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天才唯母親3.花紐襻

養閑齋主 (2015-05-17 21:15:15) 評論 (0)
 
 
母親紐襻繑得精巧,針線活做得精細,在三年困難時期裏給聾啞裁縫做手工出了名。

我家在縣城住著的新開門兒道西,一中對麵的大雜院兒,十來戶人家當中,名氣最響的要數張大眼珠子啦。他的名氣大不是因為有多高的社會地位,也不是因為有什麽特殊的技能,而是因為他那180的大個子,180斤的大坨子。

老張是縣糧庫的搬運工,兩年前扛麻袋上囤子時被輸送機掉下來的苞米棒子砸傷了右眼,不僅導致右眼失明,而且鼓出個大眼珠子來。一直從事重體力勞動,挺大的個子瘦得不到130斤。兩年工傷休下來,人就像氣吹一樣胖到180斤,院子裏的大人、孩子背地裏沒人叫他張大個子、張大眼珠子,都叫他180。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大胖子、大肚子不多見。三年困難時期,這180被餓得最慘。

一天吃過早飯,母親打發我們哥倆上學,領著兩個妹妹坐在炕上縷舊布片,準備打袼靽,給我們兄妹做布鞋。這張大眼珠子閑著沒事,邁著沉重的腳步,推門進來,一屁股坐在地上的一個扁平的麻袋上,敞著嗓門兒開始嘮叨。

我的大嫂啊,你說我這麽大的一個身板兒,早起就喝了一大碗能照到人影兒的稀粥,走到你家就這麽近,已經餓得我渾身直突突。我按著大嫂給我出的主意,為了不吃過頭糧,一天三頓飯量米下鍋,一家六口人分份兒吃飯。這樣一來,他們娘幾個挺高興,我可就倒黴啦!歇工傷31斤的定量,一斤一斤地節約了四回,到如今隻剩27斤。平均每天9兩糧,每天三頓飯,一頓就三兩,再加上沒有菜沒油腥,就我這敗家的大肚子,三根腸子閑了兩根半,早晚還不得餓死!

母親責備他,這大清早的,你就來衝我叨叨,這就能頂餓啦!聽你這鬼念窮秧的,是不是一進門兒聞到俺家的豆餅味兒啦?張大眼珠子一聽說有豆餅,立馬興奮起來,嫂子你家豆餅在哪,快讓我看看。母親怨損他,豆餅就在你屁股底下,都讓你坐扁啦!張大眼珠子一聽屁股底下有豆餅,騰地一下子站了起來,拎起麻袋一抖摟,一片豆餅骨碌碌地滾了出來。

張大眼珠子蹲下肥胖的身子,搬起豆餅湊近鼻子貪婪地聞了起來。嫂子,這笨榨豆餅可不好淘弄,可比那機榨的豆餅有油水兒,看著油汪汪、聞著香噴噴地。母親逗他,再好也不能都給了你呀,這是你大哥從鄉下托人捎回來的,這院子裏挨餓的不止你一個,你近水樓台就分個大份兒的吧。你腳有勁,把豆餅擔在門檻子上踹成四塊,你隻準挑一塊。

三年困難時期,父親捎回一片豆餅,大表姐幫忙買回一水桶豆腐渣,母親都要勻出一些分給大雜院裏的鄰居。把豆餅泡軟了,放鍋裏慢火炒,放少許鹽麵兒,有條件的再加些韭菜末,又香又抗餓。春節時老叔、老姑回來過年,大年三十年夜飯還嚷著要吃韭菜炒豆餅呢。前蘇聯的蓧麥麵又黑又有麥芒,吃著拉嗓子,摻些豆腐渣烙餅、蒸饅頭,格外鬆軟,一兩麵的饅頭有二兩麵那麽大,還吃不出豆腐渣的味道。

張大眼珠子吭哧吭哧地踹了兩腳,把豆餅分成四瓣,蹲在地當央左挑右選,分不出大小。因為母親心裏清楚,鄉下的油坊榨油時,豆餅是用油包草包裹著的,由於有草結窩在中間留下的凹槽,所以踹成四瓣的重量大體相當。大眼珠子挑了一塊自以為大些的豆餅夾在腋下,說大嫂三天兩頭地接濟我,咋也得想個法子報答。你把五金廠的工作也辭了,一個月就少了30塊的進項,這日子得多緊巴呀。縣被服廠有個啞巴裁縫,專做女人的便服棉襖,讓我幫忙找一個棉花絮得好的,絮一個棉襖五毛錢。

