勳。

      劍橋大學誕生在劍橋,大學也成就了劍橋,劍橋因了劍橋大學而名揚天下。

 
劍門奇石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曌' 的評論 : 謝謝指教
發表評論於
"萬有引力從此誕生”

萬有引力從來就有,隻是牛頓發現了而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