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安娜卡列尼娜》

小說原創,專注都市青春,愛情家庭婚戀小說
打印 (被閱讀 次)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

我最近讀了這本書。感覺這是非常準確的一句評論。

這部小說寫的真是太好了。

完美之至,歎為觀止。

我一直認為,小說的重點不是故事情節而是人物,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是他們獨特的感人至深的靈魂。

《安娜》這本書就塑造了一個個那麽飽滿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安娜這個光輝的人物,將永留在人類文學史上。

這部書裏的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我要聊的第一個人物是安娜那個她一心要離開的古板毫無情趣的丈夫,卡列寧。

卡列寧是一個對自己的事業很關注的官員,比安娜大20歲。安娜有外遇以後,他非常痛苦。他也許是那種對愛情不太敏感,對感情生活需求不大的人。安娜正相反,是那種把愛情當作生命全部的那種人。

感情太濃烈是一件很不幸的事。卡列寧這種類型的人其實很幸福。但是卡列寧很痛苦,因為他的妻子公開背叛了他,而且還要離婚。

我覺得卡列寧雖然也深愛妻子,但是他的痛苦更多的是來自於丟了麵子。他曾經要求安娜隻要不在家接待自己的情人,他就會原諒她的背叛。但是安娜要的是和愛人公開的長廂廝守。而“公開”這一點,給卡列寧帶來了無法描述的巨大痛苦。

卡列寧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丈夫,成功,專注事業,一心一意地對待自己的美麗妻子,但是沒有情趣,不會甜言蜜語,奉獻出一切也不能俘獲美麗妻子那顆騷動的心。

卡列寧真的沒有做錯什麽啊。他就是這麽樣的一個人。他把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毫無保留的獻給了自己漂亮可愛的妻子。他沒趣也不是他的錯啊。

安娜在生產自己懷的情人的孩子的時候,幾乎死掉。卡列寧開始是希望安娜死,因為她一死,他們就不需要解決離婚,孩子,財產等等複雜的現實問題。讀到這裏,我開始理解為什麽常有殺妻的社會新聞,很多時候死亡比離婚要簡單得多。但是當卡列寧跪在安娜的病榻前時,“他像一個孩子一樣痛哭起來。“

托爾斯泰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是我讀過的所有小說中最細膩入微,最形象,最感人的描寫。他真是對人心的變幻莫測,對人性的複雜寫到了極致。

我們華語最偉大的小說《紅樓夢》是另外一種寫法。作者很少很直接的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大部分都是通過人物對話行為來讓讀者體會。以前我認為曹翁的這種寫法才是最高級的寫法,但是讀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有了不同的看法。

托翁與曹翁完全不同,他像鑽進了每個人物的腦子裏,仔仔細細地寫他們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後麵的心理活動,但是還是那麽動人,而且常常讓讀者感同身受,拍案叫絕。

我就常常想:托翁怎麽這麽了解人性!

所以頂級高手就是這樣的,什麽寫法都可以很高級,都可以完美。寫法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寫得好!

書裏有很多段落描寫了卡列寧的痛苦。他也哭了好多次。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安娜搬出去和情人同居後,衣服店來人給卡列寧送來了不忠的妻子買衣服帽子的高昂賬單。(那個時代像安娜這樣的貴婦都是很能花錢的。)卡列寧覺得很苦澀。我這個讀者讀到這裏也替這個沒有魅力不被妻子愛的丈夫感受到那種難言的不公和苦澀。

下麵聊聊安娜這個角色。這是很複雜的一個人物。托爾斯泰用了很多美好的詞匯來描述這個背叛了丈夫的女人(智慧,文雅,誠實,聰明,有教養,淳樸,誠摯…..)。她美麗親切富有魅力。她真誠熱情,非常熱愛自己的兒子,是一個好母親。托翁還花了很多篇幅來描寫安娜的驚人美貌。

我覺得作者是很喜歡安娜這個人物的。作者通過列文的口說出了他對安娜的定義:“這是一個多麽奇妙,多麽可愛和可憐的女人!”“真是個非同尋常的女人!不但聰明,而且極其誠摯。我真替她難過。”(P.646)

但是她也脆弱敏感自我。我覺得安娜最大的弱點是這兩個:

