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de思維

野性de思維 名博

回國散記:為什麽很多人都這麽想?

野性de思維 (2024-02-24 07:17:10) 評論 (30)

有一次,與國內一些年輕的中產媽媽,以及一些年長些的家長閑聊,談到了她們每天的時間都是怎麽打發掉的,又是怎麽利用的,都做些什麽事情等。讓我這個外來人有點驚訝的是,她們每天時間的安排都挺滿的,尤其是到周末的時候,幾乎天天都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什麽屬於自己的那份空間和時間,更談不上有些具有彈性的時間了。

我問他們這是為什麽呀?她們說,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嗯,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給我的感覺,好像這些人不這麽做,簡直就是在做對不起人民的事情,更不要說對得起自己這百多斤肉了。是啊,在這些人看來,活著的全部意義就在於孩子。真的,還是假的?還是這是一種遁詞,完全是在給自己找一種托辭?當然了,我不可能是別人肚子裏的蟲子,無法知道她們說這話的時候,心裏麵到底是怎麽想的。

不可否認,為了孩子這句話說得一點毛病也沒有,但當將“一切都是”這四個字當定語,加到“為了孩子”四個字的前麵時,就不能不讓人懷疑,這麽說的真實想法和動機到底是什麽了。難道這些人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嗎?是誰剝奪了她們這種生命的基本權力?自己嗎?這是種好玩的遊戲嗎?不為自己活著,完全為了別人,多麽高尚的利他主義精神啊。可是,仔細想想,又覺得這種利他精神,本質上還是利己主義的另一種推辭,說是翻版也行。不知為什麽,這種很有普遍性的中產共識,給了俺一種強烈的感覺:反正自己都是個Loser了,但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她們跟我說,粗略地估計一下,每年花在小孩子校外補習之類活動上的錢,怎麽也有三兩萬吧。雖然,這筆錢對一個中產家庭來說有點負擔,但還是可以承受的。

以一個中產偏上的家庭為例。孩子家長的年齡在三十多歲,孩子還沒有到上小學的年齡。每天晚上,還有周末幾乎兩整天的時間,她們都會將孩子送去各種培訓班,各種樂器班,英語班,遊泳班,跆拳道班,手藝班,以及適合於學齡前兒童的各種雜項班。我問,每次課大約花多少錢呀?答,差不多每小時一百多元吧。這隻是一個泛泛的粗數。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比如,老師的水平和名聲了,學校的知名度了等等等等。我曾經跟隨她們去看過那些培訓班,發現每個培訓班幾乎都是人滿為患。最重要和印象最深的是,家長們的那份執著和認真勁,確實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每個家長那信心滿滿的眼神中,我相信 - 她們自己更是堅定地相信,我的孩子至少已經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了。

就在想,如果一個家長把孩子從小就進行這樣的“追求折磨”和“職業捆綁”,他們哪還有屬於自己的地盤?不論他們幹什麽,哪怕是作點小惡呢,隻要不過分出格的話,都有可能為孩子們提供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和自調整的機會,用神經網絡算法的話講,就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自適應的過程,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在日後能長成他們自己的模樣。想問,在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全程緊密安排跟蹤的情況下,孩子們還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嗎?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嗎?

有個印象很深的經典段子與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天,著名的物理學家法拉第的學生來到他跟前,對他述說自己今天都完成了什麽工作,不啦不啦,簡單一句話,他就是想告訴法拉第,他一天到底有多忙,多麽的敬業等,目的無非就是想博得法拉第的好感和讚賞。可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法拉第聽過之後,這樣問他:“那麽,請告訴我,一天之中,你還有多少時間用於思考呢?”

不用我再多說了。一言以蔽之,知識和動手能力固然重要。是的,今後職業的晉升賣點有了,但是要想把一個人培養成為一個有思想,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更有創新精神的人,這種有點急功近利的短視育人方式,讓我實在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