聾啞裁縫騎自行車下班路過我家,取走兩個絮好的棉襖,留下兩個待絮的襖片與棉花。母親漸漸地學會了啞語,能夠比比劃劃地與聾啞人直接交流。我和哥哥放學回來,經常見聾啞裁縫一邊哇啦哇啦地嚷著,一邊豎起大拇指,誇母親的棉花絮得好。

一次聾啞裁縫來送活,見母親正在繑紐襻,裁縫一手拿著母親繑好的布繩,一手拿著母親結好的紐襻,左看看、右看看,越看越喜歡,越看越興奮,豎起大拇指哇啦著,說母親如果願意幫他繑紐襻,一個棉襖再加五毛錢。

母親繑紐襻,從來不用商店買來的黑線繩,說那是懶漢營生,用線繩打紐襻不結實,不等棉襖穿壞,紐襻就被抓碎了。母親都是用黑士林布裁剪成窄窄的布條,用一根大針固定在窗台上,一手扯著布條,一手拿著繡花針,一針一針地縫出細密的針腳,把窄布條縫成細布繩。再把細布繩穿在門拉手上擼幾個來回,擼得布繩光亮勻稱。母親繑的紐襻精巧美觀,釘出的紐襻針腳細密,結實板正,用戶格外喜歡。

過去的年代,蒙古族、滿族人不會繑紐襻,都是用鏨花的銅球做紐扣,用來結紐扣的扣襻顯得格外粗大。馬背上的民族穿起這樣的袍服,更顯粗獷豪放。漢族人會繑紐襻,但不論衣服的顏色怎樣變化,紐襻卻都是用黑士林布繑成的,這在被服行裏,已經是約定俗成的規矩。母親要改一改這老規矩,覺得不論什麽顏色的衣服都用黑紐襻,未免有些枯燥、呆板,靈活地搭配顏色不是更好嗎!有些顏色的衣服,譬如銀灰色、豆綠色、藕荷色、粉紅色的衣服,佩飾黑色紐襻顯得別致。而有些顏色的衣服,譬如紫紅色、寶藍色、蔥綠色的棉襖,佩本色紐襻更顯高雅。母親試著繑好幾種彩色的紐襻給聾啞裁縫看,樂得啞巴裁縫手舞足蹈,伸出兩個大拇指。

紐襻的顏色有了變化,聾啞裁縫的活計眼看著多了起來,再來送活時,就增加到三件、四件,母親做不過來,就招呼大雜院的姐妹們一起做,大家都賺些零錢補貼家用。

傳統的紐襻,俗稱雙目疙瘩。繑好的紐襻,不論是鈕還是襻,不論是五對還是七對,不論是釘在對襟衣服上還是釘在大襟衣服上,都指望紐襻的那兩根尾巴。母親琢磨,這兩根尾巴能不能變個樣,把尾巴留得長一些,編出花樣來,釘在花布的、格呢的、錦緞的棉襖上,那不是可以錦上添花嗎!


 
                                               雙目疙瘩
 
母親第一次買回黑線繩,用它做試驗。坐在炕上編了拆、拆了編的,先編出一對雲朵形的紐襻,釘在一張彩色紙板上,翻過來調過去地端詳。就這麽編編拆拆地,先後琢磨出了雲朵形、麥穗形、琵琶形、楓葉形、三葉形、葡萄形等十來個形狀的紐襻,在紙板上釘了一排。

裁縫又來送活時,母親拿給他看。這聾啞裁縫雖然不能說話,但他的頭腦比我們正常的人要聰明得多。見母親釘在紙板上的十對花式紐襻,樂得兩眼直放光,連哇啦帶比劃地誇獎了好半天,那意思是說母親心靈手巧,琢磨出這麽多花樣,要費多少時間呐!母親打著啞語告訴她,編第一對雲朵紐襻時,先後拆了幾十回。等琢磨出這一對的樣子,接下來的這些花樣就省事多啦。聾啞裁縫裝出生氣的樣子,兩手打著啞語,那意思是有了母親漂亮的花式紐襻,找他做棉襖的人不就推不開門了嘛!



 
1961年秋,母親要帶著我們兄妹把家搬到爸爸工作的鄉下去。聾啞裁縫來取最後一批活的時候,滿臉不高興的樣子,烏拉哇啦、比比劃劃地和母親溝通了半天,那意思是母親這一走,他會很舍手,再也找不到把棉花絮得這麽好的人了,再也沒有人會繑出這麽多花樣的紐襻了。母親打著啞語,告訴他不必擔心,已經給他準備好了樣品,再找一個針線活好的人家,照著樣子就能學會。一邊說著一邊把釘著十對花紐襻的紙板遞到裁縫的手上。

聾啞裁縫臉上現出笑容,眼裏閃著淚花。

注:所用圖片來源網上, 希望能給大家更直觀的印象。