第一:她像大多數女人一樣,把愛情當作了人生的全部。她說:”我要的是愛情,可是沒有愛情,因此,全完了“(P. 684)安娜的丈夫情人都很愛她,但是這兩個男人都沒有把愛情當作人生的全部。他們都有自己事業上的追求和其它的生活樂趣。而安娜,覺得自己不愛丈夫就苦悶不已。覺得情人對自己稍有冷落就煩躁不安。

那個年代的俄國貴婦,每天幹的事就是打扮購物貴婦圈社交,其實想想極端無聊。兩百年過去了,現在全世界的貴婦過的還是這種日子吧?所以我始終認為現代女性有一份工作是很幸運的事,當然如果能把這份工作幹成事業,那就更好了。

第二:安娜是一個很善良的人。一個善良的人要幹壞事,要去傷害自己的家人,那其實是痛苦到心如刀割的。

所以大家要記住,做壞人也是很不容易的。要無恥,要自私,最重要的是要心狠。如果做不到,傷害了別人自己先痛不欲生,那就不要去幹壞事了。

安娜愛上了情人,背叛了深愛自己的善良的丈夫,其實也是背叛了自己愛如生命的兒子,她心裏的痛苦和羞恥感簡直可以殺了她,而到最後,這種罪惡感也確實把她推到了鐵軌上,殺了她。

據說托爾斯泰寫到安娜自殺的時候,失聲痛哭。而我讀到安娜自殺那段,也是掩卷長歎,好像一口悶氣鬱結於心。

安娜自殺之前的長篇心理活動真是一篇傑作。她的思緒那麽複雜零亂,她想到了她深愛的兒子謝廖紮,她說自己:自作自受。她覺得自己被侮辱被唾棄。

托爾斯泰那生花的妙筆,讓我好像看著眼前有這麽一個美麗的女人因為愛情受折磨,她痛苦,她絕望,她無路可走。

到最後,她狂呼:“一切都是虛假,一切都是謊言,一切都是欺騙,一切都是罪惡!”(P.706)

我為書裏的安娜好難過。

托爾斯泰的文字觸動了我心裏最柔軟的那部分。

文字的魅力,文學的魅力啊。

安娜的唯一出路就是死,她沒有別的路可走。她永遠不可能原諒自己對丈夫和兒子的背叛,不管她多麽愛她的漂亮情人,文中每次她談到她自己,她都說:“我是一個壞女人,一個可恥的女人。”

她心裏真的是這麽想自己的。

但是她真的是一個壞女人嗎?她確實傷害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她為情所困所苦,她百般糾結,百般掙紮,她的萬千愁緒,她的痛苦哀傷與熱情,都是那麽的真實。她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有著很多無奈的人。

這就是這部小說最打動讀者的地方。世上哪有那麽多的惡人?安娜困在人生這個無法掙脫的大網之中,在愛與欲裏掙紮沉淪,最後走向毀滅。

而安娜是一個多麽美好的人啊。她那麽美,那麽可愛,對誰都好。她那麽那麽的愛她的兒子。她那麽的熱情真誠。她對愛情那麽的執著。她那麽的絕望。

這麽一個人深陷自我羞愧和自我譴責的深淵。她的痛苦讓讀者也為之流淚。因為人生的這一張網,她逃不掉,你我芸芸眾生也逃不掉。

這就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的不朽之處。

通篇都體現了人性的複雜,和人生的無奈。

托爾斯泰的文筆是極好的。每一句對話,每一個場景描寫都是那麽妙不可言。

小說的另外一條主線列文和吉娣的愛情也同樣動人。他們的愛情是與安娜和情人弗龍斯基之間的愛情完全不同的。

他們的愛情是那種符合社會規範的愛情。很美好。其中一段寫清晨列文在與吉娣重逢之前在野外行走的心裏活動。那是愛情中的惴惴不安,是愛情的迷幻,是愛情的甜蜜與折磨,寫得實在太好了!

真正美好的愛情就是列文和吉娣這樣的愛情吧,被人祝福,倆人鬧點小別捏,但是那麽的甜蜜。

反觀安娜與情人的愛情,一會兒狂吵,一會兒病得快死,一會兒自殺,一個被所有人鄙視,一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事業,作天作地, 要死要活。那種激情簡直可以殺人。

這樣的激情是愛情嗎?這樣的激情帶來的除了深刻的痛苦和傷害之外,還能帶來什麽?

小說中還有一些片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個是列文和他得了絕症的哥哥之間的互動。那種隱忍內斂的感情,讓人動容。

還有一個是寫安娜偷偷跑去看她的兒子。母子之間的互動,那麽溫馨,那麽傷感,那麽親切,讓我淚流滿麵。

那一章,讓我深切體會到了安娜的無法言喻的痛苦。她那麽的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她必須拋棄這小男孩。作為一個母親,她如何活下去?光是那種作為母親的愧疚,就足以殺死她。

最後我還有一點感觸是,19世紀的俄國,女人居然有可以離婚的權利。而且也可以有至少一部分自己選擇伴侶的權利。這都讓我很驚訝。這也是這本書至今還是很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它有很強的現實感。

當然男女是不平等的。安娜與弗龍斯基的私情導致了安娜被整個上流社會封殺。她幾乎失去了她所有的朋友。被整個社交圈鄙視。

而弗龍斯基,這位不顧名譽不顧一切去追求安娜的男人,生活卻完全不受影響。隻要他不帶著安娜,他可以完全像以前一樣出入任何社交場所。

想想這種男女不平等是不是和今天的情況一樣?如果有了外遇,女人所需要承受的嚴厲批評和社會壓力要比男人多很多倍。

安娜的困境和悲劇如果放到今天,也完全可能重演。而且也在不斷重演。

這部書的種種優點是我這篇在讀完以後難掩激動的心情草草寫下的小文所遠不能覆蓋的。我隻寫了幾點最打動我的地方。

總之,《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不朽的完美傑作,托爾斯泰是一位天才作家,他和他的作品將世世代代被供奉在文學的聖壇之上被萬千讀者永遠膜拜。

難題求解1 發表評論於
其實沒有經濟來源自然就處於弱勢,除非男人非常愛這個女人而且還很善良 - 缺一不可。
伍雅濤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同感
格利 發表評論於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本經典好書。
伍雅濤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平等性'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平等性 發表評論於
好文章,好書評,把托爾斯泰的這部巨作解構得非常通透。多謝分享!
伍雅濤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項狄' 的評論 : 哦,不知道。也許他不同場合和時間段說的。:) 這部書非常好。我很喜歡。
項狄 發表評論於
奇怪,我讀的怎麽跟你不一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日記裏這樣說:“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隻能坐在大鍾下讀,否則沒有時間。小說相當枯燥,天曉得寫些什麽,人家為什麽讚賞,我無法理解。”
伍雅濤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快樂紅寶石19' 的評論 : 謝謝!
快樂紅寶石19 發表評論於
記得我是在80年代讀大學時讀的中文版。那時還是小姑娘,不懂得戀愛。但還是被安娜震撼了。從此就記住了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都有其各自的不幸。這是我記住的書中原話。謝謝分享!
cng 發表評論於
哈哈,我湊個趣而已!

“妾是以求去也”也不一定是現代意義法律上的離婚,隻是從曆史記錄和文學作品中能折射出很多和現實相呼應的東西。
伍雅濤 發表評論於
回複 'cng' 的評論 : 你舉的這個例子挺逗的。原來是老婆嫌棄丈夫不上進要離婚。:)
伍雅濤 發表評論於
回複 'cng' 的評論 :以前不知道。 謝謝分享。
cng 發表評論於
“最後我還有一點感觸是,19世紀的俄國,女人居然有可以離婚的權利。而且也可以有至少一部分自己選擇伴侶的權利。這都讓我很驚訝。這也是這本書至今還是很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它有很強的現實感”.

好文,其實離婚在在人類曆史上很久遠了。比如中國春秋時代就有離婚,證據?《管晏列傳》的記載:
“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誌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禦,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譯文:
不久回到家裏,妻子就要求離婚,車夫問她離婚的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過六尺,卻做了齊的宰相,名聲在各國顯揚,我看他外出,誌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種甘居人下的態度。現在你身高八尺,才不過做人家的車夫,看你的神態,卻自以為挺滿足,因此我要求和你離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